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大周后周娥皇:弹活《霓裳》,却成南唐深情悲歌
发布时间:2025-10-22 20:38 浏览量:4
公元 954 年,南唐金陵(今南京)的皇家迎亲队伍,从宰相周宗府第出发,一路驶向皇子李煜的府邸。轿中坐着 19 岁的周娥皇,她穿着绣满鸾鸟的嫁衣,手里攥着一把父亲亲手打造的 “烧槽琵琶”—— 这把琵琶,后来成了她与李煜一生深情的见证。
周娥皇的出身绝非普通女子可比。《南唐书・后妃传》记载,她的父亲周宗是南唐开国功臣,从徐知诰(南唐烈祖)时期就执掌朝政,官至宰相。周娥皇自小在书香与乐声中长大,《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形容她 “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15 岁时就因才艺出众,被南唐中主李璟召入宫中表演,李璟还特意赐给她 “烧槽琵琶”,称赞她 “女中难得此才”。
嫁给李煜时,李煜还是吴王,尚未被立为太子。但这对年轻人的结合,无关权力,只关风月。李煜虽生于皇家,却不爱朝政爱诗词,而周娥皇的才艺,恰好与他完美契合。新婚之夜,周娥皇抱着烧槽琵琶,弹了一曲自己改编的《梅花三弄》,李煜听得入迷,当场提笔写下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玉楼春》),两人的艺术共鸣,从这一刻开始。
婚后的日子,是周娥皇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李煜在府邸里建了 “瑶光殿”,殿内摆满了琴棋书画,两人每天的生活就是 “弹琴、填词、赏画”。周娥皇擅长改编古曲,李煜擅长填词,他们合作的最经典之作,就是修复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本是唐玄宗时期的宫廷乐舞,安史之乱后失传。周娥皇凭着古籍记载的片段,加上自己的理解,一点点复原出这首曲子。据《南唐书・后妃传》记载,她 “妙于音律,得唐《霓裳羽衣曲》残谱,以琵琶奏之,遂复其全”。复原成功那天,李煜特意在瑶光殿设宴,周娥皇穿着舞衣,随着乐曲起舞,李煜则在一旁填词,宫人都说:“吴王与吴王妃,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公元 961 年,李煜继位为南唐后主,周娥皇被册封为皇后,史称 “大周后”。成为皇后的周娥皇,没有像其他后妃那样沉迷享乐,反而成了李煜后宫的 “定海神针”。
当时南唐国力已不如从前,李煜无心朝政,常常躲在后宫填词,朝堂上的事多由大臣打理。后宫妃嫔虽多,却难免有争风吃醋的事,周娥皇总能用温和的方式化解。有次一位姓乔的才人,因为李煜多陪了她几天,就故意在周娥皇面前炫耀,周娥皇没有斥责她,反而送了她一盒自己亲手做的 “蔷薇膏”,说:“妹妹年轻貌美,该好好保养,陛下虽爱诗词,但也需有人陪他解闷。” 乔才人又愧又悔,从此再也不敢争宠。
《南唐书》记载,周娥皇 “性贤淑,治后宫有法,上下悦服”。她不仅管得好后宫,还常常提醒李煜关注民生。有次李煜因为要扩建瑶光殿,下令征用民力,周娥皇劝他:“如今百姓收成不好,若再征调民力,恐生怨言,不如等明年丰收再建。” 李煜听了她的话,立刻停止了工程,还下令减免当年的赋税。
但周娥皇最让人佩服的,还是她对艺术的执着。成为皇后后,她没有放弃音乐,反而组建了宫廷乐队,亲自教宫人们演奏《霓裳羽衣曲》。李煜为她写的《浣溪沙》里,“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描写的就是宫廷乐队演奏、众人起舞的场景,而领舞的,正是周娥皇。
这段日子,也是李煜创作的黄金期。他的很多名篇,比如《一斛珠》(晓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都是写给周娥皇的,字里行间全是对她的宠爱。周娥皇也会给李煜的词谱曲,两人常常在深夜的瑶光殿,一个填词,一个谱曲,直到天亮。宫人都说:“陛下与皇后,不像帝王后妃,倒像民间的才子佳人。”
公元 964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周娥皇的幸福生活。这年冬天,周娥皇生了重病,卧床不起。更让她崩溃的是,她年仅 4 岁的儿子李仲宣,在瑶光殿玩耍时,不小心从高处摔下来,当场夭折。
儿子的死,让周娥皇的病情雪上加霜。她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整天以泪洗面,李煜也放下所有事务,守在她床边,亲自给她喂药。《南唐书・后妃传》记载,李煜 “朝夕视疾,衣不解带,药非亲尝不进”,可周娥皇的病情还是越来越重。
