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为啥最痛恨杨度?帝制撤销后去干啥了?其真相可圈可点
发布时间:2025-10-19 21:15 浏览量:5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为达到独裁统治之目的,于1915年12月12日接受帝制。25日,袁世凯宣布废除中华民国,建立“中华帝国”,年号“洪宪”,袁世凯由民国大总统摇身变为中华帝国洪宪皇帝。
83天后,在全国反袁浪潮打击下,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撤消帝制,国体由“中华帝国”又变回“中华民国”,老袁也打算把自己的洪宪皇帝再改回民国大总统。
老袁的算盘打得好极了,既然国人反对,洪宪皇帝当不成,那再接着当大总统应该还行。结果,国人反对地更激烈,尤其自己的亲信、地方大员陈宦、汤芗铭也加入反袁的行列。
亲信倒戈,国人反对,尤其是心腹、陕西都督陆建章最让老袁不省心。袁世凯本来打算把陆建章派往陕西,以稳定局面,没料到陆建章不争气,被部下陈树藩算计,最后只好把陕西大都督一职让给陈树藩。
陈树藩前脚当上大都督,后脚在北方率先举起反袁大旗,使老袁急火攻心,生起病来,加上心腹四川都督陈宦、湖南都督汤芗铭先后宣布独立,脱离袁政府,并通电全国,要求老袁辞去民国大总统一职,袁世凯病情加重,一病不起。虽经名医调治,但效果甚微。
1916年6月6日巳时,袁大总统在大叫“杨度,误我”后离世。
袁世凯由满清朝廷一品大员到民国大总统,再到中华帝国洪宪皇帝,最后又到民国大总统,其经历也算是曲折危险,但最后还是因为帝制不成,反而送了性命。
至此,中华民国袁世凯时代走进历史。
那么,袁世凯临终大叫“杨度,误我”,又是何故?
蛊惑袁世凯复辟帝制者众,如四川督都陈宦、湖南督都汤芗铭、陕西都督陆建章、上海镇守使郑汝城、奉天将军段芝贵,袁氏家族袁克定、袁乃宽,“筹安六君子”杨度等等,到头来杨度却成了“帝制祸首”,成了老袁极为痛恨的人,究竟是何故?
袁世凯的洪宪皇帝梦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深感自身治国理论欠缺。因为老袁的秀才学历也是家人花银子捐来的,后来连续应试,终究连举人也未考中。为提高自身的治理国家能力,老袁也是花重金聘请了美国古德诺教授和日本人有贺长雄律师,作为老袁的私人高级顾问。
这两个人没有为老袁治理民国提供良策,反而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共和与君主论》和《新式国家三要件》两篇大作。其内容大肆鼓吹君主立制的优越性,尤其是日本人有贺长雄,称日本之所以富强,主要原因是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这两个高级顾问竭力鼓吹君主立宪制,无非借袁世凯这个卖国贼总统转变为君主,好继续为本国连续不断从中国攫取利益创造条件。
有野史说,因袁世凯祖上袁甲三,父辈袁保庆、袁保恒虽然官居高位,但寿命都没有逃过58岁这个神密魔咒。有贺长雄便蛊惑袁世凯,只有复辟帝制,由中华民国大总统变为中华帝国皇帝,变为“万岁”,则长命百岁。虽然这个日本说得是骗人的鬼话,但正治老袁心病,袁世凯竟然打算做皇帝长命百岁。
老袁的高级顾问鼓吹帝制,老袁也在犯难:国家只有一个皇帝,现在的皇宫还住着一个皇帝傅仪。总不能前脚把清帝赶下皇位,自己再做皇帝。民国刚成立没几年,如果复辟帝制,也无法向国人交待。
正当老袁左右为难之时,一个重要的帝制吹鼓手走到前台:这个人就是被慈禧撸去榜眼功名的杨度。
杨度的复杂履历
杨度,1875年1月10日生于湖南湘潭石塘乡姜备村,光绪举人,先后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
1895年,杨度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康梁变法失败后,杨度自费赴日本留学。光绪29年即1903年,杨度参加了清廷新开经济特科进士考试,获取一等第二名。而一等第1名的是一个叫梁士诒的,因梁士诒三个字中的“梁”、“诒”两个字,与“康梁变法”的梁启超的“梁”和康有为又名康祖诒的“诒”相同,有“梁头康尾”别称。慈禧因讨厌康梁,直接把梁士诒的功名一笔勾销。
因为杨度曾听过梁启超讲课,杨度也受牵连,第二名这个榜眼也被慈禧给撸掉了。随后杨度自费留学日本,1905年为清政府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起草报告,任宪政编译馆提调。
在东京杨度曾和孙中山辩论中国革命问题,但他并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不过,这其间杨度做了一件影响深远而且积极的事,就是将他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且同年同岁的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为后来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道路上增添了一位忠贞可信赖的战友黄兴。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曾多次邀杨度加入该组织,都被杨度拒绝。这且不说,杨度反过来固执迂腐地劝说孙中山:“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也许是杨度在日本待久了,受日本君主制影响太深,始终坚持走君主立宪之路。
