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春风得意的诗词顶峰之作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5-10-25 11:35  浏览量:5

以下十首诗词,以不同姿态诠释了「春风得意」的巅峰意境——既有金榜题名的狂喜,也有人生得志的豪迈,更有穿透历史的精神突围,甚至藏着失意者在逆境中淬炼出的「另类得意」。

四十六岁中举的孟郊,将半生压抑化作策马狂奔的狂喜。「春风得意」四字成为中国人金榜题名的文化符号,而「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张扬,更定格了寒门士子跃龙门时的生命高光。这种狂喜背后,是对命运枷锁的彻底挣脱,是用知识改写阶层的时代呐喊。

四十二岁奉诏入京的李白,将狂喜化作对世俗的睥睨。「仰天大笑」的神态,「蓬蒿人」(指代平凡百姓)的自许,尽显盛唐文人「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诗中「白酒新熟」「黄鸡啄黍」的田园意象,与「游说万乘」(劝说帝王)的政治抱负交织,勾勒出一个即将翱翔天际的诗仙形象。

二十九岁高中进士的白居易,以轻快笔调描绘衣锦还乡的荣耀。「马蹄疾」与孟郊形成互文,「春日归乡」更添温情色彩。作为当年最年轻的新科进士,他在「慈恩塔下题名处」(唐代进士及第后题名的地方)留下的不仅是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青春记忆。

被贬十年后重返长安的刘禹锡,以桃花隐喻新贵,用「刘郎去后栽」的调侃暗藏锋芒。表面是写看花盛景,实则是对权贵集团的无声蔑视。这种将人生挫折转化为精神胜利的智慧,让失意者的「春风得意」更具张力——无关仕途沉浮,只关乎内心的不屈。

二十六岁「连中两元」(先中进士,后中制科,在科举中接连取得优异成绩)的杜牧,以「春色入关」预示自己即将征服长安。「走马回」的潇洒姿态,「多酿酒」的豪饮期待,尽显晚唐才子的风流倜傥。此诗与他的《赠别》形成对照,前者是建功立业的豪情,后者是风花雪月的柔情,恰是少年得志的两面写照。

黄州贬谪期间的苏轼,将人生风雨化作诗意漫步。「竹杖芒鞋」的简朴装束,「一蓑烟雨」的豁达胸怀,超越了世俗的得失荣辱。当他在「山头斜照」中回首萧瑟处,展现的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自洽——这种「春风得意」,无关外在境遇,只源于内心的强大与自由。

科举落第的黄巢,以菊花自喻,用「百花杀」「黄金甲」宣泄壮志未酬的愤懑。此诗虽写于失意之时,却充满改天换地的磅礴气势。当他在历史的秋风中振臂一呼,那些被科举碾碎的文人尊严,竟在刀光剑影中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重生——这是底层士子对命运的强硬「得意」。

安史之乱末期的杜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捆绑。「涕泪满衣裳」的失态,「漫卷诗书」的癫狂,「放歌纵酒」的豪迈,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狂喜的爆发过程。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绘了从蜀地(今四川)沿长江东下,再北上返乡的急切路线,字字都透着归心似箭的喜悦。这种「春风得意」,因与山河光复的宏大叙事交织,而具有了史诗般的厚重感。

九、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英雄迟暮的壮怀激烈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穿着华丽铠甲的精锐骑兵)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银色的箭袋),汉箭朝飞金仆姑(古代有名的箭术,代指精良的箭)。

晚年辛弃疾追忆青年抗金壮举,「旌旗拥万夫」的壮阔场景,「锦襜突骑」的英武形象,与现实中「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落魄形成强烈反差。此词表面是对往事的追怀,实则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血泪控诉。英雄的「春风得意」,永远停留在了金戈铁马的年少时光,虽苍凉,却滚烫。

六十二岁的陆游在临安等待召见,表面以「听春雨」「卖杏花」勾勒江南春景,以「闲作草」「戏分茶」描绘文人雅趣,实则暗藏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落寞。彼时他虽心怀报国之志,却被闲置多年,所谓「闲适」不过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这种「得意」,是失意者的自我慰藉——在方寸之间构筑精神桃花源,也算另一种「从容自得」。

这十首诗词,从科举到战场,从庙堂到江湖,从狂喜到自嘲,共同编织了中国人关于「春风得意」的精神图谱。孟郊的张扬、李白的狂傲、苏轼的超脱、黄巢的暴烈……每一种姿态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出独特的回响。而真正的「春风得意」,或许无关功名利禄,而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守住内心的温度与力量——是孟郊的「马蹄疾」,也是苏轼的「任平生」,更是每个普通人在生活里咬牙坚持后,忽然涌上心头的那股踏实与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