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省平定方言chao can(音潮餐),意思是嘲笑讥讽,这俩字该咋写

发布时间:2025-10-25 05:07  浏览量:5

今天,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李达教授给我说了一个平定方言,叫“chao can(音曹灿)”,意思是嘲笑讥讽,或当面恶语相向,或背后说风凉话,比如:

“我这篇文章写得不太好,你不要chao can我啊。”

“何大拿这小做得低,一张嘴说话就要chao can别人。”

平定人口中的这个“chao can”,前面的chao发儿化音,一股浓浓的白菜过油肉味儿,听上去特别亲切。

李教授和我是同学,也是同乡。虽然我也从小在晋省平定长大,但“chaor can”这个方言词,我还是第一次听闻。

李教授认为,这个“chaor can”的本字,当为“嘲讪”。细细琢磨,此说颇有道理。

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谑也”,就是戏谑、开玩笑的意思,这是它的本义。至南朝梁时,顾野王《玉篇》进一步解释为“言相调也”,强调言语上的相互调侃与逗弄。

平定县天宁寺双塔

西汉扬雄《解嘲》中有这么一句话:“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执蝘蜓而嘲龟龙。”

这里的“鸱枭”就是猫头鹰,在古代常用来比喻低劣、不祥之物;“蝘蜓”即壁虎,多喻微小凡俗之物。扬雄用这个比喻,讽刺了那些自身渺小,却妄图讥讽、贬低伟大者的行为。

“嘲”字作讥讽、嘲弄、取笑他人的含义,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如现代汉语中的“嘲笑”“嘲弄”“冷嘲热讽”等词,皆承此义。

讪,《说文》释为“谤也”,《玉篇》则解作“毁语也”,核心都是“诽谤、用言语攻击他人”,这是“讪”的本义。

西汉恒宽《盐铁论·地广》中有这么一句话:“居下而讪上,处贫而非富。”

这里的“讪”,就是“讥讽、诽谤”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处于下位却讥讽上位者,身处贫困却非议富裕者。

古代书籍

“讪”在现代汉语中,仍有表示诽谤的用法,比如“讪议”“谤讪”“劖(chán,音铲)言讪语”等等。

“嘲”与“讪”意义高度关联,均指向“以言语贬低他人”这一核心行为。二字组合而成的“嘲讪”,是一个典型的联合式合成词,其整体含义融合了二者的精髓——即通过刻薄的讥笑、贬低或讽刺性言论来攻击他人,常用来描述言辞刻薄、蓄意伤人的言语行为。

考之典籍,“嘲讪”一词最早见诸文献,当在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正值汉语词汇系统双音化进程加速之际,典籍文献中复音词用例迅猛增长。短短二三百年间,汉语词汇系统(尤指文献语言)以单音词为主的面貌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嘲讪”这一双音节词,正是在中古汉语这场短语词汇化大潮中应运而生,多见于官方文书及文人诗词之中。

宋代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书影

宋代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所载张商英事,即为一例:“以泰州李彪作殿试策题,及答语言指斥乘舆及嘲讪大臣等罪张商英。”

张商英于宋徽宗朝官至右相,但仅任职一年即遭贬谪,先徙河南知府,后改任邓州。没多久,便有人以“泰州人李彪撰殿试策题及答语,内含指责皇帝、嘲讪大臣”之罪名告发张商英,致其再谪汝州团练副使,安置衡州。

此案背景,实与宋代严惩相关“嘲讪”言论的法律密切相关。据苏轼《苏诗补注》引述律令:“准敕作匿名文字嘲讪朝政及中外臣僚,徒二年,情重者奏裁。”

苏轼《苏诗补注》书影

可见,撰写文章以指桑骂槐方式嘲讪朝臣,依法当处两年徒刑;情节严重者,则需上报皇帝裁决。

“嘲讪”之风亦见于文人轶事。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唐末罗隐事:“罗隐以褊急性成,动必嘲讪,率成漫作,顷刻相传。”

罗隐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才子,诗文卓绝,但他性情褊急,言辞刻薄,动辄以诗文嘲讪世事人物。

大中十三年(859)底,罗隐至京师应进士试,其试卷锋芒过露,讽刺辛辣,加之为人狂傲,在崇尚谦抑的古代社会颇受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所以连续考了十多年,一直没考上。

张耒《迎客》书影

此外,“嘲讪”一词亦常常见于宋代诗词,如:

张耒《迎客》诗云:“我笑老翁勿嘲讪,我愧古人百千万。”

陆游《游圆觉干明祥符三院至暮》亦言:“日斜仆夫已整驾,顾景欲驻愁嘲讪。”

此类诗句,皆生动体现了“嘲讪”在文人日常书写与情感表达中的渗透。

行文至此,新的疑问又来了。“嘲讪”一词虽在“嘲笑讥讽”的义项上,与平定方言里的“chaor can”完全对应,二者的读音却存在明显偏差。

从语音传承来看,“讪”的读音自汉代《说文解字》起便有明确记载,之后历经唐代《唐韵》、宋代《广韵》《集韵》《类篇》、元代《韵会》,直至明代《正韵》,历代权威韵书对其注音始终统一为“所晏切”。

《宋本广韵》

“所晏切”折合今音,大致接近普通话里的shàn(音善);而平定方言中“chaor can”的第二个音节can,其读音与“讪”的古音及今音均不相符。

不过,平定方言有个典型特点,那就是平翘舌音不分。虽然平定人能够发舌尖前音(平舌,z〔资〕、c〔雌〕、s〔思〕)和舌尖后音(翘舌,zh〔知〕、ch〔蚩〕、sh〔诗〕),但在实际语流中常常把这两类音混着读。

老照片

“讪”本来是翘舌的shàn(音善),但在平翘舌不分的平定方言环境里,翘舌的sh〔诗〕容易弱化,变成平舌的s〔思〕。再加上和前面chaor(儿化音)连在一起读时,又会受chao(音嘲)这个强送气音的影响,使得原本平舌的s〔思〕进一步带上送气色彩,最终演变为听感上近似can(音餐)的发音。

这种在特定语音环境下发生的、受邻近音素影响而导致音类合并的现象,正是山摄字在平定方言中特殊演变的一个例证。

此外,文献中还有一个词汇非常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嘲囋”。这个词的义项和读音,与平定方言中的“chaor can”几无二致。

宋代冯山《答江安尉鲜于顷野翁》书影

比如,宋代冯山《答江安尉鲜于顷野翁》:“孤吟少俦侣,众喙易嘲囋。”意思是说,独自吟诗缺少志同道合的伴侣,众人多嘴容易进行嘲讽。

囋,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读音,其中《集韵》标注为“千安切”,《类篇》标注为“才赞切”,折合今音大致相当于can(音餐)。

义项上,《类篇》明确注为“讥也”“嘲也”,也就是“讥讽”“嘲笑”的意思,这与“讪”表“讥讽”的用法高度契合。

乡亲

综合来看,平定方言中的“chaor can”一词,其语义根基无疑与“嘲讪”相通。但其具体的读音形式“can”,则更可能直接来源于“嘲囋”的“囋”,或是在方言特定的语音流变规律(如平翘舌混读、连读协同音变)作用下,使得“讪”的读音发生了向“囋”看齐的演变。

这两种可能性,实则共同勾勒出语言在地方变体中鲜活且复杂的演化轨迹:既未脱离与古汉语词汇的语义联结,又在方言语音的独特逻辑里,生长出贴合本地表达习惯的新形态。(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