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办4次婚,“体操皇后”刘璇,被患抑郁的先生把颜面撕得稀碎

发布时间:2025-10-25 12:31  浏览量:5

一次农村体验让刘璇儿子过敏急发,而此前她的丈夫王弢自曝抑郁、家中晕倒,如今在她的陪伴下逐步复原,她也在2025年的一场“新平衡之约”上谈如何把家庭、事业与健康拧在一起,这个家庭把光鲜与脆弱都摆在了台面上

十一小长假前,朋友们相约出国游,王弢婉拒了,拎着行李带儿子赳赳转头去了乡下

土路边野草带着秋气,灶台边的大锅呲呲冒着热气,柴火饭香得人直咽口水

他说,孩子这一代看世界很容易,回土里摸一把泥却不容易,懂“世界的远”,也要懂“生活的厚”

这句话,他后来也写进了10月22日更新的那条带娃日常里

可生活从来不按剧本走

吃过几口饭,赳赳的皮肤开始泛红、发痒,脖颈处起了一片疹子

王弢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孩子小时候有过严重过敏史,不能大意

他把孩子抱到屋檐下的板凳上坐好,刘璇翻开随身小药包,动作利落,药物很快对症

这次过敏发作被及时按住了,孩子没抱怨一句,反而还兴奋地念叨着大锅饭和田埂上的蜻蜓

说白了,父母的准备充足,孩子的心也更有底气

如果把镜头往前拨一点,王弢前阵子经历的那场“内耗风暴”至今仍让人揪心

他曾在家中晕倒,以一段文言文告诉大家自己在与抑郁症对抗,压力像潮水,把他一次次推向边缘

换句话说,“体面”的壳再硬,情绪崩口一旦开,就需要专业帮助与家人的托举

不少业内人士提到,抑郁的发生与性格无必然联系,它不是“想开点”就能自愈的事

刘璇的处理方式很克制,外界看不到她的抱怨,只能看到她的陪伴

她调整工作节奏,陪他就医、复诊,给家庭留出喘息的时间,把“日常”一点点拉回正轨

这对夫妻说起来“体面”,其实也不过是把难关过得更笃定些

回望刘璇的履历,光圈够亮

长沙女孩,5岁练体操,13岁入国家队,19岁拿下世界杯冠军,21岁在奥运会平衡木站上最高点,次年宣布退役,转身去演话剧、拍戏

她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是把每次不被看见的训练和背后的苦,换成一次次稳定的落地

更扎心的是,这种“稳”,也成了她后来安家立命的底气

感情这块,她选的不是“最富”,而是“最对”

她和王弢恋爱12年,36岁时一次海外婚礼、一次国内婚礼,再加上订婚与回门,一共办了4次,调侃归调侃,嫁的始终是同一个人

王弢是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才子配佳人,话糙理不糙:搭子对了,路就不那么难

把镜头推回到孩子的过敏

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很明确:过敏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能把影响降到最低,避免过敏原、对症用药、必要时脱敏,是三件应长期坚持的事

而现实挺骨感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的调查显示,全国仅约17.4%的医院有独立变态反应科,专科医生与普通人群比例大约1比400万,北京地区今年春季以来相关药品搜索量环比一度涨了330%

说白了,越是常见的问题,越容易被忽视,等到孩子起疹喘咳,父母才意识到“缺科室、缺医生、缺药”的尴尬

把孩子带去农村到底值不值得?

我更愿意把它拆成两件事:体验与安全

体验重要,安全更重要

有过敏史的孩子,行前做过敏原评估、行程中避开高风险暴露,随身备好急救药,就是把不确定性压到最低的办法

并非夸张,有个案例就摆着:一位2岁半女童对米饭过敏,最终被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家长带她辗转好几家医院才找准病根

过敏原筛查不是“矫情”,是少走弯路的开关

再说回情绪健康

娱乐圈的伤心案例我们都记得

李玟的离世提醒我们,所谓“微笑抑郁”很会藏,真正能帮上忙的,是及时就医、持续陪伴,以及对“异常反应”的敏锐捕捉

研究者也反复强调,抑郁的成因复杂,与外向或开朗并无必然关系,别用“看着挺阳光”的想当然误导自己

对普通家庭而言,走正规科室、配合心理与药物治疗,才是正路

家庭分工这件事,也常常被舆论放大

有媒体报道过明星家庭因“育儿缺位”引发的争议,尤其在孩子生病时,谁在场、谁决定、谁后续跟进,往往最能照出关系的温度

对比之下,王弢的“带娃去乡下”与“及时处置过敏”,是他在“在场”

育儿不是秀存在,而是一次次在关键节点,稳稳接住

说到“稳”,刘璇在今年6月23日又给了一个答案

她参加2025养固健“新平衡之约·国风盛典”,和李静聊起从运动员到多身份切换的平衡法则,提到“顺时而养,内调外养”

这不是一句漂亮话,落在她家,就是先生的情绪照管、孩子的过敏管理、她自己的职业节奏和身体修复

换句话说,平衡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因时因人,把最急的事先稳住,把最该投入的地方不打折扣

我喜欢王弢那句关于“生活的厚”

厚,不是表面涂层,是你在孩子发疹时的药盒,在先生情绪低谷时的就医名单,是夫妻俩在被误解调侃“办了4次婚礼”时相视一笑的笃定

体面不是脸面,是能在突发和反转里守住边界

真正的强大,是承认脆弱,又不被脆弱牵着走

这家人最近这几步棋,未必完美,但方向感是对的

把风景留给孩子,把病程交给医生,把情绪托给彼此,把节奏交给时间

也许这就是他们口中的“新平衡”

下一次看到他们的更新,我更想知道,他们会如何把这份“平衡”落在更细碎的日常里,比如饭桌上换掉哪道可能引发过敏的小菜,或在某个傍晚一起走一段不赶路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