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娶学生抛弃怀孕发妻,16年后出轨他人妻,却说:我非常尊重爱情

发布时间:2025-10-22 13:53  浏览量:5

艾青,这个名字在中国诗坛上,几乎是一座无法绕开的丰碑。

他的诗歌,喂养了几代人的精神世界。

可就在这座文学圣殿的光环之下,藏着一个让无数人跌破眼镜的现实:一个在情感世界里,堪称“极致利己”的男人。

为了迎娶15岁的女学生,他狠心抛弃身怀六甲的原配发妻;16年后,又为了一个23岁的有夫之妇,决绝地离开为他生下四个孩子的妻子时,他却对着全世界说:“我从不玩弄女性,我非常尊重爱情。”

这大概是我们能听到的,最具有讽刺意味的“爱情宣言”了。

婚姻总有保质期

1935年,25岁的艾青遵从父母之命,娶了15岁的表妹张竹茹。

这是一段典型的包办婚姻,张竹茹不识字,还裹着小脚。

艾青这位从法国巴黎留学归来的新青年,对这桩婚事充满了抵触。

新婚之夜,他宁愿大醉,也不愿与妻子同房。

婚后不到半年,艾青便以教书为名,逃离了这个家。

艾青在江苏常州任教时,与他15岁的学生韦嫈陷入了热恋。

这场轰动一时的师生恋,最终以艾青被学校辞退告终。

但这并未阻止他,他带着韦嫈私奔到了桂林。

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发生在1939年。

怀有七个月身孕的张竹茹,一个裹着小脚的旧式女人,从浙江金华老家,一路颠簸,只为寻回自己的丈夫。

她找到的,却是艾青与韦嫈已经同居的冰冷现实。

艾青对这个为他怀着孩子的妻子,没有丝毫愧疚,只用一句“地方小住不下”,就想把她打发走。

张竹茹在旅馆里苦苦哀求,等来的却是丈夫的彻底无视。

孩子出生时,艾青甚至没有去看一眼。

这个可怜的孩子,体弱多病,一年后便夭折了,连一个名字都没能留下。

同年,艾青正式抛弃张竹茹,与韦嫈结婚。

张竹茹此后终身未嫁,独自抚养着她与艾青的大女儿。

艾青与韦嫈的结合,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冲破束缚、追求真爱”的典范。

韦嫈年轻、有文化,崇拜艾青的才华,是完美的“文艺伴侣”。

婚后初期,她确实扮演了“缪斯”的角色,为艾青抄写诗稿,支持他的事业。

艾青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有韦嫈在背后默默的付出。

他们一起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岁月,从重庆到延安,韦嫈为艾青生下了四个孩子:长女艾清明、长子艾端午、次女艾梅梅和日后成为著名画家的次子艾轩。

十六年的婚姻,四个孩子,韦嫈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少女,变成了一个终日围绕着孩子和灶台打转的家庭主妇。

她的双手因操持家务而变得粗糙,身上也沾染了挥之不去的“油烟味”。

也正是这种“油烟味”,成了艾青厌倦的开始。

他开始嫌弃韦嫈“跟不上”自己的步伐,认为两人之间没有了精神共鸣。

他长时间把自己关在书房,对家事不闻不问,夫妻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韦嫈的世界,是四个孩子的哭闹和一家人的吃穿用度;而艾青的世界,依然是诗歌、远方和需要被点燃的激情。

艾青需要的,似乎从来不是一个能与他共度平淡流年的妻子,而是一个能持续为他提供创作灵感的“缪斯”。

当韦嫈从“缪斯”变成了“主妇”,她在艾青心中的“保质期”,也就到了。

1955年,机会来了。

45岁的艾青在中国作协的会议上,认识了23岁的工作人员高瑛。

高瑛当时已婚,丈夫是大学老师,还有两个儿子。

但她觉得生活沉闷,而艾青这位大名鼎鼎的诗人,恰好满足了她对浪漫与才华的所有想象。

两人迅速从聊文学发展到频繁通信、秘密约会。

艾青甚至在高瑛丈夫出差时,去她家中过夜。

当韦嫈发现艾青与高瑛的信件和照片,含泪质问时,艾青的回答冷静而残忍:“你已经不是我爱的那个人了。”

在随后的离婚法庭上,艾青更是直言不讳,表示自己已经找到了“真正的爱”,不愿挽回这段16年的婚姻。

最终,法院判决离婚,四个孩子中的三个判给了艾青,韦嫈只带走了一个女儿。

与张竹茹一样,韦嫈此后也终身未嫁。

艾青的第三段婚姻,是与高瑛。

这段婚姻的开端同样充满了争议。

高瑛的丈夫以“破坏家庭”为由将艾青告上法庭,艾青因此被判劳动教养。

婚后不久,艾青又被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后又转至新疆。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艰苦岁月里,高瑛确实做到了不离不弃,跟随他到边疆,住土屋,操持家务,并为他生下了艾未未和艾丹两个儿子。

看起来,艾青似乎终于找到了那个能与他同甘共苦的“真爱”。

但即便生活安定下来,艾青的本性似乎也未曾改变。

他依旧以写作为中心,常常借口住在单位,一个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在家。

当他被目击与年轻女编辑亲密散步时,他的解释是“谈稿子”。

高瑛为此与他大吵,摔了他的诗集,指责他“一生只忠诚于你的诗稿”。艾青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对。”

这个“对”字,或许才是解开艾青所有行为的钥匙。

这种“才子式自私”,在那个年代的文人中并不少见。

他们高举爱情自由、精神契合的旗帜,以此作为挣脱旧式婚姻、甚至背叛现有伴侣的合理借口。

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完美的、不被俗世污染的爱情化身,却不愿承担将爱情落到实处的责任与平淡。

最终,我们该如何评价艾青?

我们无法否认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他的诗歌,尤其是那些充满了对土地和人民深情的篇章,至今读来依旧能让人热泪盈眶。

艺术成就是客观存在的,它拥有独立的生命力。

可与此同时,文字也忠实地记录下了他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所作所为。

诗歌不会老去,但诗人会老,会被看穿。

我们可以继续为艾青的诗歌感动,但我们也有权利知道,写下这些诗歌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我们可以欣赏灯塔的光芒,但不必强求自己去爱上那个或许并不完美的守塔人。

艾青的诗歌属于世界,而他欠下的情债,只属于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