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就写了两句诗,超经典,求人办事此诗最合适

发布时间:2025-10-26 07:03  浏览量:4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西夏李元昊请求议和,名义上向宋称臣,但实际上宋每年要向西夏赐岁银、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并恢复榷场,同意西夏使臣在京都驿站自由买卖。

即便这样,还是范仲淹戍边后,努力得来的结果。

边事稍宁,仁宗将范仲淹召回,授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为副相,行宰相之权。

因意识到再不改革,还要继续受西夏、契丹之辱,遂范仲淹开始制策,打算推行新政,即“庆历新政”。

公元1044年,范仲淹又上“四策”,行“七事”,新政正式推行。可是没过多久,新政就因恩荫减少、磨勘严密而遭诽谤,“朋党论”四起,反对派趁机攻讦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

恰逢边塞再次动荡,范仲淹主动请求外巡,仁宗允。

为此,欧阳修作《朋党论》,言君子相交为朋,小人之交才为党。

然此时的仁宗,十分忌讳朋党,欧阳修此文正中仁宗下怀,故将杜衍、韩琦、富弼、欧阳修、尹洙等相继贬出。

那北宋到底有没有朋党呢?

自然是有的,首先得从宰相晏殊说起,富弼、杨察都是他的女婿,范仲淹以门生事之,欧阳修也是他的学生(晏殊知贡举,欧阳修取第)。

文彦博、王珪、苏颂曾入晏殊幕府,晏殊对韩琦亦多有提擢。

这些人皆位高权重,不是台阁重臣,就是宰相。

我们顺着这条线往后看,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入京参加科举时,拜了欧阳修的码头,所以王安石变法时,这些人统一战线,全都站出来反对。

有趣地方就在这,范仲淹推行新政时,他们全都支持,认为革新能为大宋带来新局面。

然而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却是反王安石的中坚力量。这些人,后来被统称为“元祐党人”,即旧党派,亦称保守派。

保守派代言人司马光,是庞籍的门生,庞籍与蔡襄、文彦博是儿女亲家;文彦博与吴充、欧阳修也是儿女亲家;吴充与吕公著、宋敏求还是儿女亲家。

亲顾朋侪,在神宗朝尤为明显,所以王安石很难,变法最终也没有取得成功。

现在我们再看回范仲淹。

公元1049年,范仲淹改知杭州,赈灾安民,深得百姓爱戴。然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一岁,进入人生暮晚,遂有退隐之意,并建“范氏义庄”,资助范氏族人,以其兄范仲温代为经营。

同时,范仲淹又提拔了许多门生故吏。

据宋人阮阅所著的《诗话总龟》记载,在范仲淹的门生里,独苏麟在外邑,任杭州属县巡检,未得提擢。

因此,苏麟心里很不舒服,同样是老师的学生,范仲淹却厚此薄彼。但要官这种事,也不好明说,尤其范仲淹马上就要致仕了,帮是人情,不帮也无可厚非。

左思右想后,苏麟决定写两句诗,请老师点评,故作《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明代大才子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对此联亦有载。

而宋人俞文豹在《吹剑录全编·唾玉集》中,却将此联载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为春。

范仲淹学富五车,一看苏麟之句,瞬间就透彻了,于是为苏麟写了荐表,苏麟如愿以偿,得到了迁升。

这两句诗,是苏麟仅存的作品,史书中关于苏麟的记载,也仅此一事。但是凭借这一联,苏麟却火了近千年。

求熟人办事,不好张口,但若用此句,对方立马就会明白你的来意。其成语“近水楼台”,本身就是人情世故。

王安石在《送陈兴之序》曾写:吾于兴之又世故,故又为之思所以慰其亲,豁其心之介然者,不得其说,而独以悲大公之道不行焉。

同时,王安石还作有《世故》诗一首:

世故纷纷漫白头,欲寻归路更迟留。

钟山北绕无穷水,散发何时一钓舟。

苏东坡也曾在《毛滂法曹感雨》中写:

一朝涉世故,空腹容欺谩。

我顷在东坡,秋菊为夕餐。

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或许才是人际交往中,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