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在手,明在眼,真正能成事的人,身上都有这 6 个习惯,不是运气
发布时间:2025-10-24 21:45 浏览量:5
《菜根谭》中讲:"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我们总羡慕那些成功者,以为他们不过是运气好,生在好人家,遇到好机会。
可接触的人越多,越会发现一个真相: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日积月累的习惯。
这些习惯看似平常,却藏着一个人是否能走得长远的密码。
正如古人所言:"勤在手,明在眼。"
手上勤快,眼里通透,这样的人,想不成事都难。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能成事的人,身上都有哪些习惯。
01 手脚勤快,从不拖延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成大事者,必有一个共同点——说干就干,绝不拖延。
他们明白,拖延一天,就是给失败多一次机会。
清代名臣左宗棠,60岁高龄时奉命收复新疆。
当时朝中许多人主张"海防",认为西北苦寒之地不值得劳师动众。
左宗棠却不这样想,他深知拖延一日,边患就多一分。
于是他立即着手筹备,亲自督造军需,日夜操劳。
别人劝他年纪大了,该歇歇,他却说:"国事如此,岂能等待?"
就这样,左宗棠率军西征,一路收复失地,最终让新疆重归版图。
试想,若他当时犹豫拖延,等待"更好的时机",新疆还能收复吗?
认识一个创业的朋友,他的公司从小作坊做到行业前三,靠的就是"快"。
别人还在开会讨论方案可行性时,他已经开始试错了。
他说:"与其花三个月做完美计划,不如用一个月先干起来,边做边调整。"
正因为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他总能比竞争对手快一步,抓住转瞬即逝的商机。
《增广贤文》有言:"今日事,今日毕。"
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懂得把握当下。
他们不会用"等我准备好了再说"来麻痹自己,而是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完善。
因为他们知道,世上没有完美的时机,只有抓住的时机。
勤在手,就是让双手动起来,让想法落地。
当别人还在等待时,你已经出发;当别人还在犹豫时,你已经到达。
这,就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第一步。
02 眼观六路,善于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成事者,必有一双善于观察、勤于学习的眼睛。
他们从不自视甚高,而是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向身边的人学习。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本可以凭才气独步天下。
但他偏偏虚心好学,遇到高人就虚心请教。
他向欧阳修学为文之道,向众多前辈学习诗词书画。
有人笑他:"你已经是天下闻名的才子,何必如此谦卑?"
苏轼答道:"学海无涯,我所知不过沧海一粟。"
正因为这种开放的学习心态,苏轼才能在诗词、书法、绘画、美食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
他的成就,不是天赋使然,而是终身学习的结果。
我表姐在外企工作,40岁那年被提拔为亚太区总监。
同事都说她运气好,她却笑着说:"我只是比别人多学了一点。"
这些年,她坚持每天早起一小时读书,周末参加各种培训班,出差时也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上网课。
别人刷剧的时间,她在学新技能;别人抱怨的时间,她在研究行业报告。
她说:"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不学习就等于退步。"
《论语》中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真正厉害的人,眼里装得下别人的优点。
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而是看到差距,主动补短板。
明在眼,就是眼界开阔,目光长远。
不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放眼天下,博采众长。
这样的人,眼里有光,心中有数,自然越走越宽。
03 嘴上留德,言语谨慎
老话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会说话,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也是能否成事的关键。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往往话不多,但句句在理,从不口出恶言。
唐朝名相狄仁杰,深得武则天信任。
朝中大臣多有得罪武后而被贬谪的,狄仁杰却总能从中周旋,救人于危难。
他从不在背后议论他人,即便是对政敌,也保持基本的尊重。
在武则天面前进言时,他懂得分寸,既能坚持原则,又不让对方难堪。
正因为这份言语上的智慧,狄仁杰才能在险恶的官场中立足几十年,最终保全了李唐江山。
我的一位老师曾分享过他的故事。
年轻时,他在单位因为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人,眼看着同期进来的同事都升职了,他还在原地打转。
后来,一位前辈点醒他:"你能力不差,就是太能说了。"
从那以后,他开始克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该说的也要想好了再说。
几年下来,人缘好了,机会也多了,事业终于有了起色。
《道德经》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