托契丹青 传芬千载——《城南雅游图并诸家题咏》
发布时间:2025-10-27 19:49 浏览量:4
《城南雅游图》作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二月,由宜兴画家潘大琨应何道生之请所作。画中绘法式善、张问陶、王芑孙、何道生、徐嵩、刘锡五、李如筠、何道冲八人,皆一时俊彦,世称“城南八友”。此卷由梁启超家族直系亲属珍护,今首次释出。
画中诸贤或展卷,或抚琴,或饮酒论诗,形神兼备,意态悠然,俨然有莲社遗风、西园余韵。是年六月,王芑孙于卷后作记,阐发“托契丹青,传芬千载”之旨;次年(1795)冬,桂馥以隶书题写引首,画卷初成。
然此图的意义,远非一时风雅之定格。画面背后的时代变迁、仕途浮沉、人世流转相互交织(李如筠早逝、张问陶归蜀、王芑孙赴江南……),使本卷超越了单纯的雅集记录,成为观察清代士人交游网络与文化心态的重要载体。
《城南雅游图》的生命力,随世运流转而愈发丰厚。嘉庆改元之后,洪亮吉、秦瀛、吴锡麒、石韫玉、曾燠、张问陶、黄钺等近二十家名流相继题咏,墨迹绵延三朝,跨越百余年。后人展卷追慕,“餐仰芳留,载寻芬响”,遂使雅游之精神突破时空之限,臻于“寄通灵台,遗迹江湖”之境。此种以艺文传世的实践,正是中国士人“立言不朽”之道在丹青维度的生动体现。
Lot 3225
潘大琨、王芑孙、桂馥、洪亮吉、吴锡麒等
清乾隆-光绪间,18-19世纪
城南雅游图并诸家题咏
乾隆五十九年(1794)作
手卷 设色绢本、水墨纸本
引首:40×103 cm
潘画:40×112.5 cm
后跋:40×1130 cm
来源:征集自梁启超家族直系亲属。
说明:
(一)1. 乾隆五十八年(1793),法式善(国子监祭酒)、李如筠(编修)、张问陶(检讨)、刘锡五(内阁中书)、何元烺(户部主事)、何道生(工部主事)、王芑孙(咸安宫教)、徐嵩(举人)结成城南吟社,称为“城南八友”。翌年(1795),潘大琨应何道生之嘱,各肖其像,绘《城南雅游图》,藏于家。
2. 伊秉绶署签;桂馥书乙卯(1795年)冬日书引首,洪亮吉复于嘉庆元年(1796年)题咏,盛赞他们“八骑矫首皆如仙”,也表示随从他们“琴尊消壮志”。
3. 卷后题跋累累,堪称文人交游的实录。
王芑孙作《城南雅游写像记》于前,秦瀛(1798年)、吴锡麒(1798年)、魏成宪(1796年)、石韫玉(1797年)继之,发“胜会如今亦难得”之叹。此后,曾燠、吴鼒(1800年)、周厚辕(1797年)、蒋棠(恩廷,1798年)、吴树萱(1797年)、宋鸣琦(1797年)、李尧栋(1802年)、杨芳灿(1805年)、莫瞻菉、张问陶(1806年复观)相继为何道生作跋,足见时贤对此卷之推重。
后续有道光年间黄钺(1822年)、周开麒(1847年)、沈拱辰(1848年)、朱凤标(1848年)观款。
4. 是卷为山西灵石何氏传家之宝。卷末邹福保书长跋记述:何道生、何道冲后裔何乃莹曾出示此卷,言其曾一度佚失,后于京师重金购回。跋尾又记其与仁和徐琪、吴县吴荫培、南海黎湛枝、新会李翘燊、新宁黄嵩龄、汉军金保权、何乃莹八人雅集于花市,“以继其后世”,意在续接城南文脉。
(二)附北京文物管理处签。
红展会物品。挑选时,注有梁启超名下。于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二日退还给梁启超子女,其子女取回辨认不是他们家的。一九八二年七月廿八日,故退回。经手人史朝志、韩书全。(注:据梁启超后人介绍,此件后仍归梁家,珍藏至今。)
著录:
1.《卷施阁诗》卷十七(洪亮吉《城南雅集图》),第十三、十四页。
2.《渊雅堂全集·惕甫未定稿》卷六(王芑孙《城南雅游写像记》),第十至十二页。
3.《小岘山人诗集》卷十一(秦瀛《城南雅游图题句》),第二十六页。
4.《有正味斋诗集》卷九(吴锡麒《城南雅游写像记》),第五、六页。
5.《独学庐二稿》,第二十七、二十八页(石韫玉《城南雅游图跋》)。
6.《赏雨茅屋诗集》卷四,第十三、十四页(曾燠《题城南雅游图》)。
