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生命最后的绝唱,用一首诗讲述自己的一生,他已经大彻大悟!

发布时间:2025-10-27 14:28  浏览量:4

王勃是初唐时期的一位才子,而且是一位“大才子”。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而且他力压群雄,当上了“初唐四杰之首”。

这位才子的一生颇为传奇,在短短二十七年的时间里,他的人生从大起到大落,然后再到大起,然后再大落……

王勃年幼时便十分聪慧,说他是“神童”也不为过。

王勃在六岁时便能写诗,而且他一个小孩写的诗,居然比大人写的诗还要“成熟”,令人称奇。

王勃不仅会写诗,他还会写文章,王勃写的文章,一般人都看不懂,因为他引用的典故实在太多了,几乎是一句一典故。

王勃之所以能将这些典故用在自己的文章和诗中,是因为他已经将这些知识烂熟于心了,六岁王勃的知识储备已经超越了大部分成年人。

王勃九岁那年,他开始研究《汉书》,颜师古写了注释的那一版《汉书》。

不过,王勃看这一版并不是为了看颜师古的注释,而是为了挑错。

王勃看完《汉书》之后,写了十卷《指瑕》,指出了颜师古的很多错误,一点都不给他留面子。

第二年,王勃又看完了六经。

十二岁的王勃觉得这些“经史典籍”没有意思,于是他拜入一位名医门下,开始挑战医学。

两年后,王勃出师,他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典籍都看了一遍,成为了一名“小中医”。

学好医术之后,王勃又开始尝试当官。

两年后,也就是王勃十六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授朝散郎,成为了唐朝最年轻的朝廷命官。

王勃的惊人表现震惊朝野,他很快就被举荐到了唐高宗李治面前。

当时恰逢洛阳乾元殿建成,于是王勃就蹭了一下乾元殿的热度,写了一篇《乾元殿颂》。

唐高宗李治看完王勃这篇文章后更是大加赞赏,他当着众人的面称王勃是“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如此奇才,自然不能浪费了,于是唐高宗李治就把王勃送到了沛王李贤府上,让他当了李贤的老师。

李贤是武则天的次子,深得唐高宗的喜爱,王勃被派到李贤府上来当老师,可见皇帝对他的才华十分满意。

不过,王勃来到了沛王府上后,沛王不听他的。

王勃来到沛王府上时,也就十几岁,而沛王比他小五岁,正是爱玩的年纪。

王勃只是来当老师的,根本不敢对沛王李贤不敬,所以他来了之后,并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其实这也不能怪王勃,毕竟他的学生是那位沛王,换谁来也管不住,除非李治亲自出手。

这天,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约好了要斗鸡,因此他让王勃给他写一篇《檄英王鸡文》。

既然是沛王的命令,王勃二话不说就写了,然而由于王勃写得太好,这篇《檄英王鸡文》很快就在长安城里火了起来,人们争相传抄,很快就传到了唐高宗李治手里。

李治派人调查一番之后,发现这篇文章出自王勃之手,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把王勃派到沛王府上,是为了让他教沛王读书,可不是为了让他跟沛王一起玩。

可现在他不仅没有好好教沛王学习,还帮沛王写什么《檄鸡文》,这是什么意思?

唐高宗李治觉得王勃不务正业,玩忽职守,应该将他赶出王府。

但是李治后来又一想,发现这件事远不是玩忽职守这么简单。

王勃代表沛王写了讨伐英王的檄文,这难道不是在故意挑拨皇子间的关系吗?其心可诛!

但李治并没有真的诛杀王勃,他只是将王勃赶出了长安……

第二次大起大落

王勃被赶出长安后,无处可去,只好在外“流浪”,游山玩水。

一直到公元671年,他打算再次进京赶考,但是在前往长安的路上,他又收到了一封信件。

这封信是王勃的好友凌季友寄来的,他当时在担任虢州司法,而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为了让王勃去帮他。

虢州物产丰富,山野间生长了许多药材,但是凌季友学艺不精,难以分辨出正确的药材。

于是他便想请精通医药的王勃到虢州去,帮他一起做药材生意。

王勃收到信之后,心中也有些忧虑,但是他很快便下定了决心,踏上了前往虢州的路。

王勃放弃参加科举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他离开长安的时间并不长,还有很多人记得他被皇帝赶出长安的情景。

就算王勃的文章写得再好,考官也不敢录取他,因为把他赶出长安是皇帝的意思,要是考官再把他录为进士,那岂不是在忤逆皇上?不想活了吗?

因此,王勃去长安考试就是无用功,还不如去虢州做生意。

王勃到了虢州之后,凌季友顺便给他申请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位,虽然官职不大,但也能分到一处住的地方。

王勃本想在这里过上一段安稳日子,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王勃手下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法,躲到了王勃的家里,王勃一时好心收留了他,但是曹达却因此赖到王勃家不走了。

王勃本想去报案,但是他又担心自己成为共犯,只好一直将曹达藏在家里。

可是曹达不但不感恩,还越来越嚣张,王勃忍无可忍,把曹达杀了。

这是王勃第一次杀人,没有什么经验,他在处理尸体时不慎被发现,然后他就被官府当作杀人犯给抓了起来。

尽管曹达也是一个罪犯,但是王勃杀了他一样要偿命。

于是,王勃被关进了死牢,等待秋后问斩。

不过,王勃非常幸运,他才刚进大牢没多久,就遇上了大赦天下。

本来应该被处死的王勃,一下子又活了过来,出狱后的王勃仿佛一下子大彻大悟,他已经看透了人生。

趁此机会,王勃写下了一首《落花落》。

这首诗看似在写落花,实则在总结自己的人生。

王勃将人生比作花朵,而他察觉到自己正处于“花朵落下之时”。

最后那句“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说的便是王勃当时的心境。王勃已经看透了世间种种,已经不再执着于获得什么,已经不想做官了。

王勃出狱后不久,朝廷就宣布恢复他的旧职,召他回到长安。

但是王勃已经明白了“落花纷漠漠”的含义,已经明白了“高枝难重攀”的道理。

所以,王勃并没有应召,他选择去交趾(越南)看望父亲。王勃虽然被赦免了,但是王勃的父亲没有得到赦免,当初他被王勃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

王勃对此事深感愧疚,决定孤身前往交趾看望父亲。

然而想去交趾就得渡海,王勃在渡海时不慎落水,葬身鱼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