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留青史 家声续兴衰——明朝十位开国功臣及其家族传承考
发布时间:2025-10-19 08:13 浏览量:5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大封功臣,拉开了明初勋贵集团存续的序幕。这些开国元勋或驰骋疆场定鼎天下,或运筹帷幄安邦定国,却在皇权更迭与政治漩涡中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其家族传承更成为明初政治生态的生动缩影。
本文选取十位具有代表性的开国功臣,梳理其功绩封赏与家族兴衰脉络,重点细化子孙传承谱系,探寻明朝勋贵传承的历史规律。
徐达与朱元璋剧照
一、魏国公徐达:忠谨传家 一门两国公
徐达作为明初“万里长城”,出身淮西农家却智勇双全,与朱元璋自幼相识,是平定天下的核心力量。鄱阳湖之战中他率军击溃陈友谅主力,随后率军灭张士诚,以征虏大将军身份北伐攻克元大都,终结元朝统治,凭赫赫战功成为开国六公爵之首。洪武三年封魏国公,官至中书右丞相,死后追封中山王,配享太庙,肖像位列功臣庙首位。
徐达家族因特殊功绩与低调家风,开创了“一门两国公”的传承传奇,两系爵位均传承至明末,是明初唯一获此殊荣的家族。
徐达画像
魏国公系(1370年-1645年)- 第一代:徐达(1332年-1385年),1370年封魏国公,1385年去世后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 第二代:徐辉祖,徐达长子,1388年袭爵,靖难之役支持建文帝,战败后被朱棣削爵禁锢,1407年去世,南明朝廷追赠太师,谥号“忠贞”。
- 第三代:徐钦(1391年-1424年),徐辉祖长子,1407年袭爵,1421年因擅自回南京被削爵,1424年明仁宗即位后恢复爵位,同年去世。
- 第四代:徐显宗,徐钦之子,1425年袭爵,1448年去世。
- 第五代:徐承宗,徐显宗之弟,1448年袭爵,1463年去世。
- 第六代:徐俌(1450-1517年),徐承宗之子,1464年袭爵,两次出任南京守备,以孝著称,1517年去世,赠太傅,谥号“庄靖”。
- 第七代:徐鹏举,徐俌之孙,1518年袭爵,两次担任南京守备,1571年去世。
- 第八代:徐邦瑞,徐鹏举之子,1572年袭爵,1589年去世。
- 第九代:徐维志,徐邦瑞之子,1589年袭爵,1593年去世。
- 第十代:徐弘基,徐维志之子,1595年袭爵,1644年去世,赠太师,谥“庄武”。
- 第十一代:徐文爵,徐弘基之子,1645年袭爵,后降清,爵除。
徐达剧照
定国公系(1404年-1644年)- 第一代:徐增寿,徐达第四子,靖难之役中因向朱棣传递消息被建文帝所杀,1402年朱棣即位后追封定国公,谥号“忠愍”。
- 第二代:徐景昌(1390年-1439年),徐增寿长子,1404年袭爵,历经四朝,1439年去世。
- 第三代:徐显忠,徐景昌之子,1438年袭爵,1448年去世。
- 第四代:徐永宁(1442年-1504年),徐显忠之子,1455年袭爵,1504年去世。
- 第五代:徐光祚,徐永宁之孙,1504年袭爵,1526年去世,谥号“荣僖”,曾参与迎立嘉靖帝。
- 第六代:徐延德(1514年-1567年),徐光祚之子,1529年袭爵,1567年去世。
- 第七代:徐文璧,徐延德之子,1568年袭爵,1602年去世,谥号“康惠”,万历朝多次代帝郊天。
- 第八代:徐希,徐文璧之孙,1602年袭爵,1630年去世。
- 第九代:徐允祯,徐希之子,1630年袭爵,1644年投降大顺军后被杀。
李善长剧照
二、韩国公李善长:文臣之首 祸及满门
作为明初文臣领袖,李善长被朱元璋誉为“萧何再世”。他自至正十四年投奔朱元璋后,主管军需谋划与根据地建设,力主渡江攻占集庆奠定基业,洪武初年留守南京保障北伐粮草,是明朝典章制度的主要制定者。洪武三年封韩国公,位列六公爵第二,权倾一时。
李善长晚年培植淮西集团,触碰了朱元璋对相权的底线,最终在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牵连,以“知逆谋不发”之罪被处死,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同罹难,爵位被削除。其家族仅传承一代便戛然而止,无有效世袭记录,成为“功高震主者危”的经典案例。
三、曹国公李文忠:儒将风流 后裔沉浮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十二岁丧母后被舅舅收养,改名朱文忠。他兼具文武之才,平定金华之乱、攻取杭州,洪武三年随徐达北伐俘获元顺帝孙及玉玺,官至大都督府左都督兼管国子监,封曹国公,位列开国六公爵第四。洪武十七年病逝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
