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觉得人生无趣?不妨看看赵孟頫:王朝覆灭、官场失意,一支笔却写尽滚烫人生

发布时间:2025-10-20 18:10  浏览量:5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50 岁的黄公望踏出监狱大门时,漫天霞光落在他肩头。这位日后画出《富春山居图》的画坛宗师,此刻终于参透人生:半生追名逐利,到头来不过一场空。多年后,他偶然得到一卷书法真迹,反复摩挲后题诗自谦:“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能让晚年黄公望甘称“小学生”的,正是一代书画大家 —— 赵孟頫。

赵孟頫的人生,像一部跌宕起伏的跨代史诗。他生为宋室宗亲,一出生就站在旁人难及的起点,却在王朝更迭中沦为乱世流民;他曾被“前朝遗贵” 的身份捆住手脚,却凭着一支笔、一方砚,在书画世界里挣脱命运的枷锁,最终在元朝官至一品。

若你正觉得日子寡淡无味,或是困在迷茫里走不出来,不妨听听他的故事,原来人生从没有固定剧本,有趣的活法,全靠自己一笔一画去写。

公元1254 年,湖州的书香门第里,赵孟頫呱呱坠地。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的人生起跑线,是无数人穷尽一生都触不到的终点:四岁便进了自家开设的私塾,接受当时最顶尖的启蒙教育;家中书房里,黄庭坚《大字发愿文》这类稀世书画随意陈列,成了他童年最常见的 “玩具”;更难得的是,他常跟着父亲出入文人雅会,听名士谈诗论画,这份耳濡目染的熏陶,是寻常人家孩子求不来的幸运。

可命运从不是恒久的偏袒者。11 岁这年,父亲突然病逝,年仅 53 岁。顶梁柱一倒,曾经热闹的家瞬间散了架,兄长们分走家产各自谋生。最后落到赵孟頫和母亲手里的,只有祖宅角落里的一个小院、几亩勉强糊口的薄田,以及父亲留下的两件念想,两张名为“大雅”与“松雪”的古琴。从云端跌落的滋味,他在年少时便尝得透彻。

看着空荡荡的家,母亲拉着赵孟頫的手郑重嘱咐:“你年纪小没了父亲,往后没人能替你遮风挡雨,只有好好读书,才能为自己挣出一条路。”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扎进他心里,成了往后岁月里最坚实的人生底色。

从那以后,书斋成了赵孟頫的避风港。他每天雷打不动临摹智永的《千字文》、王羲之的《兰亭序》,笔墨磨秃了一支又一支;读书更是过目不忘,提起笔就能写出通顺文章。14 岁时,凭着皇室宗亲的身份,他得到了司户参军的职位;17 岁又奔赴临安参加国子监考试,少年得志的日子里,他也曾驾着小船游湖,伴着清风吟诗作画,满身都是意气风发的模样。

只是那时的他或许还不明白:出身带来的起点,不过是人生长卷的序章。真正能让人生出彩的,从不是与生俱来的荣光,而是自己用笔墨、用努力,一笔一画写就的风景。

公元1274 年,20 岁的赵孟頫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一场灭顶之灾却突然袭来。忽必烈率领的元军一路南下,大宋江山摇摇欲坠,而身为宋室宗亲的他,一夜之间从云端跌入泥沼。

湖州城破那天,他背着简单的行囊仓皇逃进深山,乱世的慌乱没能吞噬他,清晨他在晨光里读经,午后取山泉水煮一壶热茶,傍晚就着暮色读《周易》、品苏轼的诗文,累了便沿着山间小径漫步,听松涛鸟鸣,在平静里守住了内心的秩序。

下山后的日子,比山中更难捱。元军起初四处搜捕宋室宗亲,后来虽为安抚民心改为拉拢,可“前朝遗贵”四个字,始终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他不敢与人往来,终日闭门不出,却从没放下过手中的笔:临摹李公麟的《飞骑射图》,揣摩智永、萧子云的书法精髓,偶尔和相熟的朋友探讨书画,把乱世里的愤懑、迷茫,全都藏进了笔墨之间。

命运的转机,在27 岁那年悄然降临。经亲友介绍,他成了管道昇家的上门女婿。这位出身富庶之家的女子,不仅家境优渥,更精通诗词书画,与他是十足的灵魂契合。婚后,他们住进了有上百株梅花的 “阳林堂”,在这里,赵孟頫终于有了安稳的环境,潜心钻研经史子集,打磨书画技艺。

30 岁时,他乘船去杭州谋求出路,虽未得偿所愿,却因出众的才华在当地文人圈声名鹊起;33 岁那年,忽必烈派大臣到江南选拔人才,他凭借才名被举荐,北上大都面见皇帝。这位面色如玉、举止从容的南方才子,被忽必烈赞为 “神仙中人”,一步登天任五品兵部郎中。

