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相声”李宏烨的坠落:从嘲讽郭德纲到公式相声彻底失败,傲慢如何毁掉一个“天才”?
发布时间:2025-10-24 18:38 浏览量:6
还记得那个在《相声有新人》舞台上公然挑衅郭德纲的交大博士吗?
李宏烨,这位曾经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材生,在节目中带着他的“公式相声”理论,自信满满地告诉郭德纲:“我估计您能看懂一本就不错了。 ”然后递上了自己出版的三本相声理论书籍。那一刻,全国观众都看到了一个工科博士对传统相声艺术的傲慢与偏见。
六年过去了,李宏烨的“公式相声”梦想彻底破灭。他从一个备受瞩目的交大才子,变成了如今商演门可罗雀、连母校都不欢迎的“过气网红”。而他曾经看不起的郭德纲,却带领德云社实现了年演出4300多场的行业奇迹。
李宏烨在上海交大度过了近十年的求学时光,从本科一直到博士毕业。在校期间,他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曾经入选20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作为学校相声协会的骨干,他开始研究所谓的“公式相声”,并将角色用数学公式定义:逗哏是A,捧哏是B,观众是C。他坚信自己找到了一条颠覆传统相声的“科学道路”。
2018年,李宏烨带着他的理论登上了《相声有新人》的舞台。 表演结束后,全场鸦雀无声。当郭德纲按下淘汰按钮时,李宏烨的反应出乎所有人意料:“今天您不让我们过,明天坐在这里的可能就是我们。”这种傲慢的态度立即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感。与传统相声演员将观众视为“衣食父母”的谦卑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李宏烨在节目失败后竟然声称自己的相声面向的是高学历人群,暗示现场观众“学历太低”。
被淘汰后的李宏烨并没有选择潜心研究改进,而是走上了一条“碰瓷式”的流量炒作之路。他在短视频平台大量发布以“郭德纲”、“德云社”为关键词的内容,试图通过挑衅和争议维持热度。这种策略确实在短期内为他带来了一定关注度,甚至让他获得了姜昆等主流相声界人士的认可——在《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上,姜昆给予了李宏烨夫妇全场最高分。
带着节目带来的短暂热度,李宏烨在上海创办公司,雄心勃勃地推广他的“公式相声”。他租用可容纳上千人的场地举办商演,结果现场只来了二三百人,且不少是熟人捧场。面对商业失败,李宏烨转向培训领域,开设名为《相声大李堂》的课程,然而评论区几乎全是批评和指责,难以吸引付费学员。
疫情时期,李宏烨夫妇创作的《万事如疫》相声节目引发了更大争议。这一名字被批评为“滥用成语”,将美好祝福词变成了诅咒。尽管后来改名为《万事胜疫》,但负面影响已难以挽回。连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也不再允许他回去表演,这标志着他与校园这个最初支持他的舞台彻底割裂。
随着公式相声概念逐渐失去市场,李宏烨开始自称“脱口秀演员”,将公式相声更名为“新语相声”。他曾希望参加《脱口秀大会》,但笑果文化始终未向他发出邀请。2023年,李宏烨出人意料地发布了一张音乐专辑,宣称要学习刀郎在抖音上发布歌曲。然而这一尝试同样未能引起太大反响。
与此同时,郭德纲的德云社却日益红火。据公开报道,德云社每年在国内外演出达4300多场次,最多一场观众超过18000人。郭德纲还出资挽救濒危剧种,积极纳税捐款,获得了社会好评。 这些数据与李宏烨的失败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宏烨在《创业英雄汇》中曾成功与投资人达成了以10%股份换取200万元投资的意向协议,这一度让他信心倍增,认为自己站在了相声创作的最前沿。然而,投资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的“公式相声”理论将笑声简化为数学公式,认为只要在特定时间说出特定句子,就能引发全场哄笑。 他声称已创作了五百多段相声,但这些作品大多无人问津。
从校园明星到全网嘲笑的对象,李宏烨的坠落轨迹令人深思。 他的故事展现了当艺术被简化为冰冷公式,当创作动机被流量炒作取代时,必然导致的失败结局。 一个曾经被看好的交大博士,为何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 是因为工科思维与艺术创作的本质冲突,还是个人性格中的傲慢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李宏烨在接受采访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理论价值,但现实已经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艺术创作不能仅靠公式和计算,真正的艺术需要扎根生活、尊重观众。 他的案例成为了相声界乃至整个艺术创作领域的一个反面教材,提醒着所有创作者:观众的笑声永远不是可以用公式计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