家族传承谱系
- 第一代:李文忠(1339年-1384年),1370年封曹国公,1384年病逝追封岐阳王。
- 第二代:李景隆,李文忠长子,袭爵曹国公,任左军都督府事、太子太傅,靖难之役中担任南军主帅屡战屡败,后开城迎降,永乐年间被削爵圈禁至死;次子李增枝官至前军左都督;三子李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
- 第三代至第五代:李景隆之子、之孙无明确袭爵记载,家族沉寂。
- 第六代:李璇,李景隆曾孙,弘治初年被朝廷寻回,授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
- 第七代:李濂,李璇之子,承袭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
- 第八代:李性,李濂之子,嘉靖年间封临淮侯,死后无子;李沂绍,李濂之弟,承袭临淮侯。
- 第九代:李庭竹,李沂绍之子,承袭临淮侯。
- 第十代:李言恭,李庭竹之子,承袭临淮侯。
- 第十一代:李宗城,李言恭之子,承袭临淮侯,曾参与万历年间对日和谈。
朱元璋剧照
四、宋国公冯胜:功高震主 无后传承
冯胜通晓兵法,随兄冯国用投奔朱元璋后屡立战功,洪武二十年率二十万大军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残余势力,军功卓著。洪武三年封宋国公,位列六公爵第五。
他因女婿周王朱橚的秘密会见事件遭朱元璋猜忌,更因“功最多”成为太子朱标死后皇权清洗的目标。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为皇孙朱允炆铺路,将冯胜无罪赐死,死后未入功臣庙,爵位废除。其子女未得袭爵机会,家族传承仅一代便覆灭,成为明初“兔死狗烹”的典型案例。
五、卫国公邓愈:早逝避祸 爵位复续
邓愈十六岁便领兵抗元,率万余人投奔朱元璋后,在平定江南与北伐甘肃的战役中屡克强敌,洪武三年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为明朝西部疆域稳定立下大功。封卫国公后转任湖广行省平章,治军严明善抚降者,洪武十年病逝于寿春,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家族传承谱系
- 第一代:邓愈(1337年-1377年),1370年封卫国公,1377年病逝追封宁河王。
- 第二代:邓镇,邓愈长子,袭爵后改封申国公,因娶李善长外孙女,受“胡党案”牵连被杀;次子邓铭,征南蛮时战死。
- 第三代:邓源,邓铭之子,过继给邓镇为嗣,未获袭爵。
- 第四代至第七代:家族沉寂,无爵位传承。
- 第八代:邓继坤(又名邓世坤),邓源曾孙,嘉靖十一年续封定远侯,重启家族爵位传承。
- 第九代至第十一代:定远侯爵位平稳传承,具体袭爵者记载简略。
- 第十二代:邓文明(一说邓文郁),明末最后一任定远侯,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被杀(另有记载崇祯末年战死)。
汤和剧照
六、信国公汤和:急流勇退 后裔复荣
汤和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淮西旧部,虽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仅封中山侯,但其平定福建、征讨北元的战功最终赢得认可,后晋封信国公。他深谙帝王心术,在功成名就后主动请求告老还乡,因此得以善终,洪武二十八年病逝后追封东瓯王。
家族传承谱系
- 第一代:汤和(1326年-1395年),先封中山侯,后晋封信国公,1395年病逝追封东瓯王。
- 第二代:汤鼎,汤和长子,随军征讨云南战死,未袭爵;其余四子无显著政治记录。
- 第三代:汤晟,汤鼎之子,早逝未袭爵。
- 第四代:汤文瑜,汤晟之子,早逝未袭爵;汤文瓒,汤和曾孙,娶鲁王朱肇煇之女福山郡主;汤胤勣,汤和曾孙,景泰十才子之一,镇守边境战死。
- 第五代:汤杰,汤文瑜之子,请求承袭信国公爵位,被朱祁镇以“四十余年无人承袭”为由罢免。
- 第六代:汤绍宗,汤杰嗣子,嘉靖年间续封灵壁侯,重启家族爵位。
- 第七代:汤佑贤,汤绍宗之子,承袭灵壁侯。
- 第八代:汤世隆,汤佑贤之子,承袭灵壁侯,协助治理运河有功,官至少保、太子太保。
- 第九代:灵壁侯爵位平稳传承,具体袭爵者记载简略。
- 第十代:汤国祚,明末最后一任灵壁侯,1645年在南京投降清朝。
常遇春剧照
