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刘长卿的“长”,到底读cháng还是zhǎng?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18 21:17 浏览量:7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刘长卿,中唐诗人,笔下有耳熟能详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因昨天写了一篇和中唐诗人刘长卿有关的文章,有读者问,刘长卿中的“长”字,到底读cháng还是读zhǎng?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论证一下。
战国赵惠文王时,宦官缪贤有门客蔺相如,极有胆识和谋略。恰逢赵王得楚国和氏璧,秦王嬴稷听说以后,想要用十五座城来换,以作为送给宣太后芈八子的寿礼。
于是,这块和氏璧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据《史记》载: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老将廉颇担心,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可能连城池也得不到,若是不给,又怕挨揍,毕竟此时的秦已经很强大。
缪贤听说这件事以后,就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并信誓旦旦地保证,蔺相如定不辱使命。
遂蔺相如使秦,秦王果然耍诈,得到宝玉后爱不释手,绝口不提予城之事。蔺相如佯装给秦王指出和氏璧的微瑕,又将宝玉骗到手,并高举过顶,誓与和氏璧同命。
秦王本就舍不得城池,假意要为和氏璧斋戒五日,以图后谋。蔺相如知道秦王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故派随从偷偷将宝玉送回了赵国。
五日斋戒完毕,秦臣不见和氏璧,想要斩了蔺相如,蔺相如坚持秦先予城池,后奉宝玉。秦王无奈,这件事也就这么算了,双方都白忙乎一场,但蔺相如却从此闻名天下。
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之典故,同时还有“将相和”,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典等。
因功,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列九卿之长。
时间一晃来到了西汉,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也就是卓文君的丈夫,因十分崇拜蔺相如的气节,故而取名“相如”,取字“长卿”。
所以,此“长卿”读zhǎng卿,不可读cháng。
《史记·司马相如传》有载: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后人谓“长卿”者不少,也成了司马相如的代名词,因其才华出众,故称“马卿才”。
猜想,刘长卿当初取名,也是参考了蔺相如或司马相如,同样读zhǎng卿。
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在《司马相如论》中写:始相如亦自以慕蔺相如,彼其从来有足观者矣。
南宋高宗朝状元郎张孝祥参加贡举时,作策论《御试策一道》,其中亦有:
“臣闻蔺相如诸侯佐耳,徒能全二璧,使司马相如慕之以为名,相如何足慕哉?夫臣之事君主于忠,固当有所效”
也正是凭借这篇文章,张孝祥状元及第,后因为岳飞上书鸣冤,遭秦桧迫害而下狱,正骨守节,没有辜负此文。
明代大才子李梦阳有一联《巧对》,也提到了蔺相如和司马相如:
费无忌,长孙无忌,公无忌我亦无忌;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司马相如确以蔺相如为榜样,故字“长卿”当为众卿之长意,该读zhǎng。
若以后诗友再遇到这样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必当尽力查找古籍,寻求解惑。
感谢诗友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期待看到哪方面的诗词,或者对哪段历史感兴趣,也可以留言给我,当勤笔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