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流芳—明清江南书家作品展在线欣赏
发布时间:2025-10-20 16:00 浏览量:6
第一单元:复古雅逸
——明前中期江南书家
明初江南书坛仍承元人余绪,宋克以章草笔法融入狂草,古拙劲健,稍破宫廷台阁拘束。然其时书风整体未脱实用窠臼。至明中叶,吴门书派蔚然大兴,以祝允明、文徵明为领袖。祝氏狂草奔放激越,如风雨骤至,尽显才情天纵;文氏则诸体兼善,小楷精严端雅,行书温润疏朗,深得晋人韵致。吴门诸家共倡“溯源晋唐”之旨,以书卷之气入翰墨,融典雅与逸趣于一炉,形成秀润中含骨力、法度中见性灵的“吴门雅逸”之风,奠定了文人书法的全新格局。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与高启等并称十才子。
公讌诗书轴 111.7x32.4cm 纸本墨迹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宋克所书魏刘桢五言古诗,融合行书、今草、章草和狂草。字形大小参差,行间紧凑,是承袭元末草书野逸之风的典型。全篇笔力清劲刚健、纵逸自如,风格古雅隽秀,兼具二王潇洒流丽的韵致与唐人雄强豪放的气象。其中“鱼”“裔”等字的波磔,尤见章草笔意。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金山)人。明代书法家。曾任翰林侍讲学士。擅篆、隶、楷、行等书体,与弟沈粲皆擅长书法,藏于秘府,被称为“馆阁体”,为明代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
不自弃书轴 1426年 104.4x29.9cm
纸本墨迹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是一幅楷书立轴,为沈度七十岁时所作。本作字体形态端庄秀美,笔画润泽流畅,结构严谨之中蕴含灵动,笔势贯通,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书家巧妙运用笔锋的转折与墨色的浓淡变化,赋予作品灵动之韵,更显生动和谐,是“台阁体”的典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
行书声光帖页 23cmx40.7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作为致亲家书信,展现了行书的日常书写状态,苏轼的圆融笔意与黄庭坚的欹侧结体在其间完美融合,笔画转折处锋颖劲挺而不失温润。此作打破传统尺牍格式,字距疏密随情感起伏变化,堪称文人书信书法的典范。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世称匏庵先生。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礼部尚书。其诗深厚浓郁自成一家,著有《匏庵集》。善书,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
行书服山药汤诗轴 77.1x31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
此为明代吴宽之行书代表作,充分展现其师法苏轼而自出机杼的书法风貌。此轴用笔浑厚饱满,结体宽博扁拙,深得苏体沉着痛快之韵。通篇以中锋行笔为主,点画凝重而不失灵动,墨色浓郁润泽,行气连贯跌宕,于端庄稳健中见疏朗自然之趣。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草书前后赤壁赋卷 1494年 31.3 x1001.7 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
此卷草书,通篇以狂草为基,融今草、章草笔意于一体,线条纵横争折,起伏跌宕,极具节奏张力,足见祝枝山驾驭大幅草书的超凡功力。其用笔中侧兼施,点画狼藉而不失精微,飞白连绵处尤见挥运之速与力度之强。结字奇崛多变,时见欹侧欲倒,时而复归平正。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落花诗册 1504年 26.6cmx406cm
纸本手卷 辽宁省博物馆
此诗册为唐寅行书代表作。笔法精熟洒脱,其书以李北海为基,融赵孟頫之润秀与米芾之跳宕,点画流转自如,牵丝映带灵动生姿。通篇墨色清润,行气疏密有致,字势随情感波动,于萧散中见悲凉之意,堪称其晚年人书俱老、心境与书境高度融合之杰作。
文徵明(1470—1559),名壁 ,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待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
小楷草堂十志册 23.2x28.4cm x10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为文徵明七十岁时所书,该作用笔温润清秀,深得晋唐小楷法度。结字宽绰舒展,疏密有致,仪态端庄而不失灵动。通篇气质典雅,笔势从容内敛,可见作者于钟繇、王羲之小楷中汲取养分,又融以己意。展现了其书写时挥洒自如、从容自在、心手双畅的高超境界。
陈淳(1483—1544),初名淳,字道复,后更字复甫,号白阳、白阳山人、五湖田舍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为太学生,善词翰,天才秀发,凡经学、古文、诗词、书法、篆籀靡不精研通晓,系文徵明弟子。后人把他同徐渭并称“青藤、白阳”。
