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五才子仅剩一人:103岁杨振宁逝世,一个时代的背影!
发布时间:2025-10-19 02:16 浏览量:5
昆明城西北地台寺附近的124亩荒地上,铁皮屋顶的教室夏热冬冷,宿舍是土墙茅草顶,教授们卖糕典衣,学生们以锅巴充饥,却走出了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一百七十五位院士。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来自安徽的“才子”,是西南联大五才子中第四位离我们而去的。
昔日顺口溜中传颂的“西南联大五才子,湖北朱(光亚),安徽杨(振宁),外加许(渊冲),二王(王传纶、王希季),理文法工五堵墙”,如今只剩下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
五位才子不仅同年级求学,还曾在昆明南英中学兼职教书,许渊冲任教务主任,朱光亚任班主任。他们共同经历了战火中的学术自由与家国情怀,毕业后在各自领域成就斐然,成为 “文理法工”四大学科的标杆。
西南联大的历史,是一部中国教育史的传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首先在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
然而战火迅速逼近,学校不得不再次西迁昆明。部分师生徒步3600里,历时68天,完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
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正式成立。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坚持教学与科研。学校没有足够的校舍,主要租借民房、中学和会馆上课。
物理系教授吴大猷为给病妻治病,每天化装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数学家华罗庚一家住在牛圈上方的草棚;校长梅贻琦卖掉了汽车,辞退了司机。
连乞丐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西南联大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五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和一百七十五位院士。“西南联大五才子”代表了这所大学的学术高峰和精神传承。
朱光亚,来自湖北,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他于2011年在北京逝世。
杨振宁,安徽人,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将自己学术成就的基础归功于在西南联大接受的教育。
许渊冲,江西南昌人,中国杰出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致力于文学翻译,将中国古诗英译推向世界。他于202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王传纶,江苏苏州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新中国金融与财政学科奠基人之一。他于2012年在北京逝世。
王希季,云南昆明人,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如今,百岁高龄的他成为五才子中唯一健在者。
五位才子在各自的领域——理工文法工——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西南联大“刚毅坚卓”校训的最好诠释。
西南联大五才子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家国情怀的缩影。
杨振宁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特别提到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朱光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成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
最令人动容的是王希季的回国经历。当他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与燃料专业时,偶然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一张照片:解放上海后,人民解放军露宿街头,不进老百姓的家。
看到后,王希季泪流满面:“我是在军阀间互相打仗,国家被蚕食、被分治的状态下长大的,有生以来首次看到真正老百姓的军队,感受到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我为此而欢呼。决心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王希季和几十名中国留学生一起踏上了驶往祖国的“克里弗兰总统号”,同在船上的还有华罗庚、朱光亚等人。
在香港逗留期间,华罗庚在船上发表了《告留美人员的公开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这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无论海外条件多么优越,他们最终选择回到贫弱的祖国,为她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西南联大的条件极其艰苦,但学术标准从未降低。王希季回忆,有一次他参加机械学考试,导师刘仙洲教授要求设计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当时王希季的计算尺只能估算到两位,他便没太在意,结果得了个0分。刘仙洲说:“作为一个设计人员,首先要明确实际要求,然后千方百计地满足设计要求,你这一点做不到就是不合格。”
多年后,王希季感慨道:“刘先生给了我0分,让我终身受益。搞工程的人必须要坚持零缺陷。我考试中的小数点下三位就是缺陷。如果有缺陷,工程就会变成0。”“可以说没有昨天的零蛋,便没有今天的导弹。”
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伴随了王希季一生的科研工作。1960年,他主持研制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时,条件简陋得令人难以想象:用打气筒给火箭加压,用辘轳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
没有指挥所,王希季就坐在用麻袋堆积而成的“司令部”里;没步话机也没电话,他就扯着嗓子大声喊。然而,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降,中国第一枚完全自主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成功发射。
毛泽东评价道:“了不起呀,8公里也了不起!我们就要这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搞它个天翻地覆!”
随着杨振宁的离世,百岁高龄的王希季成为“西南联大五才子”中唯一的见证者。他的一生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不断转型,始终报国。
从热电厂发电专家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王希季多次在祖国需要时迎难而上。他主持了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方案论证和设计工作,随后又承担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型号设计任务。
78岁的王希季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他哽咽道:“祖国没有忘记我!”
更令人敬佩的是,王希季始终保持科学家的独立思考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多数专家主张发展航天飞机,而王希季是少数坚持发展载人飞船的“反对派”。
他专门撰写《重复使用的并不都是经济的》长篇论文,指出耗资巨大的航天飞机不符合国情。最终,他的观点说服了业内专家,中国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才有了后来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
90多岁时,他依然活跃在办公室,为中国航天发展思考研究。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科学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刚毅坚卓”。
今年4月,王希季刚刚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他是目前在世“两弹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当媒体问他的一生感悟时,他回答:“这些事情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是靠集中力量办大国工匠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二是靠‘两弹一星’精神。”
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正大门东侧墙上,镶嵌着两行金色大字:“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落款正是朱光亚。走过那个时代的人渐渐老去,但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依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西南联大五才子仅剩一人#
- 上一篇:光棍,寡妇村
- 下一篇:郭沫若4字骂鲁迅,鲁迅加了1字回击,世人笑称:这便是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