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红灯记》的前世今生(下):不知是悲还是喜?

发布时间:2025-10-25 12:26  浏览量:4

《红灯记》的前世今生(下)
不知是悲还是喜?

京剧《红灯记》从刊登在《电影文学》杂志上一个剧本萌发,到一跃成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之首的结局,与一个人和一场运动密不可分。这个人就是江青,这场运动就是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革。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影片摄制组(共200余人)

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影棚(1970年12月)

若不是沪剧《红灯记》触动了江青改编为京剧的“念头”,哪里有文化部向中国京剧院下达的改编排演《红灯记》任务的“由头”,尽管江那时仅是个挂了名的“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且那时她的活动通常只是在幕后,而不是台前。

庐山合影(1959年)

文革伊始,江青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从文化革命小组成员最终成为政治局委员。她对《红灯记》的干预也从私下发表点儿意见,到赤膊上阵直接干预剧本和演出了。为了使这个剧成为她的“杰作”,为了给“文化革命旗手”名号添彩。曾是京剧演员的江青,自然清楚经那些京剧精英们精雕细琢的这部《红灯记》的艺术分量。欲将其占为己有,必将其除之而无忧。于是乎,编剧翁偶虹被打成“封建文人”。著名京剧老生李少春被打成了“牛鬼蛇神”。编剧兼导演阿甲,这位在延安曾与江青演出京剧《打渔杀家》搭档结局更惨,先被批斗、后被强行劳动改造……就连当年下达《红灯记》改编任务的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也被打成“文艺黑线头目”、“资产阶级权威”惨遭批斗,并被囚禁了9年。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钢琴伴唱《红灯记》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的演员们合影

人民大会堂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7周年文艺晚会(1968年7月1日)

与此同时,李少春的弟子钱浩梁则“时来运转”了。他不仅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李玉和”,而且还成了中国京剧院的掌权人。他颇受江青青睐,其原名也被江赐予的“浩亮”取代,且“浩亮”后来当选中共九大代表,十届人大上又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从魏公村剧院“筒子楼”搬进了护国寺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寓所。尽管“浩亮”本无害人之心,然毕竟“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在其位不得不谋其政,在位期间还是在不同程度上伤害了一些人,包括师傅李少春,甚至搭档刘长瑜等。然,“浩亮”的好景不过十年。“四人帮”的倒台标志着他厄运的到来。念其文革中作恶不多,还是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了,搭档刘长瑜最终也谅解了她这位“师哥”。钱的余生虽坎坷,但比起阿甲、李少春、林默涵在文革的日子还是好多了…….

刘长瑜参加钱浩梁葬礼时与夫人曲素英合影

抛开风诡云谲的政治风云,来评价这部京剧《红灯记》的艺术性,无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唱腔念白均可称为精品,难怪它已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保留剧目。其实,它也是京剧这个古老剧种改革的一次尝试,且这个改革无疑是成功的。标志其成功的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题材不再是过去的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是现代中国的英雄人物,尽管他们平凡无华。用古老剧种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故事,无疑拉近了京剧与普通受众的距离,使老百姓易懂,易欣赏,易娱乐。

《红灯记》剧照

其次,大量引进西洋作曲、乐器,广泛借鉴电影、话剧、舞蹈、歌剧等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加了京剧在唱腔、念白、动作、舞台环境的美感。这是以往传统京剧的那些“招式”中不可能产生出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恰恰是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粘合剂”。

第三,或许是呕心沥血的精心打造,或许是在政治高压下的“殚精竭虑”, 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确实在这部戏上下足了功夫。台词可谓“字字斟酌、句句打磨”。唱腔可谓“声声出彩,段段绝伦”。今日看来,《红灯记》与《贵妃醉酒》、《武家坡》等传统剧目相较毫不逊色,甚至略高一筹。

文革前钱浩梁上演传统戏《伐子都》剧照

当然也有不少京剧业内人士认为,《红灯记》已经变得不是京剧了。之所以如此之说,是因为它破了京剧的许多“清规戒律”和“门派之分”。然,究竟是不是京剧,是不是要看其能否继续传承下去。或许正宗的京剧“真身”将 “寿终正寝”,没准儿这个被称为“不是京戏的戏”反而能“后继有人”呢?

外观灯火辉煌,实则门可罗雀

也有人认为,《红灯记》不仅绝对是京剧,而且是京剧发展中具有革命性、里程碑式的京剧。不仅因为它的创新,而且因为它巧妙地、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京剧的表演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称其为京剧改革的“样板”不为过。从它身上才能看到京剧这个古老剧种的魅力犹存,从它身上才能看到京剧发扬光大的希望。

真正的艺术精品是不会随时光流逝和时代变迁而消亡的……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临行喝妈一碗酒(浩 亮演唱)_哔哩哔哩_bilibili

李玉和(钱浩梁饰)、李奶奶(高玉倩饰)、李铁梅(刘长瑜饰)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