7.《船山诗草补遗》卷六,第四(张问陶题诗)。
画中人物:城南八友
中国文士素有“以文会友”的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活动,构成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的景观。诸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皆为历代文坛所传颂,诗文书画创作不绝。
清代北京作为首善之地,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乾嘉时期,因《四库全书》编纂之需,四方学者汇聚京师,人才济济,雅集燕游之风尤盛,“文酒之乐,皆胜于四方”。 其中宣南一带渐成文士聚居之地,文人交流尤为活跃。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城南诗社(亦称城南吟社)于京师宣南烂面(又作烂缦)胡同成立。本幅《城南雅游图》,正是以此社中核心人物为象,摹写其林泉相契的雅集盛况。
第一位:曳履徐步过桥,童子捧书从其后者,介休刘锡五受兹也。
刘锡五(1758-1816),字受兹,号澄斋、纯斋。山西介休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充云南乡试副考官、顺天乡试同考官。著有《随侯书屋诗集》。画中其年三十七,为内阁中书舍人。
第二位:立而展卷者,蒙古法式善时帆。
法式善(1753-1813),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乾隆庚子(1780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官至国子监祭酒、侍讲学士。画中其年四十二,方为左春坊左庶子。
第三位:坐而抚琴者,灵石何道生立之也。
何道生(1766-1806),字立之,号兰士、菊人。山西灵石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迁御史。嘉庆间,任九江、宁夏知府。工诗画。著有《双藤书屋诗集》等。画中其年二十九,为工部都水司主事。
第四、五位:踞坐执盏,就童子倾壶酒注盏中,欲满而未满者,遂宁张问陶乐祖也。隐囊羽扇,与乐祖同席坐者,长洲王芑孙念丰也。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蜀山老猿。四川遂宁。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邱山塘。画中其年三十一,为翰林院检讨。
王芑孙(1755-1818),字念丰,号惕甫、铁夫,又号楞伽山人等。长洲(江苏苏州)人。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文渊阁大学士王鏊(1450-1524)十世孙。先后馆于文华殿大学士董诰、东阁大学士王杰、东阁大学士梁诗正、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协办大学士彭元瑞家,得以备悉朝廷掌故,并常为诸人代笔,遇朝廷大典礼,应奉文字多出其手。画中其年四十,为咸安宫教习。
第六位:矫手顿足,捉麈尾欲舞者,金匮徐嵩镜唐也。
徐嵩(1758-1802),字朗斋,一作阆斋。江苏金匮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官湖北蕲州知州。著有《玉山阁集》。画中其年三十七,以举人献赋至。
第七位:倚石观书,沉沉静默,若不见诸人所为者,大庾李如筠介夫也。
李如筠(1765-1796),字介夫,号虚谷,江西大庾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翰林院编修。有《蛾术斋集》。
