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的老婆走到湖边想寻死,他一把拉住:水太凉,不可下!

发布时间:2025-10-27 17:37  浏览量:6

三百多年前的江南,钱谦益端坐书斋,细细翻着宋人诗页。此时他的名字才刚刚走进科举榜眼之列,头顶万历三十八年进士的光环,新朝廷给他一个翰林学士的头衔——神采飞扬,也有点不知所措。声望如潮,但命运却并不顺。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制。说是运气不好,也是情理之中;但第一步已经出了岔子,谁能想到,日后这人会在耻辱与风流间反复横跳?还真没人提前猜得透!

朝堂告急,官场如冰。接下来的十几二十年,钱谦益扑腾在升迁与贬黜的泥沼。每回新皇登基,他满心又盼有转机。可是浙江主考刚上任,便撞上科场舞弊,自己卷进去三年家居。再度复出,编修史书《神宗实录》。轮到魏忠贤主持风头,东林党无地自容,钱谦益“被贬”。每次东山再起,泥沙俱下,不管是礼部侍郎还是编修官,又遇审问、又被棍打、最后撤职。

他混迹官场三十余年,实际领到为官的工钱,草草数来不过一千八百天。读文献可查,明亡前后那批翰林,交好的就数吴伟业、陈子龙,其它人大多敬而远之。或许他们也觉得,这人能写诗,能泼墨,却也能滑跪。就连钱氏宗族消息,常熟文史馆旧档留着一行字:钱谦益、柳如是,死有余辜?一刀切得不带商量。有些说法真不敢信,全因坊间太多谣言。有些流传下去,想堵堵不上!

历史里的笑柄,想凑也凑不出来有钱谦益这样子。有些人只认死理(洪承畴),没脸没皮做汉奸,汉奸也是天生的;有些人光图折腾(吴三桂),借兵、复仇、建国、反清,每一步都挺搞笑。钱谦益?两种路子全占,还是显出别样的“灵气”,头顶吴越王后裔的身份,一个举子,漂浮在东林党、阉党甚至满清官场之间。有点想做大领袖,有点只想自保。

感情线也奇葩。五十九岁,娶了柳如是。柳如是名动江南,文艺圈都惊叹“风流才子”。民间闲话多,说他“效仿名妓、留恋红尘”。但真要说钱谦益只为逍遥江南?他又时刻关心时局,想混朝堂、谋官位,不舍得就此了却风流。柳如是嫁他,年仅二十三。三十六岁年龄差,说代沟也太直接。也许只有江南烟花水巷,才容得下这么奇怪的一桩婚事。满院诗书、满屋鬓影,多数人看不懂。

明朝亡于一夕。南京小朝廷风雨飘摇。钱谦益自觉不是凡人,起初推举潞王朱常淓,后来还得跟马士英“折中”。最终还是朱由崧更有权势,钱谦益急变脸,跪安马士英,说得无比漂亮。新君器重,礼部尚书一职也到手。朝野风向变换,他却能左右逢源。你说他如同江南风月,不定,无常?

这种为官之路,若只看人品,其实已见底线。不管信哪方,哪个皇帝、哪个党派、哪种势力,他都能搭一脚。就算泯然众人,也不至于千载留骂。可留骂的还是来了。

南京城破那年,清军兵临,钱谦益的选择瞬间成了千古话题。柳如是拉他投湖殉国,他只是叹一句:“水太凉。”大白话一句,道破人心底线,历史流传五百年,谁也忘不了。事情也怪得很:水不冷,正值时节,真心殉国又怎会介意?这回答放到后来的正史、笔记,越来越荒诞。

清兵进城,他第一个剃发,家人都愣住,头皮痒也能做成历史悬案。跪迎多铎,换成了清廷官位,被任命礼部右侍郎,管着修《明史》副总裁。这活原本做得顺手,却只干了半年就告病辞职——靖康“水太凉”,满清“头皮痒”!谁知道他是真的体弱,还是官场没兴趣了?

清廷没给好脸。钱谦益出名的不是能力,是给人一种“反复横跳”的滋味。皖南反清运动,他又小心翼翼参与策划,郑成功一抗清,他又寄诗表态,李成栋反正,他又铿锵高呼“有望大明”。这几条明末笔记里能看到,一直有钱谦益“参与”字样。清朝也怕他,反复查他有没有搞事,翻来覆去查没实锤,搞不清到底有没有真参与。是不是他太会计较保护自己,还是清政府查案无力?这事有点蹊跷!

不过回头细查,先降后反的士人一抓一大把:李建泰、姜壤、丁国栋金声桓……不是流放要么族灭。江南四镇哪一家安稳?刘泽清一家全被杀。钱谦益倒挺无事,官场里一阵风,藏身诗卷后院,清廷查不出黑料,百姓也骂不着实处。这真的是运气太好,还是权谋本事太高?

其实吧,朝野笔记对钱谦益反清那段,几乎没有确实的细节。江南士人喜欢煽风点火,“钱公暗中支持反清”,各地留言真的有理有据?能找到的不过是几首诗、一些随笔。反清最猛烈的吴三桂,叛清反明混了半辈子,终究名声没洗白,别提钱谦益了。可是后来反清的舆论还是愿意给钱谦益分一点“潜在贡献”,这说法你信不信?

甚至有个很奇怪的现象,钱谦益反清始终还是被江南文艺圈当作“正面”一角,小部分人还愿意给他挽尊。乾隆皇帝哪有耐心,坦率说:钱谦益“非复人类”。贰臣之列都没资格进。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官场履历,反倒成了大清帝国警示栏的风向标。说恶心,也没多专业的数据,但当年乾隆宫里画传有画像,贰臣系列里钱谦益就是要单列,他比洪承畴还不像话!

你仔细算算,他三朝为官,东林党褒义词都变成了贬义词。弘光朝领导、皇帝宠臣、暗地策反者、名士、搅局者、真假忠臣、花案美人谋主——一大堆身份。每当传闻风起,钱谦益又做了一点新事,江南文人继续议论。到底是真有反清实绩,还是只是才子多情?无法确认。但如果仅凭“水太凉”三个字,就否定他的全部,又是不是有点简单?

奇怪的是,有人说他投降清廷是与生俱来的,另一派却力证他反清活动很大。前后说法就是不统一。谁对谁错,不太好说。那年南京乱兵,头发一剃,钱谦益还真没矫情,嘴里说头皮痒,心里未必就能伏了天下?

也许现实就是这么离谱。朝堂拼身份,文坛挺名气,文人滑跪,百姓围观。水,是凉,名,是热,三句五句,也能定多少百年的名声。哪怕后来反清不成,却总有新故事。历史真相,未必如你想象。就像钱谦益这样的人,从来就没标准答案。

人有多复杂,事就能多扭曲。钱谦益在历史里的结局,其实并不高妙,也不至于太糟。大家只记住那句大白话。他真是反清英雄吗?又似乎不是。江南文人风流,名仕小朝廷阴谋,搅局者、忠臣、奸臣、滑跪大师……谁能说清楚?钱谦益,最终还是被挂在历史的墙上。你说,这事到底怎么评?

这人如果没人再提及,也许过些年就真消失了。可只要“水太凉”还在,钱谦益的名声就咽不下去。江湖传说、朝堂旧事,都还等着下一个评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