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诗词如何?最孤独这句:风寒大泽鱼龙夜!原来才子也漂泊
发布时间:2025-10-21 07:38 浏览量:5
纪昀(1724年7月26日 - 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他是清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纪昀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乾隆十二年(1747年)参加乡试,中解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昀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纪昀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带领众多学者,历经十余年时间,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工作。
《阅微草堂笔记》,这是纪昀晚年的代表作,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种。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但其中也有不少篇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纪昀也擅长诗歌创作,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的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的则表达个人的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歌语言流畅,对仗工整,但相较于他在学术和笔记小说方面的成就,诗歌的影响力稍逊一筹。
纪昀学识渊博,贯通经史子集,旁及诸子百家、天文地理等,是当时公认的学界领袖。他为人正直,性格幽默,在民间留下了许多诙谐有趣的故事。
和蒙泉秋感 清 · 纪昀
一湾银浦淡云流,长笛萧条赵倚楼。
往日情怀全似梦,频年飘泊始知愁。
风寒大泽鱼龙夜,霜卷长天雕鹗秋。
惆怅旧来红叶渡,不堪重棹木兰舟。
首联"一湾银浦淡云流,长笛萧条赵倚楼"以清冷的秋景切入。"银浦"暗用李贺"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的仙家意象,却以"淡云流"淡化其瑰丽,赋予平凡河流以超逸气质。长笛声声,引出"赵倚楼"典故(唐代赵嘏《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笛声的萧条与倚楼的孤影相映,瞬间奠定了全诗的感伤基调。
颔联"往日情怀全似梦,频年飘泊始知愁"转入对人生况味的咀嚼。"全似梦"三字道尽对往昔的追忆与虚幻感,而"始知愁"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生命认知——唯有历经飘泊,方能真正懂得愁绪的滋味。这种对愁的领悟不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岁月磨砺后的沉淀,与前句的"全似梦"形成今昔对照的张力。
颈联"风寒大泽鱼龙夜,霜卷长天雕鹗秋"以壮阔的自然意象拓展意境。"大泽鱼龙"与"长天雕鹗"本是雄健形象,却因"风寒""霜卷"的修饰而染上萧瑟色彩。鱼龙潜藏、雕鹗盘旋的秋夜,既是实景描摹,又隐喻着才士在严酷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展现出纪昀作为学者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察。
尾联"惆怅旧来红叶渡,不堪重棹木兰舟"回归个人情感体验。"红叶渡"承载着往日美好记忆,而"不堪重棹"则表达了重返旧地时的复杂心绪——既是伤感,也是对时光不可逆的无奈。木兰舟这一优雅意象与"不堪"形成反差,强化了诗人面对往事时的惆怅与无力感。
夜泊吴江 清 · 纪昀
已是银蟾挂柳梢,才收官舫泊塘坳。
昏烟欲合孤城闭,远水微明小港交。
寒鹭多情时近客,栖乌贪睡懒离巢。
玲珑方塔犹相伴,一夜风铃尽意敲。
首联"已是银蟾挂柳梢,才收官舫泊塘坳"以简练笔墨交代时空背景。"银蟾"指明月,柳梢挂月点明夜泊时分,而"才收"二字则暗示舟行匆忙后的片刻休憩。诗人将"银蟾"与"官舫"并置,既点明身份,又为静夜增添一丝动态,形成官宦漂泊与自然永恒的微妙对照。
颔联"昏烟欲合孤城闭,远水微明小港交"以工整对仗勾勒夜色渐浓的景象。"昏烟欲合"与"孤城闭"形成视觉上的包围感,而"远水微明"与"小港交"则在朦胧中透出微光,一收一放间展现出水乡夜色的层次感。这种明暗交织的描写,既渲染了孤寂氛围,又暗示了诗人内心对光明的微妙期待。
颈联"寒鹭多情时近客,栖乌贪睡懒离巢"转写夜泊所见生灵。"寒鹭多情"与"栖乌贪睡"形成有趣对比:白鹭的亲近与乌鸦的疏离,恰如人间百态的缩影。诗人以"多情""贪睡"拟人化描写,赋予自然生物以人性温度,在孤独夜泊中获得意外的温情慰藉,展现了文人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
尾联"玲珑方塔犹相伴,一夜风铃尽意敲"以塔铃收束全篇,将孤独升华为诗意的陪伴。"玲珑方塔"作为地标性建筑,其"犹相伴"的拟人化表达,消解了夜泊的孤寂感;而"风铃尽意敲"的生动描写,将无形的风声转化为有韵的节奏,在寂静中创造出独特的声音景观。塔铃的"尽意"与诗人的"静听"形成默契,构成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
失题 清 · 纪昀
偶然相见即相亲,别后悤悤度几春。
倒屣常迎天下士,吟诗最忆海东人。
关河两地无书札,名姓频年问使臣。
可有新篇怀我未,老夫双鬓渐如银。
首联“偶然相见即相亲,别后悤悤度几春”,开篇点明与友人的相识颇具戏剧性与缘分,“偶然”却能“相亲”,足见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而“别后”一句,一个“悤悤”,生动地描绘出时光飞逝、匆匆而过的无奈,几度春秋已在忙碌与奔波中悄然流逝,为下文的思念埋下伏笔。
颔联“倒屣常迎天下士,吟诗最忆海东人”,通过两个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倒屣常迎天下士”,以东汉蔡邕倒屣迎王粲的典故,展现友人热情好客、礼贤下士的豪爽性格,侧面反映出诗人所处文人圈子的风雅。“吟诗最忆海东人”则笔锋一转,直抒胸臆,“最忆”二字直白而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这位“海东人”友人的思念,在吟诗之时,友人的音容笑貌、才情风度便会浮现脑海,凸显其在诗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颈联“关河两地无书札,名姓频年问使臣”,进一步渲染分离后的音信隔绝。“关河两地”点明空间距离的遥远,“无书札”则强调音信全无的怅惘。然而,即便没有直接的书信往来,诗人仍“频年问使臣”,通过询问往来使臣来打听友人的消息,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从未间断,哪怕只言片语的讯息都成为心中期盼。
尾联“可有新篇怀我未,老夫双鬓渐如银”,情感真挚动人。诗人不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苦,而是以关切的口吻询问友人是否写有怀念自己的新诗,最后以“老夫双鬓渐如银”作结,不经意间流露出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在牵挂友人的同时,也夹杂着对自己人生迟暮的喟叹,使情感更加深沉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