草书七绝诗轴 154.6x64.5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轴淋漓尽致展现陈淳狂草气象。用笔纵逸奔放,提按转折间极具张力,线条浑厚而飞动,深得祝枝山韵味而更趋险绝。结字奇崛多变,章法参差,行气贯通,如疾风骤雨,一气呵成。墨色浓枯自然,尽显书家挥运之瞬的情感迸发。该作堪称明代中期大写意草书的典范,兼具法度与才情。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中国明代书法家。为邑诸生,贡入太学。工篆刻,善山水、花鸟,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
游包山集卷 21.6cm×323.5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
此卷为王宠小楷代表作。精工中见散逸,深得晋唐遗韵。其用笔清劲婉丽,结字疏朗开阔,多存古隶笔意,捺画含蓄带波,横势舒展,显钟繇、虞世南之遗风。通篇气息恬淡空灵,行间疏密有致,虽工而不板,虽巧而能拙,展现了文人书家特有的书卷气息与超逸品格。
第二单元:率意奇绝
——晚明江南书家
晚明江南书风彻底挣脱法度束缚,以率意奇绝之姿开创中国书法史上最具表现主义的时代。董其昌倡“以淡入禅”,于疏朗空灵中求禅意生机;倪元璐则以险劲、涩势入书,笔挟风霜,尽显忠烈刚峻之气;徐渭更是癫狂不羁,笔墨狼藉,将胸中块垒倾泻无余。此期书家摒弃中和之美,追求动态、张力与变形,于巨轴、长卷上构建惊心动魄的视觉奇观,将个人心性与末世悲情彻底熔铸于笔墨之中,宣告了文人书法从“典雅”向“表现”的划时代转变。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农、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草书论书法卷 1592年 32.1x736.5 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行书七言绝句 123.3cmx59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
杂记书札合册(四开)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徐渭这三幅书作,集中体现了其书法艺术中“狂逸并举、心手两忘”的鲜明风格。草书卷用笔纵逸奔放,线条如雷霆疾走,虽狂而不乱,深得“散僧入圣”之妙,可见其对古人法度的深刻理解与超越。行书绝句则于流畅中见凝重,结字奇崛而不失法度,章法穿插有致,展现其情感与笔墨的高度合一。杂记书札更是信手挥洒,天真烂漫,于不经意间透出文人日常书写中的真性情与高超技艺。三者虽形制各异,却统一于徐渭特有的“青藤写意”精神——以书抒怀、不拘成法,在晚明书坛独树一帜。
詹景凤(1532—1602),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又号大龙宫客,安徽休宁人。举人出身,官至广西平乐府通判。家族几代好古,收藏甚丰,四岁习画。画学黄公望、倪瓒,书学王羲之。草书兼学怀素。
草书五律诗轴 1585至1593年 200.5×49cm
绢本墨笔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此幅草书五律诗轴,深得张旭、怀素狂草遗韵,笔势奔放跌宕,如惊湍出谷,一气呵成。其用笔中侧兼施,线条枯润相生,浓淡交错间极富节奏张力。字形开合自如,俯仰向背皆见匠心,堪称晚明大写意草书的典型代表。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
东方朔答客难 1628年 26cmx334cm
纸本墨笔 辽宁省博物馆
书七言律诗轴 128.8cmx54.3cm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
楷书恭读翰林院箴轴 128x53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方朔答客难》行草相间,飘逸疏朗,深得晋人韵致,展现出淡雅秀润的意境;《书七言律诗轴》则以米芾为基,笔势跳宕,墨色层次丰富,尽显其酣畅自如的挥运之趣;而《楷书恭读翰林院箴轴》法度严谨,取法颜柳,端凝中隐含拙趣,反映其对唐代楷书的深刻理解。三作共同凸显董氏于用笔、结字与章法上的高度自觉——中锋灵动、虚白清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己意,形成“淡雅秀润”的独特“董派”书风。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至户、礼两部尚书,书、画俱工。
草书诗轴 178.5x50.8cm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草书诗轴展现出晚明浪漫书风。用笔苍茫,线条凝练如屈铁,又具奔蛇走虺之动态。其书融古法于个人强烈表现意识之中,既存二王雅正内核,又显颠素狂逸意象,反映出明末士人郁结与抗争交织的复杂精神世界,堪称文人草书中之“雄浑”典范。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草书七言诗卷 纸本墨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草书诗卷,用笔线条凝练,于遒劲中见生拙之趣。结字险绝,章法错落,然通篇气脉连贯,疏密有致。其书融晋人韵致与己意于一体,既具狂草奔放之势,又含高古奇崛之态,反映出书家超凡的造型能力与叛逆传统的审美意识。
第三单元:帖盛碑萌
——清前中期江南书家
