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流金石 纸落云烟 | 绍兴图书馆地方碑拓展:明代篇

发布时间:2025-10-20 15:17  浏览量:5

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积淀中,文字史料浩如烟海。甲骨、青铜、竹简、木牍、帛书、图籍堪称巨丰。而石刻文字以历史悠久、数量繁多、内容丰赡著称于世,素被世人珍视为“石头上的书”。

绍兴图书馆现藏碑帖拓片4000余件,品类涵盖墓碑、墓志、造像题记、摩崖石刻、题名题字、刻经及历代法帖等等,其中与地方相关碑帖拓片约占三成。部分拓片捶拓年代可追溯至碑学鼎盛的清代嘉道年间,属初拓善本;另有部分旧拓为民国时期绍兴县修志委员会在战乱年代抢救保存的第一手金石资料,因原碑历经沧桑或残或毁而弥足珍贵。这些拓片大多保留着揭拓时的原始形状,见证了越文化2500年的辉煌历程,堪称取之不尽的资源宝藏。其记载涵盖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实况,既可与地方志书相互印证,亦能补史料文献之缺。而部分拓片与地方史载的抵牾之处,更成为考证修订地方文献的实物佐证。

值此2025年中华传统晒书节之际,绍兴图书馆特别推出“地方碑拓线上展”。展览以馆藏地方碑拓为载体,邀您透过斑驳墨迹解码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密码,在数字时空里重启2500年的越文化记忆。

绍兴图书馆地方碑拓展——明代篇

南宋文魁星王佐的身份名片:

王状元碑

王状元碑 明嘉靖十九年(1069)

民国拓本

释文:“大儒徽国文公应制/科榜状元王佐故里/嘉靖十九年绍兴府事罗田张明道谨识。”碑高一八七厘米,宽一00厘米。此碑系嘉靖十九年(1540)绍兴知府张明道所立。拓片系民国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所拓。此拓末尾缺两字,即首行末之“制”字及次行末之“里”字。

话说这位碑主王佐可不简单。王佐(1126-1191),字宣子,号敬斋,南宋越州人。出身山阴望族,是书圣王羲之的三十一世孙,妥妥的“文化世家”传人。七岁能背《孟子》,过目不忘。二十三岁拿下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廷对第一,钦赐状元,不仅是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同榜同学,还是绍兴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后八百年间无人超越。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一卷

民国十二年南陵徐乃昌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刚中状元时,秦桧儿子秦熺为提举秘书省,众人纷纷趋附,唯独王佐敢当面纠错,结果被“发配”做闲职(提举宫观)。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秦桧倒台后他一路升迁,从秘书郎做到吏部侍郎,中间虽几起几落,却始终凭实力翻盘。

为官时的王佐堪称“全能选手”:建康平叛他亲临指挥,当场拿下邪教头子;潭州平乱获高宗皇帝嘉奖;临安救灾,他逼着地主开春前归还农户抵押的耕牛农具,让灾民能及时春耕,而所欠粮米待秋收再结算归还,此举令受灾农户感激涕零。

王佐断案也自带神操作。传说其为官时遇到一个棘手案件,侄子称叔叔不认亲想独吞家产,王佐调查半月无果,心生一计,让侄子回去打叔叔。被打叔叔前来告状,脱口而出认了亲,于是家产平分,轻松破案。

淳熙十四年(1187)王佐辞官侍父,绍熙二年(1191)二月病卒,享年66岁。殁后被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宋光宗赞其“柱石之才”;大文豪陆游为他撰写墓志铭;朱熹为他家祠堂题了“忠孝”匾额。三百年后,明嘉靖十九年(1540)新上任的绍兴知府、湖北罗田人张明道专程寻访故里,立下这块王状元碑,这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享有的。

说起张明道或许陌生,但只要提另一块碑就熟了——同年九月,正是他将长沙传回的岳麓书院岣嵝碑摹本翻刻入石,如今此碑立在大禹陵 ,成了那里的石刻标志呢。

名家齐聚颂贤宦:石湖何公墓表

石湖何公墓表 明嘉靖刻石

民国拓本

此为明嘉靖间南京工部尚书何诏之墓表。墓表的核心功能侧重“表功颂德”,文字内容较墓碑更丰富,详载墓主生平、成就、品德及一生评价,类“小传记”。此碑高一百六十三厘米,宽七十六厘米,由明皇甫沥撰文,文征明书丹,章简甫镌刻。

碑主何诏(1460—1535),字廷纶,号石湖,浙江山阴人。弘治二年(1489)中举,七年后成进士,次年任南京工部主事,由此开启长达四十多年的官场生涯。

刚上任不到一年,他就接到个硬任务 —— 护送寿王去封国。这哥们脑瓜灵,硬是把原本铺张的水路行程改成陆路,不仅提前到了地方,还省下三分之一的人力物力,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这个能干的年轻人。他一生为官勤勉,历经数朝更迭。嘉靖年间更是官运亨通,从福建右布政使做到巡抚保定,再到工部侍郎。当时会通河淤塞,他带人分段疏通,立马恢复畅通,给朝廷省了一大笔钱。嘉靖八年(1529)何诏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后改任南京工部尚书。刚上任时国库剩余不足三千金,经过他的精打细算、合理调度,五年后居然结余超二十万。修太庙时,原计划花五六万金,他从各处调配物资,只花一万多就搞定,还没让百姓多掏钱,这理财能力也是没谁了。嘉靖十四年(1535),何诏走完了75岁人生历程,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衔,遣官治葬,这份哀荣在明代实属难得。

这方碑记能聚齐名家,既因明中期江南文人圈活跃,更源于何诏自身声望。他清廉勤政,主持水利与城建工程受百姓爱戴,又慕风雅,与苏、宁文人多有交往,为碑记创作奠定基础。

撰写碑文的皇甫汸是明代文坛重要人物。皇甫汸(1497—1582),字子循,号百泉,江苏苏州人。在诗坛享有盛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兼具才情与哲理,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李东阳、王世贞等都有交往。皇甫汸为好友何诏撰写的这篇碑记,既详录生平,又以洗练文字颂扬其为官之道。

书丹者文征明为明代书画巨匠。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四十二岁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居士。“吴中四才子”之一,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尤擅楷、行书,四方求其字画者络绎不绝。能请到文征明为碑记书丹,足见何诏声望与人脉。此次书丹文征明已年过花甲,书法正值巅峰,字体端庄秀丽,笔画稳健,融楷书严谨与行书流畅于一体,呈“温纯精绝”之风,为研究其晚年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章简甫(1491—1572),名文,字简甫,号筼谷,系明吴门著名刻工,刻有众多名帖,如《真赏斋帖》《怀素自叙》《太清楼十七帖》等,容庚评其刻帖 “能夺古人精魄”。章氏与文征明合作密切。据传乞书者需委托章文刻石,文征明才肯下笔,文征明常将其比作自己的“茅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