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通透的中年人,看透了这3件事

发布时间:2025-10-27 16:30  浏览量:5

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后,弘一法师安详西去。

这四个字,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留给后世的禅机。世人皆在“悲”中沉沦,在得失、爱恨、成败里反复煎熬,而他却能从“悲”中看到“欣”,在残缺的世界里活得圆满。

这份通透,源于他对自己人生的三次“看透”。

他曾是风流才子李叔同,锦衣玉食,声名显赫,在中国最早从事裸体写生,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是音乐家、是美术教育家、是书法家、是诗人……在红尘的繁华里,他站到了顶点。

38岁那年,他在人生的鼎盛时期,抛下一切,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成了一名苦行僧。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他看透了中年人最执迷不悟的三件事。读懂了,或许我们也能从这“悲欣交集”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安宁。

01

看透了物欲,方得自在

成为弘一法师前,李叔同的生活是极其讲究的。

他喝的是上好的洋酒,穿的是考究的西服,用的是精致的器物,连一条手帕都要精心叠好放在口袋里。他享受着物质带来的体面与丰盛,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雅痞”。

可出家之后,他将所有家当送人,只留下一领衲衣,一双草鞋。

有一次,老友夏丏尊去看他,见他只有一道咸菜下饭,不忍地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法师平静地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饭后,夏丏尊看他喝白开水,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白水?”法师笑答:“开水有开水的味道。”

他曾有一条毛巾,已经用了十八年,破烂不堪,几乎无法再用。别人劝他换一条,他却说:“还能用,为什么要换?东西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炫耀的。”

从绚烂至极,到简朴至素。

他并非没有享受过物欲的巅峰,正因如此,他才更懂得,那些身外之物,不过是感官的暂时满足。

你占有的东西,也在占有你;你所追求的浮华,终将成为你的枷锁。

人到中年,最大的焦虑,莫过于对物质的渴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们看着别人的豪车名表,便心生羡慕;刷着社交网络里的精致生活,便自惭形秽。

我们被物欲推着走,为了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多的存款而疲于奔命,却忘了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一切。

其实,人生的必需品极少。

当你能从咸菜里吃出滋味,从白水里喝出甘甜时,便没有什么能再困住你。减少对物质的依赖,才能获得内心的真正自由。

02

看透了情感,方得慈悲

李叔同出家时,最令人唏嘘的,是他与日籍妻子诚子的诀别。

听闻丈夫要出家,诚子带着幼子从上海赶到杭州,希望能挽回他的心。

清晨的西湖边,薄雾弥漫,她站在船头,泪眼婆娑地问:“叔同,你为什么要抛弃我们?”

岸上的李叔同,已换上僧袍,只是双手合十,平静地说了句:“爱,就是慈悲。”

他没有上船,没有拥抱,甚至没有再多看一眼。小船载着妻儿的哭声渐行渐远,他则转身走进了身后的寺门,将滚滚红尘,彻底关在了身后。

这看似无情的一幕,却藏着最深的慈悲。

他知道,任何的犹豫和温存,只会给对方带来更长久的痛苦和不切实际的幻想。长痛不如短痛,斩断情丝,是为你好,也是为我好。

他并非不懂爱,而是看透了爱的本质。占有、依赖、索取,这些是“小爱”,是痛苦的根源。而放手、成全、祝福,才是“大爱”,是慈悲。

世间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对关系的错误期待。

人到中年,我们常常被情感所困。我们期待伴侣能完全理解自己,期待孩子能按自己的规划成长,期待朋友能永远站在自己这边。

一旦期待落空,便心生怨怼,觉得全世界都辜负了自己。

但弘一法师告诉我们,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给予。

不强求、不执着,你来,我珍惜;你去,我祝福。

当你不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捆绑在任何人身上时,你才能从复杂的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以一种更广阔、更慈悲的心态去爱这个世界。

03

看透了自我,方得安宁

在成为弘一法师之前,李叔同是一个极度珍视“自我”的人。他才华横溢,也因此孤傲不群。

他的书法,飘逸洒脱,充满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张力。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可出家后,他舍弃了过去所有的书法风格。他开始用一种极其工整、毫无“个性”的字体,一笔一划地抄写佛经。

那字迹,平静、谦卑,看不出任何情绪的波澜,像一个小学生在认真地完成作业。

有人不解,问他为何不写从前那种充满艺术感的字了。

他回答说,以前写字,总想着要表达什么,要展现什么,心里充满了“我”。现在抄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恭敬。心中无我,字自然就变成了这样。

从一个挥洒才情的艺术家,到一个隐去自我的修行者。他放下的,是那个曾经被万人敬仰、但也因此背负重担的“我”。

人最大的执念,就是对“我”这个概念的执念。

中年人最大的心累,往往来自于维护这个“我”。我必须成功,我不能失败,我的面子很重要,别人必须尊重我……

我们被这个“我”绑架,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为了虚名和面子,不断内耗。

弘一法师却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宁,来自于“无我”。不是让你失去自己,而是让你放下那个虚荣、脆弱、需要外界不断肯定的“假我”。

当你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成败得失,不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时,你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这个世界坦然和解。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方能远离颠倒梦想,获得究竟的涅槃。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是从绚烂至极到归于平淡。

人到中年,半生已过。

与其继续在欲望的苦海里挣扎,在情感的漩涡里纠缠,在自我的牢笼里碰壁,不如学学弘一法师,试着“看透”这三件事。

当人不再被外物所役,不为情感所困,不被自我所累,纵然身处“悲欣交集”的人间,也能活出一份自在、慈悲与安宁。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