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北影厂发掘两位潜力女星,一位是谢芳,另一位更为美丽

发布时间:2025-10-25 10:16  浏览量:5

不过,崔嵬果断地拒绝了她们的请求,原因很简单,年龄不太合适。毕竟,在《青春之歌》里,林道静刚出场的时候,还只是个天真无邪的少男少女。而白杨和张瑞芳呢,一个38岁,另一个40岁,明显都超出了适合的年龄范围。

于是,崔嵬从自己曾经工作过的武汉歌剧院里,挑选了年仅24岁的谢芳。

一下子引来了不少议论。

不过谢芳也没让大家失望,在大银幕上把林道静那青春洋溢的模样演得活灵活现。

一出场就达到了最高点。

那一年,谢芳留着齐耳短发,穿着一袭素色旗袍,还搭配了一件红色开衫的经典造型,出现在大家眼前,能让多少人的目光为之一亮呢?

1959年,电影《青春之歌》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上映后,谢芳一时间成为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精神象征,也变成了闪耀星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那颗新星。

其实,很多影迷都不知道的是,同一年里,还有一位女演员,也是在北影厂全力培养的新人,她的名字也开始逐渐被人熟悉起来。

她的年纪比谢芳还要轻,长得也比谢芳更漂亮。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她没能像谢芳那样,一夜之间享受到那份成名的光彩。

她,就是俞平。

后来,她虽然演过不少精彩的影视剧,也曾火了一阵子,但一直没能变成大家都关注的顶级女明星。

她的人生经历,比起谢芳来,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一、

关于谢芳在出道之前的故事,其实媒体报道得挺多,不过俞平的那部分就鲜少提及。

这就让人觉得有点儿谜一样了。

咱们只晓得,她是在1940年2月16日那天出生的,地点是在重庆北碚。她的老家,是安徽蚌埠五河县。

1949年,她刚满9岁,因为父亲工作变动,跟着家人搬到了南京。

到了1959年,也就是再过十年,俞平从南京八中毕业后,正好赶上北影厂演员剧团要选新人的时候,于是她就被录取当了学员。

运气挺不错的,是不是?

不过,比起谢芳,她还是差得远呢。

谢芳一出场就像是“众星捧月”般的巨星,站在台前的时候,像是大女主一样吸引眼球。像于洋、秦怡、康泰、于是之、秦文、赵联这些当红的明星,都跑来为她担任配角,真是阵仗不小。

俞平虽然也得到了演出重点影片《红旗谱》的机会。

原本应该属于她的角色,倒变成了个戏份不多的配角“春兰”。

虽然《红旗谱》剧组同样星光璀璨,但这部电影的焦点主要放在扮演朱老忠的崔嵬身上。“清新小花”俞平的风采,挺容易被大明星的光芒盖过去。

不过事实证明,俞平确实是具备表演天赋的。

这点儿,咱们从她演的《红旗谱》里展现出来的水平就能看出来。

其实,《红旗谱》这部电影,当年也算是献给国庆十周年的贺礼之一。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拍摄时间一推再推,直到1959年夏天才正式开始筹备剧组。选角的工作呢,也是在那个时候慢慢展开的。

要是《红旗谱》能早点开拍,按时在1959年给观众见面,俞平的明星光彩,是不是也能像谢芳那样更加闪耀呢?

不过,说到底,这命运这玩意儿,真是说不准。

俞平在电影《红旗谱》中饰演春兰这个角色,虽然亮相的次数不多,但她的表演给人感觉特别朴实、自然,又含蓄、内敛。说起演技,完全不像个刚刚出道的青涩新人,反而显得很沉稳大方。

想想看,她那时才19岁,却和崔嵬、葛存壮、赵子岳、凌元、赵联、安震江这些演技老练的演员相比,也毫不逊色,表现得游刃有余,仿佛胸有成竹,像个有经验的老演员似的。

咱们就说那场“春兰”出场的戏吧,她的演绎,真是生动得让人难忘,充满了活力和灵气。

春兰听说运涛家里来了贵客,为了好奇就跑去凑热闹。她一进门,挺大方得体,没有半点拘谨。但当走到里屋门口,面对屋里那帮人好奇的目光时,她自然就有点害羞了。不过,她看人的眼神,可不是那种畏缩怯懦的,更多体现出一个农村姑娘自然流露出的羞涩姿态。

