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经典的一首听雨词,再过1000年都无人能超越

发布时间:2025-10-27 20:00  浏览量:4

有没有一首诗词,能让少年、中年、老年的人同时落泪。

有没有一首词,能说透人漫长的一生。

一首词,说透了一生的,当属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毋庸置疑,这是古今最经典的听雨词,全词仅56个字,读完只须20秒。

可一场听雨,跨越少年、中年、老年,细细咀嚼,读懂需要20年。

不信,你来试试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蒋捷是南宋人,出生在江苏宜兴。

江南之地,风温雨软,少年儿郎,意气风发,事事顺意。

1274年,蒋捷考中进士,前路一片光明。

临安歌舞楼榭众多,少年才子蒋捷曾留连其间。

红色的烛花、绫罗的帐幔,屋内温香如玉。

窗外下雨了,雨声滴嗒,听起来都格外温柔。

那是美好的青春,是恣意的少年时代。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遗憾的是,蒋捷的少年时代,没有持续太久。

1276年,也就是蒋捷中进士两年后。

北方的蒙古骑兵南下,铁蹄之下,南宋覆灭。

三年后,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在崖山跳海,南宋最后的一点家国希望,随之破灭。

蒋捷成了亡国之人。

那是天崩地裂的一场大变局,那是国破家亡后的巨大哀痛。

曾经的欢快、理想,不复存在。

可一场雨又勾起了回忆。

他在船上,蒙蒙细雨,落在广阔的江面上,水天一线。

西风不止,空中传来一声鸣叫,那是失群的大雁在悲鸣。

乡关望断家何处?

雨没有了往常的温柔,只剩沉重。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国破家亡,成为大宋遗民,该何去何从呢?

有的人投靠了新的朝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也有人向蒋捷抛来了橄榄枝。

1305年,元大德九年,臧【zāng】梦解、陆垕【hòu】向朝廷举荐蒋捷。

接受了,成为新朝的官员,又可重获少年风光。

可蒋捷拒绝了,此时,距离他中进士已经过去了三十一年。

他选择了坚守,坚守心中的节义。

如今,鬓边白发苍苍,已是人生暮年,栖息在僧庐之下,雨,又一次不期而至。

没有了少年的欢畅,中年的沉重,此时,只剩下释然。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曾经一度,蒋捷隐居在竹山。

他时常会回想起少年时幸福的时光。

那时候,他和家人坐在一起,在灯烛边,绵绵说着话。

这些年,他东奔西走,离家千里万里。

时间流逝,带走了少年的面容,带走了美好的过往,可他依然无可奈何。

再一次听到雨,他从容许多。

人生的悲欢离合是无情的,人又怎么控制得了呢?

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蒋捷写下这首词过了700多年,穿过时间的风尘,依然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中国诗词大会》评委杨雨说:每每读到蒋捷《虞美人》时,都会感慨甚至流泪。

那是对于时间的无奈。

正如蒋捷,年少的他,拥有美好的家庭、意气风发的理想。

他曾在歌楼上,度过美好的夜晚。

他曾和家人,尝过温暖的人间烟火。

他少年得志,理想就在手边。

策马京华好像是前世的记忆。

变故突来,国破家亡,所拥有的一切,都失去了。

于是,漂流江湖,最后,尝遍了艰辛,尝遍了孤独。

海子曾有一句诗: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正合蒋捷此时心境。

有人说,年华虚度的人,最容易感伤时光。

其实不然。

你看桓温。

桓温是东晋权臣,24岁时,曾担任琅琊内史。

彼时,东晋王朝一片混乱。

他曾与好友相约一同匡济天下。

他出镇荆州,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他平定蜀地,灭亡了成汉政权,威望大振。

在东晋王朝,桓温已经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他没有停下脚步,当他率军北伐时,再次路过琅琊。

他看到了年轻时种下的柳树,如今已经长得十围之粗了。

征战沙场的硬汉拂柳而哭:树都长这么粗壮了,人的变化就更不用说了。

时间的力量,如此厉害。

时光,给了我们成熟,甚至成就,也带走了我们曾经珍视、拥有的东西。

那曾经拥有的美好,天真的心、疼爱你的亲人、投缘的朋友、美好的初恋,还有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都随风而去,湮灭在时光里。

从少年,到中年时,再回首,总是忍不住落泪。

曾经的愿望实现了吗?年少时的梦想,还在吗?

我无比怀念那年少的时光,那时我们有酒、有梦想,有爱情,那时岁月还长,一切都有希望。

时常会读一读“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的轻狂、中年的沉默、老年的叹息,在一场雨中扑面而来。

前尘如梦,人生易老。

少年听雨歌楼上的是谁?壮年听雨客舟中的又是谁?

走过许多年,才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每一个阶段的时光、身边值得去爱的人、以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愉悦。

诗友们,你是什么时候读懂这首《虞美人·听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