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哭庙案实录:121颗人头落地,主审官朱国治的下场更为惨烈
发布时间:2025-10-22 12:54 浏览量:5
导语:
这桩事发生在清朝顺治年间,江南苏州一带,闹得沸沸扬扬,死了不少人,牵连无数,史称“哭庙案”。简单说,就是一个叫任维初的县令,上任后贪暴狠毒,逼得一群读书人忍无可忍,趁皇帝去世哀诏到来时,聚众哭庙抗议,结果被巡抚朱国治镇压,最终多人被处决,包括大名鼎鼎的金圣叹。事件背后,是官场黑暗、钱粮催逼、人情冷暖,细说起来,像一锅烂粥,黏黏糊糊,却透着血腥味。
先列几个关键人物,方便后面细说:
1. 任维初:山西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任吴县县令,贪酷出名,后来被罢官又复任,最终被杀。
2. 倪用宾:吴江县生员(秀才),哭庙事件的领头人,性格刚直,结局惨烈。
3. 金圣叹:本名张采,苏州才子,批注过《水浒传》《西厢记》,被牵连入案,死前留有名言。
4. 朱国治:江苏巡抚,主审此案,手段狠辣,后来在云南被杀。
5. 顾予咸:吏部官员,被卷入案中,险些丧命,最终免罪。
现在倒着说,从结局讲起,再慢慢往回捋。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十三日,江苏江宁(今南京)三山街,法场上人头攒动,却静得吓人。正值盛夏,日头毒辣,地面蒸起热浪,空气里弥漫着汗臭和血腥味。一百多名犯人被反绑双手,背上插着招旗(写有罪名的旗子),嘴里塞着栗木,防止他们喊叫。披甲兵士围成圈,枪柄刀背乱晃,谁敢靠近,就一顿乱打。巡抚朱国治坐在监斩台上,脸色铁青,眼睛眯着,像条毒蛇。辰时(上午7点到9点)一到,炮声震天,人头落地,鲜血喷溅,染红了黄土。死者中有秀才、有官员、有平民,都是这“哭庙案”的牺牲品。场面惨不忍睹,亲人认尸时,只能从一堆断头中摸索,有的找到腮边有胡须的,才知是自家儿子。事后,法场只剩血腥味,身首异处,无人敢收尸,怕官府追究。
这是大结局,但事情得从头说。倒回去半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初,苏州城里还平静着,谁也没想到会闹出这么大乱子。
任维初,这个山西来的县令,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刚到任,就摆足了官架子。上任第一天,他去拜见郡守余公(余国柱),到了府门口,轿子直往里闯,左右拦着说:“大人,得步行进去。”任维初瞪眼:“我也是官,凭什么步行?”硬要乘轿入内。余公听说后,冷笑:“这是个呆子吧?理烦治处的人,就这么不懂规矩?”拜见司李(司法官)高公时,也一样傲慢,高公气得不见他。任维初回衙门后,弄来几十根大毛竹片,浸在尿水里,对人说:“朝廷法令严,钱粮最急,考成(考核成绩)要紧,欠税的人,天天打,不必等三六九期。”初二日午时,就开始追比(催税),欠几两银子的,重打三十板,欠几钱的也一样。衙役行杖时,下手轻了,任维初就骂,要打得痛叫出声;如果犯人喊疼,他就令衙役掐住脖子,不让出声。挨打的人鲜血淋漓,站不起来,后来没人敢代杖。乡民们吓得自己到县衙排队交粮,没多久,一人当堂被打死,百姓腿软股栗,不敢吱声。
插一句任维初的来历:他是山西人,由贡生(科举中的一种身份)升为学谕(教育官),再调任吴县。这人贪财,到任才两月,就盯上常平仓(官仓)的米。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中旬,他进仓每石米取七升三合,偷偷卖出去,得银三千多两,没交公,全私吞了。按大明太祖立的法,到清朝定鼎以来,没见这么监守自盗的。连三尺童子都抱不平,但百姓敢怒不敢言。
