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娶了守寡的嫂子,两人新婚的时候写了一副对联,太精彩绝妙了

发布时间:2025-10-23 17:27  浏览量:5

对联这种东西,说实话——挺神奇。它既不是单摆两边的装饰,也不像大门口的雕花,只一纸之间,竟能把喜怒哀乐都装进去。每年过年,不用谁提醒,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红纸黑字,大家都图个吉利,倒没人计较谁写得多雅致。有人说是明朝朱元璋第一次下旨让大臣家门都贴,理由嘛,说什么庆建国第一个新年,也没太多花哨。朱元璋干脆点,命令就是命令,但老百姓更会过日子,很快这习惯就传开了。

所以啊,春联,说白了就是对联的一种,讲究起来还得分上下,说不出的门道。春联的路子开得宽,连招亲都能用。那些才子佳人里,有的可不只拿来玩儿雅兴,还想着能不能借机找个好人家?谁说女子不能主动?清朝四川那位李香兰,就是个例子!

李香兰命不好,早成寡妇,岁数还不大呢。她天天数着日子过,孤伶伶的,心里憋着不甘,眼看着日子白白浪费,谁愿意呢?李香兰琢磨得多,为了再找个知心人,她不看门第,不追财势,干脆来个“对招亲”,谁要是能对出她满意的下联,直接嫁!

是不是有点大胆?她读书不算少,自然能写出精巧的句子,可这一句“野花不种年年有”,一挂出去,有人心里嘀咕:是不是指自己?不说明,招不来人。她其实也忐忑,日子一天过去,没人来对下联。寂寞难熬,不禁掉了眼泪。真要一辈子这么孤独下去吗?

也有可能,是她寡妇身份让人望而却步?没人说得清,总之时间蹉跎。李香兰想放弃的那天,有个落魄的书生路过,对着那句上联舔了舔嘴唇,说自己能对下联。书生穿得旧,眼神却明亮,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像是有故事。李香兰犹豫了下,心里却有点动,毕竟这年头,有胆气来应招,总不轻易。

书生脱口道:“读书不求岁岁无。”这句其实不太好懂,不求什么“岁岁无”?是不是指“无所求”?李香兰听了,突然觉得下联不是在对她的寡,而是对她的心。满意了。守诺言,嫁给了书生。

这事传开了,说的是才女配书生,也有人说书生心思深,说不定以后日子会更难。他们有没有过上好日子,鬼知道。只听说成了亲后,李香兰自己过得不算苦,书生后来考了功名也有点出息。

对联这种东西,现代人也爱玩——可大多数都简单,情感搭着热闹来。讲吴莲那档子事儿,要说新鲜,不算,单亲妈妈丈夫早逝,她婆子妈却当她亲闺女般疼,连带着小叔子平日日子里帮着照看,时间久了,种下点情愫,说喝口水都有人递。这种事儿,有人会多想,也会觉得不妥。

可是有些人,世俗眼光挡不住家里温暖。婆子妈撮合得勤快,亲戚朋友帮腔,多了总拧不开。吴莲犹豫过,小叔子王浩也斟酌了很久,彼此都怕外人嚼舌头,却又不愿放弃身边人的好的照料。到后来,破釜沉舟,也没什么可羞的。

新婚那天,两人合写了副对联:“叔子娶嫂子肥水还流自家田”,乍一听就有点俗气,可越听越实在。旁边那句“旧人做新人寡妇又当新儿媳”,把事儿说透了,没藏着没掖着。不知道是不是专门写给自己,也许是写给将来的人看的。

这一对联,人一看都懂。吴莲丈夫离世,她重新“嫁”进婆家,婆子妈还帮着牵红线。旁人议论归议论,吴莲心里或许也复杂,有点左右摇摆,担心别人口舌,却还是觉得“自家田里的水,流不出去也挺好”。

话说回来,如果换一个角度,同样一副对联,有人会觉得不应该,伦理观念在那里呢。可生活是琐碎的。两个人组合成家,不管是别人怎么看,心里踏实最重要,真的是这样吗?也不一定!

有人说他们勇敢,这种勇气是不是正常?吴莲其实不是没有害怕过,王浩在意的是婆子的态度,亲戚的看法也有压力。大家表面上支持,心里的话谁知道?可能只有床头夜谈时才会说透。

其实现在,北京、广东一些地方,类似故事也有不少。民政局登记结婚的大成分也都是自由恋爱,世俗的框架虽然在,但如果连亲人都愿意退步,有什么不能突破的?有小道消息说,2023年全国“重组家庭”登记数同比增长7.2%,这些家庭有的幸福,有的也陷入新矛盾。这本身毫不稀奇。

对联的门槛其实很低,但能贴到心坎上的人没几个。李香兰的招亲和吴莲的改嫁,是对生活的主动表达。不论是清朝寡妇,还是现代媳妇,说到底都在找“懂自己”的人。

有人觉得对联是封建残余,有人却视为情感释放的出口。“野花不种年年有”本身很平静,“读书不求岁岁无”却让人听了心生波澜。再看“肥水还流自家田”,明明很俗气,却被写得真情流露。到底是古人的诗性还是现代人的平凡日子?谁还分得清!

不过,很多招亲故事的结局,未必每次都美满。据四川省档案馆公布的清代婚姻登记资料,三分之一的“对联招亲”最后都没能成家。不是人人都幸运,但愿意尝试总比不敢强。

吴莲的事让人思考,李香兰的故事也不见得高贵。生活不需要太多华丽词藻,对联只是其中一点点装饰。其实更多时候,人们用它表达喜悦、希望,也瞒着一些不说出口的心酸。

对联这件小事,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罢。只有贴在门上那刻,才算真正“走进生活”了。有人借对联找伴侣,也有人只用它赶走去年的霉运。到底哪种用法才合时宜?没人定规矩啊!

两位女性用对联写下心事,一个等待被懂得,一个主动抓住。曾经对联只是文人的趣味,后来又是大众的寄托。它像一层薄纱遮住某些尴尬,也能直接暴露痛苦。反正,不同年代用法都变了。

刚才说他们是勇敢,其实也不过如此。生活里的决定总带着犹豫,很多时候,和对联一样上下呼应,那结果未必两全其美。到底是不是每个人都该以对联作表达?这个问题,有答案吗?

对联能看到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的印记,也可以映现人的纠结和挣扎。或许我们贴春联,只是希望新的一年好一点。有的人把对联当传家宝,有的人一年扔一次,都是正常。有句话说得对,谁家春联不是小孩子贴歪了再贴一次?对吧!

写到这里,其实想说,对联的故事远比想象中复杂。它既能承载古人的风雅,也包裹现代人的心酸和现实。每段文字里,山长水远都是活生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