七、鄂国公常遇春:猛将早逝 后裔失爵
常遇春被誉为“常十万”,以勇猛善战著称,自至正十五年投奔朱元璋后,参与平定江南、北伐中原的关键战役,在攻占元大都后率军追击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二年暴卒于军中,追封鄂国公,后改封开平王,配享太庙。
家族传承谱系
- 第一代:常遇春(1330年-1369年),洪武二年追封鄂国公,后改封开平王。
- 第二代:常茂,常遇春长子,袭爵后改封郑国公,洪武二十年随冯胜征辽东时,因冲突砍伤降将纳哈出致部众溃散,被削爵流放龙州,卒于流放地;次子常升,常茂被削爵后袭爵,建文末年抗击燕军被贬云南,忧愤而死。
- 第三代及以后:常升之子常继祖,被安置于云南,无爵位传承;家族后续无显著政治人物,爵位彻底废除,传承仅维持两代。
蓝玉与朱元璋剧照
八、凉国公蓝玉:战功赫赫 全族罹难
蓝玉是明初后期的著名将领,洪武二十一年率军远征北元,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北元皇室及贵族百余人,获传国玉玺,基本摧毁北元政权,凭此战功封凉国公,成为皇亲国戚(其女嫁蜀王朱椿)。
但他居功自傲,北伐凯旋途中玷污北元皇妃,且擅闯边关、培植私党,严重威胁皇权。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将其剥皮实草,株连全族上万人,“蓝玉案”成为明初规模最大的政治清洗之一。其子女及亲属均遭诛杀,家族瞬间覆灭,传承仅维持五年便终结,无有效世袭记录。
刘基刘伯温剧照
九、诚意伯刘基:智囊之殇 三代复续
刘基(刘伯温)以谋略闻名,辅佐朱元璋制定灭陈友谅、破张士诚的战略规划,参与明初典章制度设计,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他虽功绩卓著,但爵位较低,且因与李善长的党争屡遭排挤,洪武八年病逝,相传为胡惟庸所害。
家族传承谱系
- 第一代:刘基(1311年-1375年),1370年封诚意伯,1375年病逝。
- 第二代:刘琏,刘基长子,被胡惟庸党人胁迫堕井而死,未袭爵;次子刘璟,因指责朱棣“篡位”被捕入狱自杀;三子刘廌,未即时袭爵。
- 第三代:刘廌,洪武二十四年袭爵,次年谪戍,赦还后于永乐年间去世,爵位空置。
- 第四代至第九代:家族无爵位传承,沉寂百余年。
- 第十代:刘洪,嘉靖年间获续封诚意伯资格,为后续传承奠定基础。
- 第十一代:刘世延,嘉靖二十八年袭爵,屡领南京军府,后因罪被废,隆庆二年复爵,万历三十四年坐罪论死。
- 第十二代:刘荩臣,刘世延庶子,万历三十六年袭爵,天启元年领南京右军都督府。
- 第十三代:刘孔昭,刘世延嫡孙(一说冒袭),天启三年袭爵,崇祯年间累进少保,领南京右军都督府,南明时参与迎立福王,弘光政权失败后抗清,最终航海不知所踪(一说出家为僧)。
朱元璋剧照
十、长兴侯耿炳文:守将末路 一脉残存
耿炳文以防守见长,在朱元璋平定江南时坚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大军进攻,为根据地稳定立下大功,洪武三年封长兴侯。他在明初政治清洗中得以保全,靖难之役时率军抗击燕军,成为南军重要将领。
家族传承谱系
- 第一代:耿炳文(1334年-1403年),1370年封长兴侯,永乐二年被朱棣清算,自尽身亡。
- 第二代:耿璿,耿炳文长子,娶江都公主,与兄弟耿瓛、耿瑄一同被朱棣杀害;一子耿琦,逃至云南投靠姑父沐英家族幸免于难,未获袭爵。
- 第三代及以后:耿琦后裔在云南隐居,无政治地位与爵位传承,家族作为勋贵的历史彻底终结。
明朝功臣家族传承的整体特点
纵观十位开国功臣的家族传承,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一,皇权主导传承命脉,朱元璋通过分封与清洗双重手段调控勋贵集团,徐达家族因忠诚低调得以长期存续,蓝玉、李善长等因威胁皇权而家族覆灭,皇权意志直接决定勋贵命运。
其二,政治事件成为关键节点,“胡惟庸案”“蓝玉案”导致大批勋贵家族消亡,靖难之役则改变了李文忠、耿炳文等家族的传承轨迹,政治动荡是家族兴衰的重要诱因。
其三,家风与行事风格影响传承时长,徐达、汤和家族因低调谨慎得以延续数百年,而常茂、蓝玉等因骄纵跋扈导致家族败亡,家风建设成为勋贵传承的重要保障。
其四,爵位传承呈现多元形态,既有徐达家族“一门两国公”的持续兴盛,也有邓愈、汤和家族的“中断复续”,更有李善长、蓝玉家族的“一代而终”,反映出明初政治生态的复杂性。
- 上一篇:诸神的黄昏:吉卜力王朝断代史
- 下一篇:【历史文化】千年古镇——城厢镇‖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