就在周娥皇最脆弱的时候,她的妹妹周女英(后来的小周后)入宫了。周女英比周娥皇小 14 岁,当时只有 15 岁,生得娇俏可爱。李煜最初让她入宫,是想让她帮忙照顾周娥皇,可没想到,周女英的出现,成了压垮周娥皇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天周娥皇昏昏沉沉中醒来,看到床边站着的周女英,穿着自己的衣服,头上戴着自己的金钗,她虚弱地问:“妹妹何时入宫的?” 周女英一时语塞,李煜在一旁赶紧解释:“妹妹刚入宫,怕你担心,没敢告诉你。” 周娥皇心里明白,却再也没力气多说一句话,只是闭上眼睛,眼泪从眼角流了下来。
从那以后,周娥皇的病情急剧恶化。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把李煜叫到床边,将那把烧槽琵琶和自己整理的《霓裳羽衣曲》乐谱交给李煜,说:“这琵琶陪了我十几年,乐谱是我一生的心血,我走后,你要好好保管,别让它们失传。” 李煜抱着她,哭得说不出话,只能点头。
公元 965 年正月,29 岁的周娥皇在瑶光殿去世。临终前,她还轻声哼着《霓裳羽衣曲》的片段,声音越来越弱,最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南唐书》记载,周娥皇去世时,“后主哀甚,自制诔辞,命近臣诵之,声动左右”,李煜为她写的《昭惠周后诔》,长达数千字,字字泣血,里面有 “苍苍何辜,歼予良人” 的句子,可见他的悲痛有多深。
周娥皇去世后,李煜很长时间都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他下令将瑶光殿封存,不许任何人进去,还把周娥皇的烧槽琵琶和乐谱放在自己的寝宫,每天都要看着它们发呆。
为了纪念周娥皇,李煜写了很多词,除了《昭惠周后诔》,还有《清平乐》(别来春半)、《采桑子》(庭前春逐红英尽)等,每一首都充满了对周娥皇的思念。比如《清平乐》里的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写的就是他对周娥皇的思念,像春草一样,无论走多远,都无法断绝。
周娥皇的葬礼办得极其隆重。李煜按照皇后的最高规格,将她葬在金陵的 “懿陵”,还特意请来了高僧为她超度。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记载,葬礼当天,李煜亲自扶灵,从皇宫到懿陵,沿途百姓都为这位多才多艺的皇后落泪。
虽然周娥皇只活了 29 岁,但她的影响却持续了很久。她修复的《霓裳羽衣曲》,成了南唐宫廷乐舞的代表作,直到南唐灭亡后,还有人在演奏;她的才艺,也成了后世文人称赞的对象,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特意用大段文字描写她的音乐才华,说她 “五代后妃中,以才闻名者,唯周娥皇一人”。
更重要的是,周娥皇的存在,塑造了李煜的词风。在周娥皇去世前,李煜的词多写宫廷享乐、男女情爱,风格绮丽;周娥皇去世后,他的词多了悲怆与思念,风格变得深沉,为他后来写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的千古名篇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周娥皇,就没有后来的李煜。
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上,周娥皇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不像其他后妃那样,靠家族势力或美貌上位,而是靠自己的才艺和品德,赢得了李煜的宠爱和宫人的尊重。
《南唐书・后妃传》对她的评价极高:“后善音律,尤工琵琶,复《霓裳》之全曲,增辉于南唐之乐,虽汉之赵飞燕、唐之杨玉环,亦不及也。” 意思是周娥皇擅长音律,尤其精通琵琶,复原了《霓裳羽衣曲》,为南唐的音乐增添了光彩,就算是汉代的赵飞燕、唐代的杨贵妃,也比不上她。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也很推崇周娥皇,他在《渌水亭杂识》中说:“南唐后主之词,多为昭惠后作,其情深意切,非他人可比,盖因昭惠后之才,能与后主共鸣也。” 这句话点出了周娥皇与李煜的关系核心 —— 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艺术上的知己。
周娥皇的一生,短暂却璀璨。她用 29 年的生命,活出了自己的价值:作为女儿,她是父亲的骄傲;作为妻子,她是李煜的知己;作为皇后,她是后宫的贤主;作为艺术家,她是《霓裳羽衣曲》的复活者。虽然她的结局是悲剧,但她活在李煜的词里,活在后世的记忆里,永远都是那个抱着烧槽琵琶、在瑶光殿起舞的才女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