第八位:一人拈花,若乍从竹径间行而出,将至于介夫之前者,灵石何道冲用之也。
何道冲(1761-1823),改名元烺,字良卿、伯用,号砚农。山西灵石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授检讨,官山东道监察御史、广西太平知府。著有《砚农集》等。
绘制者:潘大琨
卷后王芑孙作《城南雅游写像记》,以申友朋之谊。据文而知,画作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二月,绘制者为宜兴人潘大琨。
王芑孙(1755-1817)作《城南雅游写像记》,款署:画作于乾隆五十九年之二月,其年六月予为之记。作画时,法式善年四十二,方为左春坊左庶子;芑孙年四十,为咸安宫教习;锡五年三十七,为内阁中书舍人;嵩亦三十七,以举人献诗;至道冲年三十四,为户部江西司主事;问陶年三十一,为翰林院检讨;如筠年三十,为翰林院编修;道生年二十九,为工部都水司主事。作记之日,法式善进官为国子监祭酒,如筠奉命为湖南乡试主考官,嵩召试天津不及格罢去。画者宜兴人潘大琨。
钤印:云房、楞伽山房、芑孙之印、楞伽山人、惕甫(4、5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芑孙》18、26印,32页)
↑向上滑动阅览
城南雅游写像记
城南雅游画卷,纵尺有二寸,横三尺三寸。一人曳履徐步过桥,童子捧书从其后者,介休刘锡五受兹也。立而展卷者,蒙古法式善时帆。坐而抚琴者,灵石何道生立之也。踞坐执盏,就童子倾壶酒注盏中,欲满而未满者,遂宁张问陶乐祖也。隐囊羽扇,与乐祖同席坐者,长洲王芑孙念丰也。矫手顿足,捉麈尾欲舞者,金匮徐嵩镜唐也。倚石观书,沉沉静默,若不见诸人所为者,大庾李如筠介夫也。一人拈花,若乍从竹径间行而出,将至于介夫之前者,灵石何道冲用之也。
八人者,独时帆居城北,而时时来宿于诸人之家。暑徂寒往,迨暇相从,酒赋琴歌,投闲而作,文字嬉游之乐,于是而极矣。由是二何君作图以藏之也。虽然诸君子非以貌合者也,而拳拳于图,何为也哉?盖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不惟其身而已,举凡交游亲懿,莫不欲永其人而使之常在世间。李翱之述柏良器,状其额文,又状其面黑子。夫额文、面黑子,宁有可爱,然而状之,此亦今者二何君作图之意乎!
自古名誉相先,急难相援,不以宠辱异心,不以衰荣易面,士之有气者能为之,而必欲相携以偕之无穷,自非文章道义,无以为也。道义文章之士,其聚散常不偶然。世又韩、杜、欧阳,则不徒籍湜、高岑、圣俞、子美有以自闻,即区册、薛华、子野、尧夫之属,无一字传于今者。声音笑貌,亦且俨若平生。
而不然者,吾人俯仰一世,或四三年、五六年,远者十余年,有揽镜不能自识者矣。画庸可恃乎?今兹图而藏之者,谓夫谭宴之娱,不过终夕;久要之托,可以终身。写之于画,又可百年。此亦性命友朋之极致,而君子无穷之虑也。然百年而止矣。迨夫百年以往,其犹有好事者传之与?其不幸不得好事者传之与?即幸而得好事者传之,而其坏终必有时矣。惟其闲有不待画而存,不与画而亡,如韩、杜、欧阳其人者在焉,则画可亡而所由画者不亡。因以告诸君子而勉之,庶几不肖如予,亦得比区册、薛华、子野、尧夫之属,附诸君子,以自托于无穷云尔。芑孙记并书。
潘大琨,字梧庄,江苏宜兴人,以写生游京师,后官河南县丞。其艺事与法式善往来密切,曾应法氏之请绘《诗龛四友图》;又于乾隆六十年(1796)摹写法氏所藏《历代帝王名臣遗像》册,册中有伊秉绶、何道生题端,事载《存素堂文集》卷四。此外,潘氏传世作品有与冯桂芬、罗聘合绘的《法式善四十四岁像》(1796年),现藏故宫博物院,见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十三册(京1-6081)。
潘大琨、冯桂芬、罗聘合绘《法式善四十四岁像》
君子风流长不泯:二十余家题咏
↑向上滑动阅览
