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奇案:一场假过堂,真要人命?

发布时间:2025-10-25 20:18  浏览量:6

雍正年间,天下号称“盛世”,可百姓的肚子却常常是空的。

那年,福建寿宁出了个怪人画师,名叫黄慎,号瘿瓢山人

此人不画富贵花鸟,也不画帝王将相,偏爱描摹渔樵耕读、街头乞丐,笔下皆是人间烟火气。

这一年,宫里要选御用画师。

各地才子纷纷进京献画,满纸歌功颂德,唯独黄慎反其道而行,画了一幅《群乞图》——桥下饿殍,沿街乞儿,瘦骨嶙峋,满目哀色。

画一呈上,雍正龙颜大怒:“好个‘民不聊生’!是骂朕不仁乎?”

怒掷画轴,差点命人拖出去问罪。

黄慎捡回一条命,却从此被列入“黑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谁料这一趟进京前,他曾在陈州小住,与当地名书法家“不堵笔”孔宪邦结识,又与知县宋典相谈甚欢。

某日三人品茗论艺,宋典为黄慎写小传,文中夸他“笔下有苍生”。

黄慎一看喜得不行,摇头晃脑地念了一遍,还让孔宪邦再朗读。

“不堵笔”读到兴起,随手挥毫写下那段文字,笔力纵横,气势如龙。

宋典看了大喜,当场决定:此文此字,刻碑流传!

哪知碑文尚未晾干,黄慎得罪皇上的消息就传来了。

宋典一听,吓得魂都飞了:

“我这是在给皇上眼前的逆臣立碑啊!”

慌乱中,立刻命人砸碑、焚稿,连一片纸屑都不留。

可碑砸了,心仍不安。

“若是被人告发,钦差一来,岂不是我也要掉脑袋?”

他越想越怕,决定连夜找“不堵笔”商量对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孔宪邦一听原委,惊得一拍大腿:“这黄瘿瓢真是害人不浅!他进京献什么画不成,偏画饿鬼讨饭!”

宋典叹气:“抱怨也没用,如今保命要紧。若查到我们为他立碑,连你我都脱不了干系。”

“不堵笔”眉头一皱:“这事除了咱俩,还有谁知道?若真查起来,我们都不认账就是了。”

宋典摇头苦笑:“兄台有所不知。钦差一到,先绑人后问话。只要上了堂,动起刑来,什么都得招!”

“不堵笔”哼了一声,冷笑道:“我孔某虽非铁汉,却也不至于见板子就招!”

宋典劝道:“嘴上说得容易,真挨上三十大板,看你还能挺多久。”

这话激起孔宪邦的倔劲儿:“不信?我这就到你堂上试一试,看我能不能受得住!”

宋典大惊:“这可使不得!玩笑归玩笑,衙门板子可不是闹着的。”

可孔宪邦性子执拗,越劝越硬:“你若不真打,我还不服呢!来,真过一回!”

宋典一时被逼得没了法子,叹道:“既然如此,便莫怪小弟无情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典转身回衙,命衙役备堂,说孔宪邦涉嫌谋逆,押上大堂“过堂问罪”。

众衙役面面相觑,却不敢多问。

一声“开堂”,惊得堂外鸦雀无声。

宋典高坐堂上,冷声道:“犯人孔宪邦,招不招?”

“不堵笔”昂首答道:“冤枉!我不招!”

“打!”

三十大板下去,血肉翻开。

孔宪邦咬牙硬挺,不吐一个“招”字。

宋典心里叫苦:“再不住手怕真要出事了。”可偏偏这倔老头死活不肯求饶。

又上老虎凳——

没撑几回合,书生一口气断了,活生生被“真过堂”给打死了。

宋典看着尸体,双目发直,半晌才喃喃道:“兄台,你这倔劲儿,真要了命啊……”

为掩人耳目,他模仿孔宪邦的笔迹写下一首反诗,装作“谋反实锤”,结了此案。

然而几天后,京城传来新旨:

雍正并未治黄慎之罪,那幅《群乞图》虽被掷地,却也被收入内府。

宋典呆坐堂中,良久无言。

风吹动卷宗,他轻声叹道:

“宪邦兄,你要是不较真,该多好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场假过堂,真要人命。

有人死在板子下,有人活在恐惧中。

后人看这段故事,只道是讽刺,

其实,不过是那一代读书人“求真”二字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