杨度仕途得益于袁世凯的提携
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杨度时来运转,是年春得益于清庭一品大袁袁世凯,洋务老臣张之洞两人力荐,夸杨度“精通宪法,才堪大用”。杨度正式步入清末宦海仕途。虽然杨度仅有举人功名,但碍于袁世凯和权高位重和张之洞的名望,清廷授杨度候补四品官衔,任宪政编查馆提调。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及为数不多的朝廷随员西逃西安,后来在李鸿章的的周旋下,与八国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虽让李鸿章极力为慈禧开脱,免去了被八国列强惩办,但也让慈禧彻底领悟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真正道理。连同第二次鸦片战争,慈禧两次被外国侵略者赶出紫禁城,她也开始反思,开始对近臣说“雪耻自强”。
1901年1月29日,慈禧终于迈出了“慈李新政”第一步。而朝廷要臣袁世凯和张之洞是两个重要支持和实施者。
1904年,俄国和日本人为争夺本国在东北的利益开始在大清国东三省开战。但很快俄国人战败,日本人攫取了东北和朝鲜巨大利益,还迫使俄国人把从大清国抢走的库页岛南部也割让给了日本。
也许当时的清国人认为,日本的强盛源于其君主立宪制政体,日本的君主立宪比俄国的君主专制更优越。
于是乎,袁世凯的老伙计,同在吴长庆麾下共事、41岁考中清未状元的实业家张骞。结果在张骞的呼号奔走下,江南大实业家汤寿潜聚众响应。
袁世凯献言慈禧,君主立宪正式提上清廷议事日程。1905年9月24日,在慈禧授意下,立宪考查五大臣从北京正阳门火车站登车,虽然又出了吴樾刺杀五大臣的小插曲,但不久考查团再次完成组团出发。
君主立宪制开始在清国弥漫。也许是袁世凯早已看透杨度热衷君主立宪,就让其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讲解君主立宪政体有关内容。据历史记载,清末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
1906年夏末,以湖南巡抚、维新派中坚人物端方为首,经过半年多海外考查的五大臣回国,带来了议会、执政党、在野党、君主立宪、责任内阁等清国人闻所未闻的新名词。
回国首要任务是觐见慈禧,汇报考查情况。端方很自豪地拿出《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据说这两道折子是有“凤凰才子”之称的湖南人熊希龄找到梁启超事先写好的。因为梁启超研究君主立宪近十年,闭上眼睛也知道如何写这份奏章。
于是,1906年9月1日,慈禧领布“预备立宪”诏旨,并把这项重要工作交给镇国公载泽负责立宪之首任——官制改革。因为载泽不仅是大清皇族,更重要的载泽是慈禧的侄女婿。于是,在庆亲王奕劻和重臣袁世凯推动下,满清朝廷的王公大臣也要“与时俱进”,开始学习有关君主立宪的的知识。这又给留学日本多年鼓吹立宪的杨度提供了演出舞台。于是,杨度也可以自由出入颐和园,为这些王公大臣们开设了有关宪法知识讲座。
杨度舍命力论救袁世凯
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皇帝和74岁的慈禧先后去世,宣统继位,他爹载丰成为摄政王,全权操控风雨飘摇四处漏风的大清朝廷。′宣统三年即1911年5月,清廷责任内阁新鲜出炉。13个内阁职位,满汉比例为9:4,且9个满人有7个皇室成员,被称为“皇族内阁”。
有了袁世凯和张之洞这两举荐人的名头和对君主立宪的熟稔,杨度自然被“皇族内阁”委任统计局局长。
杨度后来死心塌地追随袁世凯,其中原因十分复杂。杨度日本留学归国后,一直认定袁世凯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相信老袁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因为袁世凯当时身兼清廷八大要职,如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参预政务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等,已是权高震主的地位。慈禧去世后,摄政王载沣岂能容忍老袁一人权势独大,载沣决意要杀掉袁世凯,命时任内阁学部大臣的杨度拟诏,列举老袁罪过,但杨度竟然拒绝拟诏,还冒着生死大论特论袁世凯的功劳搭救。武昌起义爆发后,杨度追随袁世凯,成为其重要幕僚之一。
留日期间,杨度曾与孙中山、黄兴关系密切,又和袁世凯都有知遇之恩,袁世凯复出率北洋军南下武汉镇压革命党,作为袁世凯的代表之一的杨度,曾参与且负责南北调停。
民国成立后,黄兴在北京也盛邀杨度加入国民党,被杨拒绝。后来胡瑛等又请他入党,但杨提出条件,即国民党放弃政党内阁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急先锋
1915年,大清国有两大热门话题: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
杨度一直感念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本来多年来杨度一直赞赏君主立宪。在揣摩老袁心理后,杨度开始更热衷讨论君主立宪。
为此,杨度挖空心思,穷所有学识,数千字的宏篇巨制《君宪救国论》面世。杨度在文中把民国动荡政局归结于共和制的弊端,老百姓的受教育程度及理论水平,根本无法理解议会、内阁等有关共和制度,不会赞成共和。杨度还蛊惑一旦中国由帝制进入民主共和的陡然转换,国家将陷度动荡,更不能强国。只有实现君主立宪国体,才能避免争夺国家元首而进行的军阀混战。