这会儿,导演给了春兰一个特写镜头,画面里的小姑娘,是多么娇媚灵动、迷人动人、温柔可亲,就像一道亮光,瞬间把我们的视线点亮了。

俞平在这一幕里的演绎挺到位的——眼皮微垂,轻轻避开众人的视线,可嘴角的那抹笑,却又偷偷透露出她心里的秘密。屋里,有她深爱的运涛,也有她敬重的长辈。那种少女专属的害羞神情,被定格在了光影之间,生动又动人。

《红旗谱》这部电影一拍就是一年多,直到1961年7月才在全国放映。而那会儿,谢芳已经蜚声整圈,俞平还只是刚刚开始崭露头角。

不过,她的演技潜力还是得到了北影厂上下各级领导的认可,所以,她很快就成为了“当家花旦”中的一员。

1960年,她在魏荣导演的《耕云播雨》中担起重要角色,饰演了女主角肖淑英。

1961年,谢铁骊导演的《暴风骤雨》请来了一帮实力派演员,比如于洋、高宝成、鲁非、李百万、赵子岳、葛存壮、安震江、吴素琴这些,俞平也在剧里演了个苦命的童养媳刘桂兰。

虽然都出身贫苦农村,但俞平在春兰和桂兰身上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春兰鲜亮明快,好比温暖的春风;而桂兰则带点忧郁,像迷蒙的秋月。

而且,俞平为这两个角色设计的眼神也各有差异。春兰的眼神显得温和而淡然,而桂兰的眼神中则多了一份隐藏的坚韧和倔强。

跟谢芳拍完《青春之歌》后沉寂了好几年不一样,俞平却一直都有不少戏约。

1963年,她在电影《汾水长流》里饰演孙玉兰,紧接着1964年,又在《小二黑结婚》中扮演小芹。

全部都是乡下姑娘的模样,说明她这条“跑道”早就准备好了,而且还大放异彩了。

就算她演过那么多角色,可比起谢芳再次复出引发的那阵骚动,还是差了点啥。

1963年,谢芳继1959年拍《青春之歌》后,又受到谢铁骊导演的邀约,在《早春二月》里担任女主陶岚。和她合作的,有孙道临、上官云珠、和高博这些重量级明星。俞平也在里面演了个角色,那个在陶岚回忆里出现的同学方萍,镜头寥寥几下,转一下就没了。

1964年,谢芳再次出演了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阵容依然豪华。这份待遇,让其他年轻女演员望尘莫及,真是羡慕不已。

这一年,俞平也拍了一部电影,就是《小二黑结婚》。她在里面的表演真是自然又细腻,把小芹那种对自由恋爱的羞涩和坚定完全表现出来了。她巧妙地把角色的纯真情感和反叛精神结合起来,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演技,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敢于追求幸福、活泼可爱的农村新女性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我觉得俞平和谢芳在演戏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她表演更自然更放松。不过,《小二黑结婚》出来之后的影响力,却远没有《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到底俞平和谢芳二人相比,哪里有什么不同呢?

也许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它能不能变成一部引发全民讨论、轰动一时的现象级作品。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谢芳在1962年只靠一部《青春之歌》就顺利跻身“22大明星”,而连续拍了几部电影的俞平,却没有上榜。

这下,两人的人气差距就更明显了。

到了70年代,曾经的两位“花旦”之间的角逐还在持续着。

二、

1973年,北影厂打算把经典老片《南征北战》重新拍摄,导演由成荫和王炎负责。在选角方面,领导特别指定让俞平来演赵玉敏这个曾经由张瑞芳塑造过的经典角色。

那会儿,俞平的表演风格和以前比起来差了不少,她眼神坚决,台词铿锵有力,动作也很有劲,明显带点“舞台范儿”。这的确是当时为了配合形势,对演员提出的要求。不过,俞平似乎挺快就适应了这些变化。