桂馥(1736-1805)题引首:城南雅游。乙卯(1795年)冬十月,桂馥弁首。钤印:渎井复民、桂馥印信(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桂馥》3、5印,735)
洪亮吉(1746-1809)题本纸:嘉庆纪元天中节,后十日奉题《城南雅游图》,即乞诸多君子正之。城南百万家,屈指无几人。匪繄果无人,下值常闭门。几年我苦居天末,闲煞城南好风月。侧闻我友兴尚豪,把卷呼之齐欲出。法祭酒、王广文,近来作诗称雅驯。徐孝廉、张检讨,倔强自夸长句好。介休诗老(谓刘湛斋)偏改官,贫甚不厌居。长安稜稜弱冠才,尤异难得何家好?兄弟我交短李惜已迟,觌面却值居优时。(介夫时奉讳欲旋里)八人所喜忘形久,不问图中貌妍丑。昨日作一篇,今日作一篇,城南㕓舍不数里。时有飞骑传吟笺,流传俗口殊难耐。只说群儿自相贵,岂知帝京景物本冠十七州。赖有数子晨夕成清游,不然红尘东西日如织。
何以使春花生辉月饶色,一奴前行不著鞭,八骑矫首皆如仙。穿行古刹及荒野,日永或乞闲斋眠。数君才调皆经世,所喜升平无一事。木天粉暑官本闲,欲以琴尊消壮志。徐生忽然策蹇驴王,子亦欲登牛车遂。今下客忙不已,分日载酒延王徐。还君斯图之太息,胜会如今亦难得。卷图水竹自生凉,可似此中无热客。北江洪亮吉题于宣南坊寓斋之卷施阁。钤印:穉存、亮吉印、长毋相忘
桂馥(1736-1805),字未谷,号雩门,别号萧然山外史。据传祖籍本是江西,因祖上充任衍圣公府属官,迁居曲阜成为世籍。乾隆三十三年(1768)入国子监,补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县学训导。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任云南永平县知县。工诗书画,隶书名重于世。与当时的伊秉绶齐名。《艺舟双楫》评其为“分书佳品上”。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年自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督学贵州。嘉庆时,以直言批评朝政,被遣戍伊犁,旋遇赦还。题咏著录于《卷施阁诗》卷十七,盛赞他们“八骑矫首皆如仙”,也表示随从他们“琴尊消壮志”。
秦瀛(1744-1821):胜流日下共骖驔,竹木千竿水一潭。不数西园传雅集,去天尺五是城南。点缀风流入画图,笔床茶灶佐琴壶。如何四五年间事,已似黄公旧酒垆(李介夫已殁)。蘼芜绿遍楚王城(徐朗斋在湖州),蜀栈吴云还客情(张船山归四川,刘澄斋、王惕甫在江南)。剩有何家好兄弟,题诗常伴法司成。衫袖闲披紫陌风,花前少长一尊同。当时傥有侬参座,齿序应称老醉翁。嘉庆三年(1798)清明后六日,无锡秦瀛题于京师宣武门外之不系舟。钤印:随时之室、幽赏
秦瀛(1744-1821),字凌沧,一字小岘,号遂庵,江苏无锡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举人召试山东行在,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游迁郎中。历官浙江杭嘉湖道、浙江按察使、浙江布政使顺天府尹等。
嘉庆三年(1798),京师宣武门外作行书七言诗,文著录于《小岘山人诗集》卷十一。诗中慨叹李如筠(介夫)早逝;又因见画中诸友星散,唯自己与何氏兄弟、法式善犹在京师,而抒发了雅集胜景不可复得的怅惘。
↑向上滑动阅览
吴锡麒(1746-1818):都下风云,引契宫商。召和河鲤,集乎龙门;天马徕于西极,曳璎转笏,则登降兰涂。浴素陶元,则流连葭席。东方借乘,遂合好于公孙;南郭连墙,因通訉于列子。有约只鸡之局,不愧干鱼之餐。匪特翕羽之助多㧕,亦古处之敦见焉。
然而琴尊间作,易数来欢;燕雁代飞,难留去日。烧烛愁短,攀条恨长。吟袂才交,别筵已设。或归旌之欲发,或使竹之相催。晓渡呼船,暮灯投驿,飘飘乎山之南、水之北矣。善谈无析,独美有伤。邈若三秋兴言,萧艾之采,荧然一掬,不觉琼瑰之盈。则望卯须而末由,负相思其何力哉!