清前中期,江南书坛为“帖学”所主导,呈现出“帖盛碑萌”的态势。清初,康熙帝推崇董其昌,遂使董氏疏淡秀逸、空灵禅意的书风风行天下,延续了典雅纯正的帖学脉系。至乾隆朝,虽赵孟頫端丽圆润的书风亦受青睐,然帖学内部创造力渐显疲态。与此同时,金石考据之学日兴,碑学意识悄然萌芽。江南书家于帖学醇雅氛围中,已隐约感知到金石古拙的新声,为晚清碑帖融合埋下伏笔。
沈荃(1624—1684),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江苏华亭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书法尤有名。著有《充斋集》行世。
行书浪淘沙词轴 纵178.2cm,横44.3cm
绫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为清初沈荃之行书代表作,充分展现其承袭董其昌一脉的秀雅书风。其用笔精到灵动,结字端丽疏朗,行气清通流畅,深得“二王”正统帖学遗韵。通篇以中锋为主,牵丝映带自然,表现出含蓄隽永的文人意趣,堪称清初崇董书风的重要典范。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宁波慈溪人(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著有《湛园集》《苇间集》《海防总论》。
书唐人诗册书温庭筠诗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
姜宸英所书温庭筠诗册,深得晋唐遗韵,笔致清隽秀逸,气格高古,用笔使转自如,点画间可见虞世南、褚遂良之遗风。结字疏朗匀停,章法自然流畅,无雕琢之气。通篇既存唐法之严谨,又具清初文人书风之雅致,展现出姜氏融古出新的艺术追求与深厚的帖学功力。
何焯(1661—1722),字润千,因母丧改字屺瞻,号茶仙、义门,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曾寄籍崇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清代学者、书法家,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帖学四大家”。著有《义门读书记》。
行书诗轴 117.8x60.3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录明蔡羽五律诗《张膳部席上》的前六句,诗载钱谦益《列朝诗集》丙集卷十。书法笔力劲健,线条凝练而不失灵动,布局舒阔明朗,行气贯通,既见欧阳询之峻整,又含董其昌之雅逸,为何焯大字行书佳作。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隶书砚铭轴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农此隶书砚铭轴,用笔方整厚拙,如凿金石,显其“漆书”独特风貌。结字紧密凝重,横画粗阔,竖笔瘦劲,于朴拙中见奇崛意趣。通篇布局谨严,字间疏密有致,墨色苍郁如漆,深得汉隶古韵而又自出机杼,为清代隶书中别开生面之典范。
张照(1691—1745),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书法家和戏曲作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预修《大清会典》。资学明敏,工诗善文,精音乐、绘画、书法。
行书七律诗轴 纵143.7cm,横54.8cm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照此幅行书诗轴,深得颜真卿、米芾遗韵,用笔浑厚饱满,筋骨内含,体势开张而气象雄强。其行笔提拔顿挫,线条凝练,结字宽博,章法疏密有致,通篇在端庄凝重中时见飘逸之趣,反映出张照融汇唐宋、法古出新的书学理念。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工书法,以风韵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
行书诗轴 1786年 129.8x45.2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件作品书法风格俊朗疏秀,笔法精妙妍美,属王文治中年时期代表作。他的书法融合禅理,在清中期与刘墉齐名,有“淡墨探花”之称。其书还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清史稿》载:高宗南巡至钱塘僧寺,见文治书碑,赏爱不已。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因避清仁宗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别号白山人、完白、故浣子、笈游道人、凤水渔长以及龙山樵长,怀宁(今安徽安庆)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是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
篆书轴(四条屏) 179.8x56.8cmx4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
此篆书轴用笔沉雄朴厚,线条圆劲,深得秦篆法度之严谨,又参以汉碑额篆的婉转流畅,笔势舒展自如。结体匀称端庄中见疏密变化,章法布白虚实相生。全作既存古意,又具己格,充分体现了邓石如“以隶笔为篆”的革新精神。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曼龚、种榆仙客等,浙江杭州人。嘉庆六年拔贡,官至淮安同知。工书法,善山水、花卉,精篆刻,亦擅刻竹。与陈豫钟齐名,世称“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