紧接着,她又接演了《芒果之歌》里的夏彩云,以及《青春》里的向晖这些角色,都是带点“符号化”标签的。不过,这些角色性格挺单一,比较扁平化,结果就变成观众记不住她的具体表现了。

谢芳在1976年主演了崔嵬执导的电影《山花》,这是她向恩师挑战的一次尝试。她试图在表演上做出些改变,但效果并不理想。剧本拍得挺别扭的,跟那会儿其他电影比起来,完全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还有,她平时演惯了知识女性,这次要扮演一个在农村里跟天斗地拼的妇女,感觉对她来说,真是个不小的考验。

因此,谢芳的表演也有点别扭。一边想把女主角山花的英气逼人展现出来,一边又带着她一直引以为傲的书卷气,这反而成了扮演这个角色的最大难题。所以,演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理解起来也挺容易的。

难怪后来有网友说,要是这个角色让俞平来演的话,估计会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她在那几部影片里的那种坚韧不拔的“铁娘子”气质,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其实俞平的应变能力还挺不错的。

一九七六年以后,随着电影表演风格从“样板戏”时期的“三突出”转向更贴近生活、回归真实的方向,俞平也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在《李四光》、《恶梦醒来是早晨》、《叛国者》、《魂系蓝天》等几部影片中,她都追求更加逼真的人物刻画。

她从夸张的演技逐渐转向生活化,整个转变还挺顺溜的。

谢芳这会儿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戏路上,《泪痕》里的孔妮娜一角色,让她重新找回了演戏的底气。给人的感觉也挺不错的,证明她的实力没有让大家失望,也没有辜负观众的信任。

接下来在《第二次握手》和《李清照》两部影片里的表现,竟然连续被观众“喷”,一下子又让她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因此,谢芳的演艺顶峰始终停留在60年代那段连续主演三部经典佳作的时期。

之后,她也参加了一些影视剧,不过真正被影迷们记住、能叫得出名字的角色,又有几个呢?

和谢芳不一样,到了80年代,俞平却迎来了自己表演和创作的黄金时期。

尤其是在几部电影里饰演女主角的时候,把她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管是在《恶梦醒来是早晨》里饰演善良无私的陈静兰,还是在《心弦》中帮扶志愿军小战士的外国母亲阿妈妮,或者是在《魂系蓝天》中表现得冷静坚强的发动机总设计师方洁,她都给角色带来了别样的魅力。

虽然这几部电影在市场上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不过俞平的演技可是赢得了大家一致认可。都说她把角色的坚韧和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情感层次十分丰富。

因此,俞平的戏路显然比谢芳要宽一些,只可惜她没有碰到像《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那样的现象级作品,也没遇到像“林道静”、“陶岚”、“竺春花”这样在众多角色中脱颖而出的“点睛之笔”。

俞平和谢芳的区别,好像不仅仅体现在演艺圈的成就上面,俞平的感情经历也比谢芳来的更是丰富多变,充满了波折。

三、

我感觉谢芳的幸运不仅仅是在最好的年龄段碰上了几个能充分展现她光彩的好角色,还体现在她选择伴侣的决定上。

谢芳和张目是在中南文工团时期认识的,两人曾经在《货郎与小姐》、《小二黑结婚》等歌剧中合作过。更值得一提的是,张目也是谢芳的初恋。他们在1957年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以后几十年,他们一直携手同行,感情深厚,成为演艺圈少见的“神仙眷侣”。