袁大总统看到杨度这篇文章,认为奇文一篇,大加赞赏。为表示欣赏赞叹之情,老袁提笔写下“旷代逸才”四个大字赠予杨度,褒奖之意浓厚。
为把袁世凯打造成民众拥戴的帝王,杨度又开始成立“选皇”机构“筹安会”。其组成人员六人:除首脑杨度外,还有北洋水师学堂前教务主任、后北大第一任枚长严复;同为前同盟会员的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和、胡瑛。这些人曾为实现民主共和冲锋在前,比如李燮和曾领导上海武装起义,赶走满清上海统治者,实现上海光复,民国后授于陆军中将衔。这些筹安会人员被称为“筹安六君子”。
筹安会成立后,制订章程,成立事务所,设立领导机构:杨度为理事长,孙毓筠为副,其余四人为理事,事务所地点设在北京石驸马大街。至此,“造皇”机构筹安全正式挂牌运营。
随后,筹安会通电各省将军、巡按使、都统、护军使,各省城及上海、汉口商会,请派代表来京,组织公民请愿团,要求更换“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之国体。
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创造气氛,杨度等人鼓动当时北京《民视报》、《亚细亚报》天天发文,鼓吹帝。虽然遭多人谴责,要求总检察厅长罗文干依法严惩,怎耐罗厅长挂冠离职,带家眷仆从离京回原籍而去。
由此,“帝制风潮,愈演愈盛”,失去制约的筹安会越发兴高釆烈,肆无忌惮,整个民国弥漫于复辟帝制之中。
很快问题出现了,经费紧张。于是,袁世凯密令杨度入总统府,老袁大笔一挥,批下银票二张,计20万两白银。有了钱,杨度以月俸60两银子的代价把反对帝制的贺振雄也拉进筹安会,并授于办事员一职。
为把帝制风潮席卷全国,筹安会不仅在国各省设立支部,连东邻日本东京也派人设立分会,其头目为蒋士立,蒋在东京“信口鼓吹,张皇帝政”,被反袁人士所刺,侥幸未中要害,讨得一命。而上海鼓吹帝制、袁世凯心腹上海镇守使郑汝城被王明山、王晓峰所刺毙命(蔡东藩、许厪父《民国演义》,一说郑汝城被民国初期要员、曾任上海都督陈其美所刺)。
但这并没有影响老袁的皇帝梦,筹安会继续领导全国拥戴老袁复辟的虚假民意。
至1915年11月,各省将军巡按使都纷纷制造民意,选得1993名全国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老袁得知民意电文,令财政部为各省代表拨付路费,不日到京公上推戴书。
杨度等即约定各省代表到京,再候圣旨。杨度当众要求代表向老袁递交拥戴,老袁于1915年12月12日通电全国接受帝位。杨度、孙毓筠又支出2万银元发给代表回乡路费。
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宣布建立“中华帝国”,年号“洪宪”,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至此,杨度的“筹安会”顺利将袁世凯由中华民国大总统推向中华帝国大皇帝帝位,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袁世凯离世后北洋政府时期的杨度
1916年3月22日,做了83天洪宪皇帝的袁世凯连登基仪式都没来得及举行即宣布撤销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老袁也由洪宪皇帝又变回民国大总统,但讨袁风暴已席卷全国。
1916年6月6日已刻,袁世凯叫道:“杨度,杨度,误我,误我”后“撒手去了”,时年58岁。民国袁世凯时代谢幕,黎元洪继任总统。
黎总统上任第一件事即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杨度名列第一。袁世凯死后,杨度失去依靠,又逢黎元洪通缉,只好踲入空门躲避,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反思,其间写了不少论佛的杂文。
也许杨度在学佛过程中反思了自己的过往。1917年,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数千辩子军进京,推出了逊位5年的清帝傅仪复辟,张勋等人又邀请杨度入京参加傅仪登基仪式被拒。并通电张勋、康有为等复辟要员,陈述复辟祸端,1918年,民国北洋徐世昌政府特赦杨度返京。
袁世凯复辟与张勋复辟,都以失败告终,这也使杨度的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由君主立宪逐渐转向民主共和。
虽然袁世凯临终前大叫“杨度误我”,但杨度本人并不认账。说到底,袁世凯复辟帝制,是自身欲望,杨度只是众多支持帝制者之一,只是以他为首的筹安会成了老袁复辟帝制的吹鼓手。帝制失败,杨度也成了“帝制祸首”,也只是替罪羊而已。
老袁离世后,杨度送给袁世凯一副挽联:“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晚年的杨度可圈可点
1921年4月7日,广州正式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被选为“大总统”,5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北京是中华民国伪政府,真正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广州。
