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流芳—明清江南书家作品展在线欣赏(一)

发布时间:2025-10-21 08:00  浏览量:5


第一单元:复古雅逸

——明前中期江南书家

明初江南书坛仍承元人余绪,宋克以章草笔法融入狂草,古拙劲健,稍破宫廷台阁拘束。然其时书风整体未脱实用窠臼。至明中叶,吴门书派蔚然大兴,以祝允明、文徵明为领袖。祝氏狂草奔放激越,如风雨骤至,尽显才情天纵;文氏则诸体兼善,小楷精严端雅,行书温润疏朗,深得晋人韵致。吴门诸家共倡“溯源晋唐”之旨,以书卷之气入翰墨,融典雅与逸趣于一炉,形成秀润中含骨力、法度中见性灵的“吴门雅逸”之风,奠定了文人书法的全新格局。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与高启等称十友,诗称十才子。

公讌诗书轴 111.7x32.4cm 纸本墨迹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宋克所书魏刘桢五言古诗,融合行书、今草、章草和狂草。字形大小参差,行间紧凑,是承袭元末草书野逸之风的典型。全篇笔力清劲刚健、纵逸自如,风格古雅隽秀,兼具二王潇洒流丽的韵致与唐人雄强豪放的气象。其中“鱼”“裔”等字的波磔,尤见章草笔意。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金山)人。明代书法家。曾任翰林侍讲学士。擅篆、隶、楷、行等书体,与弟沈粲皆擅长书法,藏于秘府,被称为“馆阁体”,为明代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

不自弃书轴 1426年 104.4x29.9cm

纸本墨迹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是一幅楷书立轴,为沈度七十岁时所作。本作字体形态端庄秀美,笔画润泽流畅,结构严谨之中蕴含灵动,笔势贯通,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书家巧妙运用笔锋的转折与墨色的浓淡变化,赋予作品灵动之韵,更显生动和谐,是“台阁体”的典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

行书声光帖页 23cmx40.7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作为致亲家书信,展现了行书的日常书写状态,苏轼的圆融笔意与黄庭坚的欹侧结体在其间完美融合,笔画转折处锋颖劲挺而不失温润。此作打破传统尺牍格式,字距疏密随情感起伏变化,堪称文人书信书法的典范。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世称匏庵先生。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礼部尚书。其诗深厚浓郁自成一家,著有《匏庵集》。善书,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

行书服山药汤诗轴 77.1x31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

此为明代吴宽之行书代表作,充分展现其师法苏轼而自出机杼的书法风貌。此轴用笔浑厚饱满,结体宽博扁拙,深得苏体沉着痛快之韵。通篇以中锋行笔为主,点画凝重而不失灵动,墨色浓郁润泽,行气连贯跌宕,于端庄稳健中见疏朗自然之趣。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草书前后赤壁赋卷 1494年 31.3 x1001.7 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

此卷草书,通篇以狂草为基,融今草、章草笔意于一体,线条纵横争折,起伏跌宕,极具节奏张力,足见祝枝山驾驭大幅草书的超凡功力。其用笔中侧兼施,点画狼藉而不失精微,飞白连绵处尤见挥运之速与力度之强。结字奇崛多变,时见欹侧欲倒,时而复归平正。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落花诗册 1504年 26.6cmx406cm

纸本手卷 辽宁省博物馆

此诗册为唐寅行书代表作。笔法精熟洒脱,其书以李北海为基,融赵孟頫之润秀与米芾之跳宕,点画流转自如,牵丝映带灵动生姿。通篇墨色清润,行气疏密有致,字势随情感波动,于萧散中见悲凉之意,堪称其晚年人书俱老、心境与书境高度融合之杰作。

文徵明(1470—1559),名壁 ,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待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

小楷草堂十志册 23.2x28.4cm x10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为文徵明七十岁时所书,该作用笔温润清秀,深得晋唐小楷法度。结字宽绰舒展,疏密有致,仪态端庄而不失灵动。通篇气质典雅,笔势从容内敛,可见作者于钟繇、王羲之小楷中汲取养分,又融以己意。展现了其书写时挥洒自如、从容自在、心手双畅的高超境界。

陈淳(1483—1544),初名淳,字道复,后更字复甫,号白阳、白阳山人、五湖田舍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为太学生,善词翰,天才秀发,凡经学、古文、诗词、书法、篆籀靡不精研通晓,系文徵明弟子。后人把他同徐渭并称“青藤、白阳”。

草书七绝诗轴 154.6x64.5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轴淋漓尽致展现陈淳狂草气象。用笔纵逸奔放,提按转折间极具张力,线条浑厚而飞动,深得祝枝山韵味而更趋险绝。结字奇崛多变,章法参差,行气贯通,如疾风骤雨,一气呵成。墨色浓枯自然,尽显书家挥运之瞬的情感迸发。该作堪称明代中期大写意草书的典范,兼具法度与才情。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中国明代书法家。为邑诸生,贡入太学。工篆刻,善山水、花鸟,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

游包山集卷 21.6cm×323.5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

此卷为王宠小楷代表作。精工中见散逸,深得晋唐遗韵。其用笔清劲婉丽,结字疏朗开阔,多存古隶笔意,捺画含蓄带波,横势舒展,显钟繇、虞世南之遗风。通篇气息恬淡空灵,行间疏密有致,虽工而不板,虽巧而能拙,展现了文人书家特有的书卷气息与超逸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