行书书法 184.8cm x 47.9cm 纸本墨笔
弗利尔美术馆
陈鸿寿行书以碑学为基,融汉隶北碑之峻峭于毫端,结体介于篆隶之间。其风格高古清隽,整体既具金石碑版的刚健雄强,又不失书卷雅致,充分体现其金石书风气的审美追求与创造性转化。
第四单元:碑帖交融
——晚清江南书家
晚清江南书家,置身于金石学大兴与碑学勃兴的时代洪流中,开创了“碑帖交融”的书风新气象。他们一方面深入秦汉北碑、篆隶金石,汲取雄强古拙之气与金石斑驳之趣;另一方面并未割舍晋唐以来帖学的流美韵致与文人书卷传统。赵之谦化北碑方峻为流美婉转,沈曾植熔铸汉隶、章草与北碑于一炉。江南书家将碑之骨与帖之韵创造性结合,构筑了既具金石厚重又兼笔墨灵动的美学境界,推动中国书法迈入近代。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一字诚伯,号倦翁、慎斋、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今属宣城市)人。1810年移家扬州。嘉庆十三年举人。工书法、篆刻,为邓石如入室弟子,得邓派真传,尤精行、草、隶书,为时所重。
草书东坡庐山诗轴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草书以篆籀笔意入草,气厚势圆,酣畅淋漓。用笔多取中锋,绞转兼施,虽纵放跌宕而不失古厚之气。结字欹侧相生,章法虚实互成,尽显碑学大家熔铸北碑与二王于一炉的自觉追求。其“以帖入碑”的笔法实践,于清代中期草书领域中独标风骨。
吴熙载(1799—1870),初名廷颺,字熙载,五十岁后以字行,改字让之,号晚敩居士、攘之、攘翁,江苏仪徵(今属扬州市)人。诸生,包世臣入室弟子。善各体书,尤工篆、隶。篆刻自成面目。
宋武帝与臧焘敕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吴熙载此作取法邓石如,而以婉转灵动自成面貌。此作结体舒展匀称,线条圆润流畅,弧度优雅自如,充分体现“篆尚婉而通”的审美追求。通篇布局井然,字形舒展大气,既存秦汉篆书遗意,又带有清代学者篆书的典型风格,堪称其小篆代表作。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后字撝叔,号冷君、无闷、悲盦等,室名二金蝶堂,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精于书画篆刻、金石考据学。书宗北碑,画学徐渭、陈淳等写意画风,印章取法“印外求印”,各方面造诣突出,为一代宗师。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篆书急就篇轴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之谦此幅篆书轴,以北碑笔意融于篆法,体势方整峻拔,结字谨严中见疏朗,线条圆劲而富弹性。尤其是转折处兼用方折与圆转,流露出楷隶相参的笔趣。全篇气韵古朴而不失灵动,展现了晚清篆书变革中的积极探索。
吴大澂(1835—1902),字止敬,更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收藏家,民族英雄。同治七年(1868)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工山水、花卉,精于金石书法和鉴赏。
篆书五律诗轴 纵128.6cm,横30.2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篆书五律诗轴取法秦汉,尤得李斯、李阳冰一脉遗韵。用笔沉稳凝练,线条匀净圆健,结字谨严端雅,于均衡中见疏朗之致。通篇气息高古典雅,金石之气盎然。吴氏深研古文字,融金文结构于小篆体势,笔意质朴而不失灵动,既显学者之严谨,又具书家之匠心。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号缶庐、缶道人、苦铁,又署破荷、大聋等,浙江安吉(今属湖州市)人。诗、书、画、印皆精,为一代艺术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篆书书法 147.3cm x 38cm 纸本墨笔
弗利尔美术馆
吴昌硕临石鼓文,融金文之雄浑、秦汉刻石之古拙于一体,用笔苍茫老辣。通篇气魄恢宏,既师原文之意,得其形,又独具风骨,突破了传统篆书严谨整饬之规,开创了高古雄强、写意淋漓的近代篆书新篇章。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巽斋、乙盦,晚号寐叟、东轩老人、睡庵老人,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外务部员外郎、江西南昌知府、安徽布政使,书法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自成面目,为一代宗师。
行书七言联 131.7x33.2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
沈曾植此七言联以碑入行,熔铸汉魏、章草及北碑笔意于一体,用笔苍厚,结字险峻,墨色凝涩。行笔中锋涩进,时见翻折之势,点画如铸,重而不滞。其字势在欹正之间、巧拙之际,营造出古拙生新、沉雄恣肆的金石气象。整体既存金石碑版之刚健,又具书卷文人之雅致,展现出沈氏晚年碑帖融合的超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