读书人忍不住了。倪用宾,吴江生员,性子烈,看不惯任维初的恶行。二月初一日,世祖章皇帝(顺治帝)的哀诏到苏州,府堂设幕,百官哭临(哀悼)。倪用宾觉得机会来了,约了百来个生员,到文庙(孔子庙)哭庙。他们鸣钟击鼓,拥到府堂,跪递揭帖(举报信),要驱逐任维初。随行的人越来越多,上千号人,号呼而来。巡抚朱国治大惊,令左右抓人,众人星散,只逮住十人:倪用宾、沈玥、顾伟业、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玠、叶琪。任维初被发到道尊(道台)王公那里审问,王公唤来书办吴之行拷问,吴之行招供:任维初粜米(卖米)四百石,得银三百二十两,送给了任维初。任维初辩解说:“我到任才两月,没钱,抚台(巡抚)索贿急,不得已粜粮。”朱国治听说后,连夜取口供,大怒,叫人改了供词,发牌文说任维初粜米是为备军饷,立他于无过之地。
清朝初年,江南钱粮重,抗税多,官员催逼紧。朱国治当巡抚,想立威,正好借这事开刀。哭庙本是小抗议,但朱国治上疏说生员震惊先帝灵位,罪大恶极。疏中写:倪用宾等纠党肆横,跪递匿名揭帖,律令严禁,身系青衿(秀才),甘于自蹈,其罪有三。还说串通数千人,群集府堂,意欲何为?其实,揭帖内容多属风影,只有吴之行的供词,没旁证。
审判时,任维初没事,生员们倒霉。四月初五,满洲大臣叶尼、英拏春等来会审,用夹棍、板子拷打。十一名生员都是文人,受刑哀号,鲜血淋漓。金圣叹被夹棍打三十板,口呼“先帝”,大人怒斥:“皇上刚即位,呼先帝是诅咒!”掌嘴二十下。最终,拟罪奏上,奉旨三法司核拟。
再往回说,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月二十六日,严檄唤丁子伟、金圣叹。金圣叹,名喟(kuì),又名人瑞,本姓张,原名采,字若采。他是才子,批过《水浒传》《西厢记》,当时正批杜诗,未完工就遭难。在狱中寄家书说:“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若朝廷赦免,或可相见,不然死矣。他早年请乩仙题号,仙判“断牛”,不解何意;后来妻子流放宁古塔,居室后有断碑,存一“牛”字,似有定数。
案子牵涉广,还有顾予咸。他是吏部员外郎,病归苏州,杜门不出。哭庙后,道尊访他,他说:“任知县不可使知牧民之责。”朱国治恨他,牵连入案。审时,薛尔张受夹棍不招顾予咸知情,顾予咸辩白无罪,最终免绞免籍没。但朱国治不甘心,籍没他家,官吏抢掠一空,夫人儿子下狱。第三夜,有盗入室,掠尽余物,传是府尊所为。
五月,任维初复任,对衙役说:“我今复任,诸事不理,惟催钱粮。”欠税者三日一比,负固者夹打。大户人家,抚台自有奏销,不得不完。任维初贪酷稍逊,但暴戾如故。
七月立秋,朱国治怕夜长梦多,不待总督郎廷佐归,就提前行刑。十三日未时立秋,他在巳时(上午9点到11点)前行刑,加上其他案件,十案共一百二十人,凌迟二十八名,斩八十九人,绞四人。抗粮案斩于三山街,亲人观刑,被兵驱赶。沈玥(字大章)的叔父认尸,给卒钱才找到首级。沈玥年三十余,白皙肥胖,死时须发顿白,像老头陀。
事后,抚臣发牌起解八家妻子。子女抱持者不解,五六岁者手扭,长大者械系。父母送子女,祖父母送孙,翁姑送媳,兄姊送弟妹,哀号痛哭,声闻数里。任维初最终落职,新任张公于九月到任。
倪用宾本姓王,吴江生员;沈玥,吴县生员;顾伟业,昆山生员;王仲儒本名重儒;薛尔张,字文倩;丁子伟名澜,字紫洄;金圣叹,才名千古;来献琪本姓钦;丁观生,偶入府遭祸;朱时若,沈玥妹婿;徐玠,奉祠生;其余如张韩、叶琪、唐尧治、周江、冯郅,皆普通生员,无辜受戮。
事件根源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海寇扰苏,朱国治欲立威,借机杀人。世祖原说“他们怕死耳,不必问”,但世祖崩后,朱国治成大狱。越明年,朱国治罢去,韩世琦代任,斩任维初于三山街。朱国治后抚云南,吴三桂反时,被将士杀食,骸骨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