2022年12月25日,张目在北京去世。两年后的2024年12月19日,89岁的谢芳也跟着丈夫走了。

俞平则经历了两次婚姻。

据她的好友、蚌埠作家祖光益说,俞平在拍完电影《红旗谱》不久后就结婚了。不过,她的第一任丈夫到底是谁,一直留下謎團没公开。

而且,这段婚姻明显不太顺当,俞平曾经还遭遇过家暴,所以她果断地提出了要离婚。

之后,她就一直自己一个人过了不少年,直到遇见了那个所谓的“才子”。

1975年,北影厂邀请了全国二十多位编剧集中在北影招待所,旨在共同创业符合当下局势的电影剧本。光安徽省,就派来了九位作家,比如鲁彦周、江深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且还有一位在安徽文坛也挺有名气的,他就是当时已经44岁的萧马。

萧马天赋挺高,不光会写书,还会拉小提琴,更会做翻译,因此在文工团时期,就很受到姑娘们的喜欢。其中,女演员贾琳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甚至把“我要嫁给你”几个字,写在一张纸条上,偷偷夹到一本书里,送给萧马。

在贾琳主动追求之下,萧马和她走到了一起,组了个家庭。他们一块儿生了个儿子和个女儿,大女儿后来也变成了作家,大家都知道,她就是那个相当有名的严歌苓。

不过萧马这个人偏爱浪漫的生活方式,所以觉得这段婚姻挺乏味的,有点死气沉沉的感觉。

1975年,萧马在北影招待所参与创作关于治理淮河的电影剧本《巨澜》时,结识了刚刚拍完《南征北战》并加入剧组的俞平。

两人一见面就觉得挺有缘,没多久就陷入了热恋中。

不过,这事儿被萧马的女儿严歌苓强烈反对。她在写给爸的信里提到:我朝着北京的方向跪下来,哀求你别这么对妈。

可沉醉在热恋中的萧马,根本没被女儿的话打动,反而整整8年都没回过一次家。

这会儿的俞平,心里头估摸着也是挺难受的吧。毕竟,因为她的出现,直接给另一个女人造成了伤害,也牵扯出了一个家庭的破碎。

不过一旦“真情”降临,又有谁能抵挡得住那股情感的汹涌澎湃呢?

事情的结局是,贾琳在儿女的劝说下,终于忍痛放手了。不过心里,她依然深爱着萧马。她甚至在想,如果还能再来一场运动,他就会变成“臭老九”,这样就没人再喜欢他,只有回到我身边才是最好的。

严歌苓对俞平的态度为何会变,估摸着是被俞平的个人魅力给吸引了吧。她还提到,父亲又遇到个女人,比母亲还要漂亮,事业心很强,工作能力也不错。

1981年,严歌苓担任编剧的电影《心弦》中,扮演女主角阿妈妮的演员,是俞平。

1982年,萧马和俞平成婚,那时萧马52岁,俞平42岁。

可以说为了“爱情”,他们都经历了一些付出。

婚后,两人的感情一直挺好。萧马还曾专门根据俞平擅长的戏路特点,为她量身定制了一个电影剧本,叫《铁梨花》,旨在帮助爱妻登上演艺的高峰。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剧组没有最终成立,这成为了一种遗憾。后来严歌苓把这个剧本改编成了电视剧,由陈数和巍子主演,还曾引起不少关注。

可惜《铁梨花》播出的那会儿,萧马早已身体不太舒服。到第二年,也就是2011年10月10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90年代的时候,俞平也曾出演过《血祭黄沙镇》和《泪洒台北》这两部电影,水平嘛,算是一般吧。他扮演的角色,也没能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萧马去世的时候,俞平已经71岁啦。她没有再结婚,自己一个人过着平淡安稳、低调清静的生活。没有子女,不过有书陪着,自得其乐,日子挺悠哉惬意的。

现在算下来,俞平也已经85岁啦。有了解她的朋友说,她头发都白了,可那份气质还依然那么优雅。

俞平毫无疑问是一位出色的演员,颜值和演技都不比同期出道的谢芳差。不过在演艺圈里,取得多大成就不仅仅看外貌和演技,机会、时代背景还有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都很关键。两位都很优秀,但谢芳凭借像《青春之歌》这样的划时代作品深入人心,正好满足了当时的文化需要。而俞平也靠实力在银幕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只是艺途上的星光,有时候还是得靠那一份天时地利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