可这份荣耀背后,是“宋臣仕元” 的非议,无数人在背后指责他 “失节”,将他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官场的热闹劲儿没持续多久,苦闷就悄悄缠上了赵孟頫。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同僚间的猜忌防备,让曾意气风发的他渐渐疲惫。他在给亲朋的信里袒露心迹,说多想抛开官帽,找个地方隐居度日。

可即便满心倦怠,他也从没放下过案头的笔墨。每天不管公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练字,哪怕一天写上万字,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认真;闲暇时还爱逛旧书摊,淘几本古籍、寻几幅旧画,像捡宝贝似的藏起来;那些官场里的尔虞我诈、是非纷争,都被他用笔墨轻轻隔在书斋之外。

后来他慢慢想通了:人生就这么多精力,与其耗在勾心斗角上,不如留给真正重要的事。热爱的书画能滋养心神,身边的亲人能温暖岁月,只有守住这些,生命才不会空荡,反而能活得越来越饱满。

41 岁这年,赵孟頫终于卸下了官场的枷锁。几番起起落落的仕途波折,让他看清了朝堂的复杂,也更念及家乡的安稳。回到湖州老家后,没有了官职的束缚,他像挣脱了缰绳的骏马,活得肆意又自在。

平日里,他泡在自己的书斋里,对着珍藏的书画藏品细细品鉴,兴起时便挥毫题跋,字字皆是真性情;遇到慕名而来求画的人,只要投缘,他也从不推辞,笔下的山水、花鸟,满是江南的灵动与闲适;他还总爱反复书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墨色间满是对“采菊东篱下” 的向往,活脱脱成了自己心中期待已久的隐士模样,日子过得平静又惬意。

可真正的才华,从不会被岁月或归隐的生活掩盖。57 岁那年,皇太子一纸诏书递到湖州,召他再度入京。北上途中,他偶然得到《定武兰亭墨拓本》,喜爱至极,一路走一路题跋,最终留下了被誉为书法史上瑰宝的 “兰亭序十三跋”,每一段跋文都尽显其书法功底与文人风骨。

入京后的赵孟頫,仿佛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春。此后五年间,他凭借出众的才学与沉稳的处事风格,官阶一路攀升,从四品官跃升至一品大员;朝廷还追封了他父亲、祖父的官职,连妻子管道昇也被封为吴兴郡夫人。这份荣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让整个家族都焕发光彩,真正实现了光宗耀祖。

即便身处一品大员的高位,赵孟頫始终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官帽上的珠串越来越华丽,府门前求书求画的人排起长队,可他心里最看重的,始终是案头那方砚台、那支毛笔。无论公务多繁忙,他每天都会挤出时间练字作画,墨香萦绕的书斋,才是他心中最安稳的归宿。

64 岁那年,岁月的痕迹已悄悄爬上他的鬓角,对归隐的渴望也愈发强烈。他一遍遍书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笔锋间满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仿佛要把这份心意刻进笔墨里。恰逢妻子管道昇病重,他以此为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这一次,朝廷终于应允了他的请求。

然而,归途未能圆满。还没等他好好陪伴妻子度过余生,管道昇便撒手人寰。痛失爱妻的赵孟頫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可他没有被击垮。此后的日子里,人们常能看到他拄着拐杖在庭院中缓缓踱步,时而驻足凝视院中梅花;更多时候,他还是会回到书斋,铺开宣纸,蘸墨挥毫,笔墨成了他排解哀伤、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

公元1322 年的一个傍晚,赵孟頫像往常一样,和来访的友人一起欣赏珍藏的字画,谈笑间满是对艺术的热爱。聊着聊着,他觉得有些疲惫,便说想坐下休息片刻。可这一坐,他便再也没有醒来,最终在自己钟爱的书画世界里,安然走完了一生。

赵孟頫的一生,没有徐渭那般充满戏剧起伏的传奇色彩,也没有苏轼那样面对逆境时的极致豁达。

但他的人生轨迹里,却藏着最接地气、也最能照进普通人生活的朴实智慧:这世间的一切外在之物都在不停变迁,曾经显赫的皇室身份会随着王朝覆灭而消散,一手获得的高官厚禄也可能在官场沉浮中失去。唯有那份刻进骨子里的对书画的热爱,如同黑暗中的微光,能在他困顿逃亡时照亮前路;又像坚实的臂膀,在他官场失意、丧妻悲痛时,稳稳托住他的人生。

如今的我们,总爱抱怨日子平淡无趣,觉得人生缺少方向,却常常忽略了,人生本就是一幅待绘的空白长卷,每一笔每一划都需要自己亲手勾勒。你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热爱的事物上,那些为热爱付出的时光,会让人生充满温暖的温度;你依据内心的选择坚定地向前走,每一次选择都会成为指引方向的路标,引领你走向理想的彼岸。

若你此刻正深陷迷茫,看不清未来的道路,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赵孟頫的故事。他用一生证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拿起属于自己的“笔墨”,那份能让你全心投入的热爱,从当下开始认真书写,终能把人生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