乃有衡阳内史,水部诗人,同称大小之山,惯说《公羊》之饼。往往因花命侣,借酒留宾。评旧石而倚云,赋新诗而摘叶。遂多胜集,足号雅游。爰合同会诸贤,共写其像。神传八面,颊活三毫。长啸如闻,貌苏门于行障;清襟相对,图白傅于屏风。映侨札之形,论宗王之契。古来迹征莲社,兴讬西园。六逸连翔,七贤接踵者,胥此志也。
夫眼花耳热之娱,玉碗金觞之寿,非不极观听之浩丽,穷色味之豪奢。而芳旨驱年,姚冶荡志,兹独慕缁衣之贤者,作《伐木》之诗人。兰芷湛其滫,丹青将其意,薛萝在眼,接以停云;颜色常留,照之落月。所谓寄通于灵台之下,遗迹于江湖之上者,非欤?
而况唾地成文,鑚灯散帙,各通郑门之六艺,日写张涉之万言。他日风铎交鸣,霜钟递应,千秋之业,南北不殊;一集之中,姓名互见。与古人而为偶,跨天下而无蕲,俾后之览是图者,餐仰芳留,载寻芬响,卓卓英韵,觌面亲之,斯其厚望也已。甲寅(1794年)腊月望后十日,钱塘吴锡麒记并书。钤印:吴锡麒印、穀人(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吴锡麒》6、4印,466页)
吴锡麒(1746-1818),字圣征,号谷人,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两度充会试同考官,擢右赞善,入直上书房,转侍讲侍读,升国子监祭酒。
甲寅(1794年)腊月撰文题记,文著录于《有正味斋诗集》卷九。文中述绘图之旨,在于使同会诸贤“共写其像”,以期“颜色常留,照之落月”;更寄望诸子“千秋之业,南北不殊”,使后世观者能“餐仰芳留”,“觌面亲之”。
魏成宪(1756-1837):前辈余波绮丽传,春明坛坫爱分笺。承平乐事官风雅,韦杜城南尺五天。懒眠巷僻林亭胜,恰住诗人大小山。入社人人都有集,正如窥豹管中斑。诗似春空蔼蔼云,饮惟文字少红裙。花天月地开怀抱,芳草鸡缸劝十分。图成三载一弹指,检点尊前我亦愁(伤介夫下世)。凭仗诸公才衮衮,人间诗卷合长留。嘉庆丙辰(1796年)上秋初九日雨中,春崧魏成宪题。钤印:魏成宪印
魏成宪(1756-1837),字宝臣,号春松,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由刑部出守扬州,后入京,官御史。工诗。
嘉庆丙辰(1796年)上秋初九日,行书七言诗。诗中追忆“承平乐事官风雅”的城南诗社盛况,既感伤社友李如筠(介夫)早逝,又赞诸君才华,望此段风雅永传。“凭仗诸公才衮衮,人间诗卷合长留”。
石韫玉(1756-1837):右《城南雅游图》一卷,图中凡八人,图成于乾隆甲寅岁。维时余方于役湘南,不及与斯会。第从榖人、惕甫两先生集中暏其所为记,想见一时文酒风流之盛,以不得与为恨事。不数年,今介夫已作古人;船山、澄斋皆奉讳还乡;惕甫赴华亭校官之任;朗斋从军楚北,叙功为州刺史,日尽瘁于羽书戎马之间;所在京数晨夕者,时帆与研农、兰士兄弟而已。图藏于何氏,顷兰士出以相示。卷中之人宛若平生,而岁月如流,聚散存亡之变,已有不胜其感者。兰士宝而藏之,风雨鸡鸣之夜,一披展是,诸君子之风流长不泯也。嘉庆丁巳(1797年)九月晦日,石韫玉跋。钤印:执如
石韫玉(1756-1837),字执如,号琢堂,又号花韵庵主人,亦称独学老人,江苏吴县人。乾隆隆五十五年(1790)状元,授修撰,官至山东按察使。晚年讲学杭州紫阳书院、苏州、江宁(今南京)等地。
嘉庆丁巳(1797年)九月,于何道生处观图并作跋。文著录于《独学庐二稿》。忆及甲寅雅集之时,自身“于役湘南,不及与斯会”,引为深憾。而今不过数载,图中人事已非:李如筠下世,张问陶、刘锡五还乡,惕王芑孙外任华亭,徐嵩从军楚北。昔日,唯自己与法式善、何氏兄弟(何道生、何道冲)在京。
