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如果硬要从史书上找,是蚩尤,还是神农氏?
发布时间:2025-10-24 15:04 浏览量:6
良渚文化已挖掘出土的东西,没人怀疑那是就个国家,规模和先进程度远超出二里头。(如果对这句话有疑义,请花10分钟看下百度百科良渚文化,看完后还有异议再反驳我)。最晚到5000年前就突然消失了。更奇怪的是这样先进的古文明不见史书记载。我只能从史记里翻同时代的文明。史记上那个时代只记载了3个文明。衰败的神农氏,崛起的轩辕氏(黄帝),战败的蚩尤。黄帝氏一直有传承记载,首先排除。衰败的神农氏和黄帝融合后,就不见史书记载。但融合不会抛弃城郭,不会突然的衰败,不会把自己的发源地都忘了。排除掉所有可能后,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良渚文化就是蚩尤。蚩尤战败后,良渚文化在短时间内快速衰败,没人去传唱蚩尤的历史。蚩尤不像史书说的那么残暴(这话怎么听,都像商对桀,周对纣一样的诋毁)。蚩尤作为能和黄帝扳手腕,争天下的存在,也是有着自己的高度文明。而且,蚩尤和浙江现存的一些古地名良渚、诸暨、姑苏、余杭、盱眙放一起,毫无违和感。不要觉得良渚是蚩尤,丢了中国人的脸。想想战败的蚩尤都是这么先进的文明。战胜的黄帝不是更厉害?良渚文明晚期的代表人物是蚩尤,只是我觉得最有可能的猜测。良渚存在的早期历史,远比黄帝时代早很多
都不是。非要找的话可能是缙云氏分支的分支的分支。
缙云氏本身是黄帝的分支。
国语提到黄帝氏云事而云名,指黄帝时景星/景云/疑似超新星现象导致人们使用云来纪录与来分辨,做某些事情某些官职与群体就被命名为某些带云的词语。
——所以理论上找到对应星区的超新星残留,就能明确黄帝的时空范围。
古籍里还提到缙云氏是黄帝分支。
上古统治者与氏族是不停分化的。类似开国皇帝分封功臣与亲族,他们再不断生育分化。周期律兴衰胜败,几百上千年里这些氏族不断融合分化迁移等等,就会远离最初的地点。
缙云氏也有自己的分支。
古籍里提到了尧舜禹伐三苗,同时把缙云氏的不才子从一个地方驱逐到了另一个地方,以变西戎。
这次以后,基本没提到缙云氏了。
所以如果以黄帝分支缙云为起始,以缙云分支缙云不才子被改封为观察终点,那就是从分封出来到改封到远离视野。
与良渚的关系可能是
福建有缙云县,福建有好川遗址,好川遗址受到了良渚遗址的影响,尤其是良渚衰落后,部分可能迁到了好川文化。——可能是缙云氏不才子的残余势力去了好川。
良渚文化的一部分因素,从器物到人口,在尧舜禹大概率对照的时代,出现在西部的齐家文化。——可能是变西戎,把良渚从东南改封到齐家所在的西北。
良渚往上可追到凌家滩,凌家滩空间上在中原-东南的交通线上,即巢湖东南长江西北,时间上在庙底沟中到庙二。
凌家滩与东北的红山有上层的交流,二者都受过庙底沟的影响——庙底沟可能是黄帝,凌家滩可能是黄帝分支缙云氏?
综上
若郑州商城对应汤伐夏的大本营亳都,
偃师对应伐夏后建立的亳都,
三官庙对照汤放桀杀桀,
上溯到二里头为夏后期都城,
新砦期为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都城,
王成岗-瓦砦为早期都城与禹都,
陶寺晚为尧舜禹,
陶寺的变化对应唐伐西夏,
高辛对照河南高辛对照海岱龙山南支,
高阳对照濮阳高城对照海岱龙山北支,
庙二对照少昊时期,
庙底沟对照黄帝时期,
则黄帝分支-缙云氏的分支-缙云不才子 对照的 庙底沟的分支-凌家滩的分支-良渚的分支即良渚相对衰落后的某些势力 作为 华夏支系的、华夏集团地域边缘的、强大的地方势力和潜在的中枢反对者,在动荡与资源相对匮乏气候相对恶劣需要迁移/跑路的基础上,被改封到西北去“改变”或者叫对付,相对时空距离更遥远的“西戎”即齐家文化(或者不是齐家而是作为华夏分支的齐家周围的其它势力),似乎是比猜测海皇/天皇/蚩尤相对更科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