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压苏轼的北宋状元:文武全才章衡为何被历史遗忘?

发布时间:2025-10-27 09:20  浏览量:4

在科举史上最辉煌的“千年龙虎榜”中,他力压苏轼、曾巩等旷世奇才夺得状元,却在后世声名不显。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汴京科举考场群星璀璨。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考生名单包括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等后来名垂青史的人物。然而在这份被后世誉为“千年龙虎榜”的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的却不是我们熟悉的任何一位大家,而是一个今天少有人知的名字——章衡。

这位福建浦城出生的才子,在考试中写出了“运启元圣,天临兆民”的破题,深得宋仁宗赞赏,最终被钦点为状元。苏轼曾高度评价这位同科进士:“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01 这位寒门出身的状元,力压群雄夺魁首

章衡,字子平,1025年出生于福建浦城一个寒门家庭。少年时期的章衡家境贫寒,靠卖柴为生。为了取水,他常常要去很远的地方打水,而不善争辩的他经常被同来打水的村民挤在后面。

为此,他就在自家门口挖井,井深丈余,水清而甘甜,这就是后来传说的“状元井”。章衡还开垦了不少田地,被称为“状元田”。

章衡志向高远,乐于钻研学问,师从当时著名理学家陈襄。陈襄曾称赞章衡“尧舜神且智,知人亦孔艰”,在德行为人上更是“贤行如高山”。

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当时福清人林希已经连夺开封府试和省试两个第一,夺魁呼声最高。宋仁宗也亲临现场,命宦官“偷窥”林希作答。

殿试题目名为《民监赋》,林希破题写道:“天监不远,民心可知。”文句带有警告意味,仁宗看了心中不悦。而章衡则破题为:“运启元圣,天临兆民”。仁宗虽谦称“此祖宗之事,朕何足以当之”,实际上却龙心大悦,将章衡擢为状元。

02 为官后章衡实务为民,不畏权贵惹嫉恨

章衡中状元后,按例要先到地方任职,被任命为湖州通判。在湖州期间,他奔走于巷陌街坊,细察民生艰难。当时湖州常受水患困扰,章衡挽起官袍,以竹杖为量具,三步一测勘水脉,制定治水方案,带领百姓夯土筑堤、疏浚河道,有效缓解了水患。

他首创分段筑堤、水闸调控之法,将绵长堤岸化整为零,以闸控水,使治水如治丝,分则有序,合则成势。这一创新方案为后世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借鉴。

任通判期满后,章衡被调入馆阁集贤院任职。他在那里默默工作了十年之久,没有得到升迁。在当时,有些高中状元的人十五六年即可升为两制(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有些甚至十年后便官至宰相。

熙宁元年冬天,皇帝圣驾至馆阁,章衡感叹道:“不久前的冬月在这里接圣驾,记得掌禹锡冻倒在地上,时间真快呀,转眼10年过去啦!”这话传到皇帝耳中,于是他被任命为盐铁判官,兼修起居注。

担任盐铁判官后,章衡发现许多财产空留账面,实际上早已无物,便奏请皇上注销。他还发现“三司”经费混乱,开支没有计划,遇到需要就匆忙从各地收敛钱财,给百姓造成沉重负担。

他大胆上疏建议:“愿敕三部判官,簿正其数,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这些举措触动了三司使的利益,他被排挤出京城,外放为汝州、颍州知州。

03 他奉命出使辽国,文武双全震北疆

熙宁年间,章衡被任命为出使辽国的使臣。辽国皇帝听说宋朝派来一位文弱书生,便想借机羞辱。在宴会上,辽主故意提出射箭助兴,并递上一张硬弓。

章衡从容接过,只见他挽弓如满月,三箭连中靶心,惊得契丹贵族手中的马奶酒洒了半碗。辽主惊叹:“宋之状元,真乃文武兼备!”此后,辽国给予章衡极高的礼遇。

章衡在辽国期间,不仅展现了出色的武力值,还敏锐地观察到辽国防务空虚。归国后,他立即向宋神宗建议:“辽境无备,此时出兵可复山后八州”。

但宋神宗认为“朝廷通好北虏几十年,不可轻启战事”,没有采纳章衡的建议。十几年后,辽国重兵屯驻边境,北宋再也找不到如此好的机会。

04 他编纂史书,创新治水留美名

在馆阁任职期间,章衡发现当朝百官以及士子大夫对于历史一知半解,现存的史书也都残缺不全,没有系统权威的史料。于是他花费二十余年时间,编纂了《编年通载》十卷。

该书记载了从唐尧至宋英宗年间共3400多年的历史,主要讲世数代易、历统相传、年名国号、灾祥善恶等。编写语言简洁易读,方便理解,还对现有史料内容的错误之处进行了改写订正。

宋神宗览后赞叹:“可冠冕诸史!”并赐予章衡三品官服。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也评价其“有裨于史学”。

章衡的创新治水理念也在多个地方得到实践。在真定府,他主持修筑滹沱河堤坝二十余丈,根治了水患,百姓感恩戴德,称其为“章公堤”。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计划治理西湖。章衡得知后,立即调拨数十艘罚没船只支援,并亲自前往杭州协助。最终,两人共同努力,将堆积如山的淤泥水草筑成了近三公里长的苏堤。章衡首创的分段筑堤法为苏堤的修建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05 如此为何被遗忘?历史的选择与无奈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政绩卓越的状元,为何在后世声名不显?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文学传世作品稀少。与苏轼、曾巩等文学巨匠相比,章衡留下的文学作品很少,仅有一首七言律诗《题资福寺》传世。在中国史学传统中,在章衡的态度上,“留文”远比“做事”重要。

没有站队党争。章衡在政治上并不站队,没有投靠任何一方,在党争激烈的北宋政坛上成了“孤臣”。没有党派的支持,他的才能和政绩也就难以被大肆宣扬。

历史记载分散。正史《宋史》对章衡的记载简略,他的事迹散见于地方志或他人传记中。章衡没有门生,没有弟子,没有传记,即使苏轼曾公开称赞,也不过只言片语,零落于尺牍。

家族光环反噬。章衡的堂叔章惇权倾朝野,但晚年被新党清算,牵连亲属。南宋修史时,偏重旧党,对章氏功绩也就少有提及。

务实作风而非文名显赫。章衡并不热衷于文名,而是更注重实务。他一生辗转多地为官,无论在哪里任职,都秉持清正廉洁的操守,一心为民办实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很容易被“文以载道”的叙事传统所忽视。

章衡去世后,葬于钱塘(今杭州),宋哲宗御题碑额:“四朝侍从文儒章公之墓”。

历史往往更记住那些文采飞扬的名字,却容易忽略踏实做事的实干家。章衡虽然没有苏轼那样的文学盛名,但他的治水理念在苏堤延续,他的财政改革思想超前,他的史学著作照亮过去与未来。

九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发现章衡,不只是为了还历史一个公道,更是为了记住: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这种不慕虚名、务实为民的实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