广东军阀陈炯明被孙中山委任为陆军部长、内政部长、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四职。但陈炯明并不满足。
1922年6月11日,黎元洪北京复任大总统,南方革命党孙中山在广东韶关誓师北伐,发誓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结果陈炯明叛乱,派兵进攻广州。
作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支持者的夏寿田,是杨度的至交。袁帝制失败后无处安身,寄居在杨度家。黎元洪继任总统后,通缉捉拿帝制祸首,夏寿田便和杨度一起逃往天津租界躲避。后来,夏寿田投靠北洋军阀曹锟,被曹委任为机要秘书。陈炯明广州叛乱,获曹锟支援。因在日本和杨度的交往,此时孙中山委派杨度特使,通过北洋政府实力派曹锟的秘书夏寿田游说曹锟制止吴佩孚救援陈炯明,协助孙中山平叛。
1922年,杨度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异常高兴。为解除国民党对其拥护老袁复避帝制的疑惑和偏见,孙中山还特地通告全党,称赞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后来,杨度又投靠时任山东军务督办、山东省长的奉系军阀张宗昌。因张宗昌早年曾投奔山东民军都督胡瑛,而胡瑛又和杨度同为“筹安六君子”,支持老袁称帝。有了这层关系,张宗昌自然对杨度高看一等,往往言听计从。
这其间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杨度的政治思想观念。
曾附和袁世凯复辟帝制,被老袁委任为参政院参政,后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的林白水,因发文揭露军阀政客的丑闻,激怒了北方军阀,导致他创办的报馆被查封,林白水先后两次入狱。
1926年8月5日,林白水写了一篇《官僚之运气》在报纸上发表,该文揭露了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潘复与张宗昌相互勾结的丑闻,被张宗昌逮捕。(潘复是北洋系未期的主要人物)。
说起这个潘复,还有一个小插曲。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职,任命潘复为内阁总理兼交通部总长。1928年6月3日晨,潘复随张作霖乘专车离开北京回天津寓所。第二天,张作霖的专车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毁,张作霖被炸死,潘复却幸免于难,此后又任张学良高级参谋。
因林白水和杨度同为帝制拥护者,杨度便向张宗昌为林求情,被张拒绝,最后林在天桥被害。
林白水被张宗昌杀害,杨度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此后,杨度开始和一些共产党员交往,接触马克思主义,通过孙中山在上海结识了早期共产党人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兵搜查苏联驻华大使馆,李大钊被捕。杨度在北京动用关系设法营救过李大钊。
1927年,在蒋介石叛变革命,杨度对蒋介石的所做所为十分不满,不久即退出了国民党。
1928年,为生活所迫,杨度投入了上海地头蛇杜月笙的门下。因其自满清到民国再到袁世凯帝制多年的从政经验,杜月笙也很欣赏他,在青帮内也成了头面人物。
有了杜月笙这层保护伞,为后来传递情况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杜月笙门下期间,陈赓曾邀请杨度加入特科,为特科传递许多有益的情报。
1929年秋,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杨度秘密加入共产党,与周恩来单线联系。周恩来离开上海后,由夏衍同他单线联系。
因杨度入党顾顺章并不知道,所以在顾顺章叛变后,许多情报人员被捕,但杨度幸免于难,这条线情报线路一直畅通。
因长期高强度工作,杨度神经紧张,最终积劳成疾,1931年9月17日因病去世,时年56岁。
因杨度履历复杂,他的党员身份鲜有人知,直到1975年冬,周恩来在重病和王冶秋谈重新修订《辞海》时,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共产党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
杨度最后时光度晚年根据孙中山的建议,为撰写《中国通史》做了许多准备,而且写好了大纲,但身患多种疾病,终未成书。
写在最后
杨度以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所共知,也可以说杨度经历晚清、早期北洋民国、袁世凯复辟、广州民国等,也算是中国近代的经历丰富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人生经历虽然因力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错路被国人唾弃,好在他能睁眼看国情,悬崖勒马幡然醒悟,最后站在人民一边,站在道义正义一边,在隐秘战线上所做出的积贡献,最终也一定为国人铭记。
资料蔡东藩《民国演义》、吕思勉《中国通史》、江城《历史深处的民国1、2、3》、《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