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奥巴马任命部长,50岁首次回国,持美国籍却说自己是中国人
发布时间:2025-10-19 06:05 浏览量:5
朱棣文虽然身处国外,但是有一颗爱国心!
毕竟,国内还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
所以,他可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哪能入得了奥巴马的眼,而他虽是华裔却被任命为部长!
此人真是非常传奇,了解完他更会大为震惊!
现在的朱棣文已是七十多岁高龄。卸下“美国能源部长”的光环后,他并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重回斯坦福大学,继续教学!
他的日程表依然排得满满当当,研究方向充满了对人类未来的关怀。
他还在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期间,他大力倡导“科学应该走入寻常百姓家”,鼓励科学家们别端着架子,多和大众交流,让高深的科学变得触手可及。
你看他,无论是美国的能源峰会,还是全球物理学界的年度盛典,总能看到他侃侃而谈的身影,分享最新研究,也畅谈对科学前沿的思考。
即便2020年,阻隔了面对面的交流,他与中国的联系也从未中断。在线上,他依然活跃在中国各大科技论坛,为青年学者答疑解惑,分享清洁能源的未来构想。
他曾通过视频连线清华大学的能源论坛,为中美清洁能源合作把脉问诊,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土的牵挂与期待。
朱棣文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得从他那“神仙级别”的家族说起。用他自己的话讲没有他的家人,就没有今天的他。这个家族的学霸基因,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先说祖辈,外祖父李书田,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从清华大学毕业,公费留美,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一笔。
而朱棣文的三个姑妈,更是将才女二字演绎到极致。
大姑妈朱汝昭远赴日本求学,二姑妈朱汝华留学美国后,竟然成为了中国第一代化学工程教授,硬是在西方技术垄断的领域,撕开了一道口子。
三姑妈朱汝蓉也留学攻读化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在那个女性能读书都凤毛麟角的年代,朱家却能培养出三位留洋博士、大学教授,这简直是开挂的人生!
再看朱棣文的父母,更是他人生路上最直接的榜样。父亲朱汝瑾,清华化工系毕业。
后留美麻省理工攻读化工博士,回国后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还兼任六十多家欧美企业的顾问,是当之无愧的化工领域权威。
母亲李静贞同样出身清华经济系,也在麻省理工攻读工商管理。这对才子佳人在大洋彼岸相识相恋,婚后育有三子,朱棣文排行老二。
细数朱家父兄辈,至少有12位博士学位获得者或大学教授,说他们是“学术世”,那是一点儿都不夸张。
在这样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朱棣文的兄弟也个个优秀。大哥朱筑文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专攻DNA研究。
弟弟朱钦文则在法律界崭露头角,成为南加州知名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
不过,朱棣文却曾自嘲自己是家里的“学术害群之马”,因为两位哥哥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而他直到高中才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爱上科学。
谁又能想到,那个日后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的朱棣文,童年时代竟然是个小捣蛋?
1948年,他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小时候,他把省下来的午饭钱都用来买化学设备,十足一个沉浸在自己科学世界里的熊孩子。
尽管成绩不差,但年少的朱棣文并不像两位兄长那样拔尖。直到高中最后一年,一位物理老师的课,彻底点燃了他对物理学的热情。
从此,他才真正收心,成为一个认真的学生。这份后知后觉的热爱,反而让他对物理学有了更纯粹的追求。
1970年,朱棣文从罗切斯特大学毕业,随后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他接触到无数顶尖的物理学家,学术视野被彻底打开。
毕业后,他进入了当时全球科研的圣地贝尔实验室。在那里,他如鱼得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物理研究中。
真正让他一举成名的,是那项被称为“激光冷却与限制原子”的颠覆性研究。听起来很玄乎,简单来说,就是用激光给原子“降温”,让它们慢下来,接近绝对零度。
这样,科学家就能更清楚地观察原子的运动,为精确测量和量子物理研究打下基础。
1997年10月15日,当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朱棣文和另两位美法科学家共同获奖时,他还在斯坦福大学的课堂上讲课。
当学生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时,他却幽默地说看来这节课不用考试了!
而且朱棣文的事业版图不仅限于此!
2008年12月15日,当选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宣布,提名朱棣文为能源部长。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没有丝毫从政经验,却要入主白宫内阁,这在当时闻所未闻,更何况他还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出身的内阁成员。
奥巴马为何会做出这样一个大胆的决定?
那是因为朱棣文无可挑剔的科研实力和管理才能,他不光拥有诺奖级别的科学成就,更成功领导了拥有4000多名员工的国家级实验室,在清洁能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然,这也是奥巴马向外界释放的强烈信号,当时美国科学界对前总统布什“轻视科学”的态度很不满,奥巴马启用朱棣文这样的顶尖科学家入阁,就是表明自己重视科技的立场。
在任能源部长期间,朱棣文干了不少实事。他推动出台多项清洁能源政策,他也特别重视中美能源合作,为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1998年,50岁的朱棣文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这位出生在美国、持有美国国籍的科学家,面对中国媒体的采访时,没有丝毫犹豫,
第一句话就是,自己是中国人,他的根在这里。这句朴素的话语,包含了多少游子的深情,多少对故土的眷恋。
为什么直到50岁才第一次回国?并非朱棣文不想,而是科研工作太忙,加上当时中美之间的交流远不像现在这般便利。
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后,他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中国科学院随即向他发出了邀请,希望他回国参加学术会议。
这才促成了他这场姗姗来迟的寻根之旅。出发前,朱棣文特意让母亲教他说几句太仓方言,还准备了不少礼物,期待着能亲眼看看祖辈生活的地方。
1998年6月5日,朱棣文在回国期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个头衔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回国后的日子里,他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做了多场学术报告。
在江苏太仓老家,朱棣文特意去了祖父曾生活的地方。当得知当地为纪念他的成就,已经创办了“朱棣文小学”时,他感动得红了眼眶。
朱棣文感慨万千,他当场捐出一笔钱,设立了“朱棣文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此后每年,他至少会回国一次,要么参加学术会议,要么指导中国研究生,他培养了很多中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