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出家前夕,留下一句话:世间最好的东西,皆为“无价”之物
发布时间:2025-10-27 08:00 浏览量:4
朋友们,咱们今天聊个人,聊句让无数人听了都为之一颤的话。
西湖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一艘小船悠悠停在湖心。船上,一个女人早已哭成了泪人,她从日本远渡重洋,追随丈夫来到中国,为他生儿育女,以为能就此相守一生。可眼前这个男人,她最爱的丈夫,却穿着一身粗布僧衣,剃光了头发,眼神平静得像一潭古井,没有半点波澜。
这个男人,就是李叔同。或者说,曾经是李叔同。从今天起,他叫弘一。
他的日本妻子抓着他的衣袖,一遍遍地问:“弘一法师,请你告诉我,什么是爱?”
他垂着眼帘,只说:“爱,就是慈悲。”
这话,听着多残忍啊。对世人慈悲,却唯独对你残忍。妻子不甘心,她不明白,那个曾经给她写下“天涯五十年,问题非少年”的才子,那个在艺术殿堂里光芒万丈的天才,怎么就变成了一个无情无欲的僧人?她带着最后的希望,几乎是哀求地问:“你怎么忍心?你难道不想家吗?不想我们吗?”
船,已经开始慢慢摇向岸边,他即将走进那座将隔绝尘世的寺院。他没有回头,只是留下了一句话,这句话,穿透了百年时光,至今仍在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
他说:“世间最好的东西,皆为‘无价’之物。”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上了岸。岸这边,是青灯古佛,晨钟暮鼓。岸那边,是滚滚红尘,爱恨痴缠。
什么叫“无价”?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阳光、空气、亲情、健康。没错,这些都对。但从李叔同嘴里说出来,这个“无-价”之物,分量却重得多。因为他抛弃的,恰恰是世人眼中最有“价”的东西。
他的才华,是有价的。 作为中国近代艺术的先驱,他是第一个画裸体写生的老师,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社,他的书法、篆刻、音乐、诗词,样样都是顶尖水准。随便一幅字画,在当时就能换来普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那首我们从小唱到大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是出自他手。这样的才华,足以让他名利双收,享受一世繁华。可他,不要了。
他的情感,是有价的。 他出身天津巨富之家,母亲是侧室,从小看尽人情冷暖,所以他比谁都渴望真挚的感情。他与妻子情深意重,与朋友肝胆相照,学生们更是敬他如父。夏丏尊、丰子恺这些文化名人,都是他的至交和高徒。这份人脉和情感网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宝藏。可他,也放下了。
他拥有的一切,都是明码标价可以交换的世俗成功。 但他却在38岁,人生最巅峰的时刻,把这一切都看成了枷锁。这就好比一个亿万富翁,突然有一天把所有财产都捐了,然后跑到深山里去过苦行僧的日子。你会不会觉得他疯了?
当年,所有人都觉得李叔同疯了。他的朋友许幻园,在雪夜里对他高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含泪送别。他的学生丰子恺,画下了他僧衣芒鞋的背影,满心不解和崇敬。
但李叔同自己心里清楚,他不是疯了,他是通透了。
他经历过繁花似锦,也看透了繁华背后的虚无。那些有“价”的东西,能给你带来快乐,也能给你带来痛苦;能让你站上云端,也能让你跌入深渊。 财富会失去,名声会消散,情感会变质,才华会枯竭。当你紧紧抓住这些东西不放时,你的心就被困住了,得失之间,全是煎熬。
他追求的那个“无价”之物,恰恰是这一切的对立面——是内心的安宁,是灵魂的自由,是彻底摆脱了物欲和情感纠葛之后的大自在。 这种东西,金钱买不到,权势换不来,才华也堆砌不出。它不在别处,只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需要用巨大的勇气和舍弃去换取。
所以,当他的妻子问他什么是爱时,他回答“慈悲”。因为在他看来,夫妻间的小爱,终究有占有、有嫉妒、有依赖,是痛苦的根源。而慈悲,是对众生无差别的大爱,是纯粹的给予,不求回报,这才是爱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无价”的状态。
他不是无情,恰恰是太多情。正因为体验过最炽热的爱,最耀眼的名,才更懂得这一切终将逝去。与其在逝去时痛苦,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放下。
这是一种极致的清醒,也是一种极致的残忍。我们普通人或许做不到他这样彻底的舍弃,但至少,我们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问自己:我们拼命追求的,那些有“价”的东西,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最终的幸福吗?还是说,我们早已在追逐的过程中,遗忘了那些真正“无价”的宝贝——比如,一次毫无功利心的开怀大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夜无梦的安眠,和一颗不被焦虑填满的平常心。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