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不是有高人指点?第一次去成都,说点真实的肺腑之言
发布时间:2025-10-19 10:19 浏览量:6
年逾花甲,踏遍南北,黄山的云海翻涌如诗,漠河的飞雪簌簌似梦,广州的湿热黏稠似蜜,都在记忆里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可唯有成都,让我在一盏盖碗茶升腾的氤氲里,在老师傅采耳时银钳轻颤的韵律中,在一筷子鱼香肉丝酸甜交织的滋味间,恍然惊觉——这座城市的烟火气里,分明藏着几分仙风道骨的神韵
那是去年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从广州飞往重庆。退休后的日子清闲自在,儿女们忙于事业,老伴也因身体原因不愿远行,我便揣着一本笔记本和一台相机,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望着舷窗外绵延的云海出神。成都这座城,年轻时曾几度擦肩而过,却总是行色匆匆。而这一次,我决意要在这座被"慢生活"温柔包裹的城市里,驻足十余日,细细品味它的从容与韵味。
一、下飞机就觉得不一样
飞机落地是傍晚,天府机场新得出奇,干净宽敞。我拖着行李走出来,一股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点泥土味和树叶香。跟北方的干冷不一样,成都的秋天像是泡过水的棉花,温软又贴身。
机场大巴载着我缓缓驶入市区,车窗外绵延的绿化带如同一条翡翠绸带,在夜色中舒展。绿道蜿蜒如墨线勾勒,灯火点缀的公园宛若散落的明珠。年轻的司机一路与乘客闲谈,言语间满是自豪:"这几年成都变化可大啦,绿道修得跟画卷似的,骑车遛弯的、遛狗散步的、跳舞健身的,热闹得很。"我望着窗外流动的景致,不禁暗忖:这座城,怕是藏着不少妙处。二、住进街巷,方知成都滋味在宽窄巷子附近寻得一处名为"听雨小院"的老宅民宿。青砖黛瓦的老屋静立院中,一株石榴树斜倚墙角,枝头悬着几颗红灯笼似的果实,在暮色中格外醒目。温婉的老板娘约莫四十出头,说话带着蜀地特有的绵软:"您来得正巧,这会儿游人不多,天气又爽利,最适合慢慢逛了。"小院静谧,仿佛能听见时光在青砖缝里流淌的声音。
房间窗户一开,能听见外头巷子里有人在摆龙门阵。成都人说话有股“油润”劲,不急不躁,像锅里慢炖的老汤,有味儿。
那夜安顿下来,我沏了一壶清茶,独坐小院。飞蛾在灯下翩跹起舞,宛如夜空里散落的星屑;邻家飘来的川剧唱腔,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恰似晚风抚弄柳枝的缠绵絮语。就在这氤氲着茶香与曲韵的夜色里,我突然领悟:成都的韵味不在"慢",而在"安"——那是从骨髓里渗出来的,带着蜀地特有的温润妥帖。二、市井烟火,最是"巴适"真味晨光熹微时,我便循着香气出门。刻意避开游人如织的景点,拐进巷弄深处的早市。青石板路两侧,水灵灵的蔬菜还挂着晨露,竹筐里的柑橘堆成小山,炸油条的滋滋声里爆开一团团金黄的云雾。卖花椒的妇人用脆生生的川音吆喝,那声调忽起忽落,与豆花担子蒸腾的白汽、葱油饼鏊子上的焦香,在晨风中交织成最地道的市井交响曲。
我买了个刚出炉的锅盔,金黄酥脆的外皮在齿间发出清脆的声响,内里却绵软如云,裹着红亮的豆瓣酱和晶莹的腊肉丁,咸香在舌尖恰到好处地绽放。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小伙子凑过来笑道:"叔,您这吃相可太地道了!"我们便并肩坐在马路牙子上,任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他是做平面设计的,说成都这些年的高楼像春笋般拔地而起,但街坊邻里还是那副慢悠悠的性子——不争不抢,把"活得舒坦"当作人生真谛。我听着不禁莞尔,这种"舒服"分明是种通透的生活哲学,像锦江水般圆融自在。北方人爱说"拼",成都人却说"顺",不是懈怠,而是懂得与生活握手言和。说到吃,成都人那份虔诚简直刻在基因里。我循着本地老饕的指点,钻进几家其貌不扬的苍蝇馆子。"老王兔头"的招牌褪了色,"幺妹儿干锅"的塑料凳都磨出了毛边。可当麻辣鲜香在口腔炸开,滚烫的烟火气便顺着食道暖进心窝,辣得人眼眶发热,却还忍不住要咂着嘴再夹一筷。这些街边小馆就像成都的毛细血管,涌动着最鲜活的城市脉搏。