曾燠(1760-1831):身在江湖谩九年,每瞻魏阙寸心悬。展君联辔看花卷,认我骑驴索句边。便欲乘风归玉宇,相将买墅傍蓝田。故人却以晨星少,况又参商各一天。兰士二兄先生属题,世愚弟曾燠。钤印:曾燠私印、宾谷
曾燠(1760-1831),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庶吉士。历官户部主事、军机章京、两淮盐运使、湖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官至贵州巡抚。善诗,工骈文。清代八大家之一。
↑向上滑动阅览
吴鼒(1755-1821):图中七人我旧雨(鼒不识价夫前辈),别来踪迹差能数。江南烟水路三千,鸥梦难寻天尺五。北风北去逢王郎,芙蓉江上生寒光(时与惕甫同寓邗上)。把杯秉烛笑相视,江湖两鬓胡为霜。何郎三十建旌节,视漕中外清名彻。一麾出领古浔阳,华陉频将民隐说。即今宵旰忧民忧,士夫那得追宴游。一幅城南好图画,回顾往事真风流。庾楼风月人间羡,知君当剧停文宴。天子亲策方正科,门生已入循良选(谓王君畹馨)。王师屡捷秦蜀宁,楚人食足江运停(夏秋楚饷资于江西)。黄霸名高登政府,王褒诗好陈明廷。祝君政成惜君别。离筵江柳不堪折,鸿雁相逢南北飞,忧心不为稻粮缺。嘉庆庚申(1800年)十月上浣,鼒北上与兰士二兄同年遇于扬州,出此图命题兼以志别,即请教之。年愚弟吴鼒。钤印:吴鼒之印、山尊
吴鼒(1755-1821),字及之,一字山尊,号抑庵,安徽全椒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告归后主讲扬州书院。
嘉庆庚申(1800年)十月上浣,与何道生同遇于扬州,应嘱题七言诗。叹故交星散,“江南烟水路三千”感聚散无常。末以“一幅城南好图画,回顾往事真风流”作结,于风流追忆中暗含时移世易之思。
↑向上滑动阅览
张问陶(1764-1814):乾隆甲寅(1794年)二月,予与澄斋(刘锡五)、时帆(法式善)、阆斋(徐嵩)、铁夫(王芑孙)、虚谷(李如筠)集研农(何道冲)、兰士(何道生)寓斋。兰士属潘君大焜,各肖其像,作《城南雅游图》,画卷藏于家,时予年三十有一。兰士、虚谷皆少于予。今十七年,虚谷、阆斋与兰士先后皆下世。澄斋候补郡守在楚;铁夫退闲家居在吴;研农守太平在粤;惟时帆以病辞官,与予犹在此耳。时兰士之家众仍寄居烂面胡同,与予望衡如昨。
予自翰林改御史,复由御史改吏部郎,顷又将一麾出守。暇日借图归展,对数日,题句志之。山阳邻笛之悲,促刺不成声矣。披图缥缈各风尘,门巷萧然尚比邻。华发郎官重洒泪,九原偏是少年人。钤印:张问陶印、群仙之不欲升天者、右封、仲冶、鸿爪、爽鸠氏之乐、船山、太史侍御史、书经监生诗经举人礼记进士、庚戌进士、司封郎中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蜀山老猿,四川遂宁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官莱州知府。为袁枚以后性灵派代表作家,与彭端淑、李调元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
1806年重观《城南雅游图》,感怀十七载沧桑:李如筠、徐嵩、何道生先后下世,刘锡五补郡守在楚,王芑孙退闲家居在吴,何道冲在粤,只有自己和法式善留在京师。以"山阳邻笛之悲"作结,将个人宦海浮沉之叹融于对城南雅游的追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