有一晚,我去了锦江边上一家小馆子,吃鱼香肉丝。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哥,手艺讲究,刀工细致。他给我端上来一盘肉丝,色泽红亮,酸甜香辣交织得恰到好处。我吃了两口,忍不住夸:“大哥,这道菜有点老味道。”
他嘴角微扬,眼角的纹路舒展开来:"哪能忘啊,这老味道可是刻在我们成都人骨子里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碗寻常小菜里盛着的不仅是滋味,更是一段段泛黄的记忆,一缕缕化不开的乡愁。
五、人情味,是成都最珍贵的"土产"成都人的热情像冬日里温着的黄酒,不声不响却暖透心扉。最爱去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五元钱的盖碗茶能泡出整日的闲适。掏耳朵的师傅们手持银签,动作比绣娘还细致,银签轻颤时,仿佛在演奏一支无声的安眠曲。你合上眼帘,任由那银签在耳畔游走,酥麻的感觉便顺着耳蜗爬进心里,连时光都跟着慢了下来。
我记得有一天阴天,我坐在茶馆看本旧书,旁边一位老头儿突然跟我搭话。他说自己是成都本地人,年轻时在兵工厂干活,后来厂子改制,他就退了。现在每天来这坐坐,看看人,喝喝茶。我问他:“你觉得现在的成都变了吗?”
他点点头,说:“变是变了,好在人还没变。还讲理,还讲情,还讲一点闲。”
闲话二三事——这话说得真妙。我心头一颤,恍若看见东北老屋里的火炕,那些年我们围着红彤彤的炉火,闲话像炊烟般袅袅升起。后来钢筋水泥拔地而起,人人行色匆匆,连寒暄都成了奢侈。成都这座城啊,能把"闲"字酿成老酒,是种大智慧。历史不是褪色的幕布,而是跳动的脉搏。我漫步武侯祠,驻足金沙遗址。那些斑驳的石碑、神秘的青铜面具、沧桑的老宅院,都在轻声诉说:这座城市是从历史长河里淌出来的。最是都江堰令人震撼,当我望着两千年前的分水口依然吐纳着清流,仿佛看见李冰父子正以水为墨,在巴蜀大地上挥毫写就永恒的诗篇。
伫立在那道斑驳的老堤坝上,我恍然顿悟——所谓"高人指点",并非真有超凡脱俗的圣贤,而是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市井烟火里,始终流淌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生活态度。你看那修缮水利的工匠,掌勺颠锅的师傅,街巷里穿梭的寻常百姓,个个都像在完成一场庄严的仪式。这份执着早已沁入骨髓,化作血脉里跳动的韵律,比任何标语口号都更铿锵有力。在成都的十一个晨昏里,我刻意避开了游人如织的打卡地。更愿做一片闲云,飘在巷口看市声浮动,化作一缕清风,沿着锦江绿道丈量城市的呼吸。最难忘是那些寻常饭馆里的邂逅,陌生人三两句闲谈里,往往藏着半部人生。
临别那日,老板娘倚在门框边,暖阳为她镀上一层金边。"老哥,下回还来哈。"她带着蜀地特有的绵软尾音,像一碗温热的醪糟般熨帖人心。我紧了紧肩上的行囊,蓦然回首——那株石榴树正擎着满枝玛瑙般的果实,在微风里轻轻颔首。这趟蓉城之旅,既无才子佳人的风月故事,也无荡气回肠的奇遇。那些晨光里氤氲的茶香,巷陌间飘散的麻辣鲜香,还有锦江边垂柳拂过的凉意,都在心上烙下温柔的印记。原来丈量城市的气韵,从不是看摩天楼能刺破几重云霭,而是看寻常巷陌能否让漂泊的心找到归处。你说成都是否暗藏玄机?我倒觉得,这座城的奥妙就摊在青石板路上,晾在茶馆的竹椅间,炖在咕嘟冒泡的火锅里。那些把日子过成诗的成都人,用盖碗茶里浮沉的茉莉,用麻将桌上清脆的碰响,用一句拖着长长尾音的"巴适",将整座城酿成了令人微醺的陈酿。对我这个看遍千山万水,如今只想细数晨昏的老汉来说,这般市井长巷里的烟火人间,便是最好的归宿。
- 上一篇:何以国宝之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馆东馆藏) 一升量天下
- 下一篇:古风故事: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