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趣闻——一张大饼改变状元命运

发布时间:2025-10-17 15:38  浏览量:6

宋太祖建国之后,科举考试得以重新启动。

在唐宋时期,科举考试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然而录取名额极为有限。

在太祖时期,进士科每年录取的人数不过十余人,并且由于不时有人举报考试不公,还需进行复试,

因此竞争异常激烈。当时,能够进京参加考试的举子,皆为各州县中的佼佼者,他们几乎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面对这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何评定他们的名次成为了一个难题。

开宝八年,主考官向宋太祖禀报,本科状元人选有两位,看试卷难分伯仲,请皇帝最终裁决。

宋太祖接过试卷,细细品读,沉思良久后,竟下令让状元候选人王嗣宗与陈识在大殿之上以打架定胜负,胜者为状元。

最终,王嗣宗因略显秃顶,而陈识则头发浓密,陈识被王嗣宗抓住头发摔倒在地。于是,宋太祖钦定王嗣宗为状元。

此举彰显了宋太祖为人处世的洒脱与不拘小节,以打架定文状元便是例证之一。

然而,大多数主考官并不会将状元的抉择推给皇帝,毕竟主考作为直接领导人,选定状元乃是职责所在。

那么,主考官是如何排定进士名次,并选出状元的呢?

宋太宗即位后,派遣官员主持科举考试,第一年录取状元是第一个交卷之人,第二年依旧如此,第三年亦是如此。

于是,天下的读书人纷纷揣摩出科举考试以快为美的风气。当两人的文章均十分优秀时,谁更早交卷,便证明谁的文思更为敏捷。以快为准,为主考官们解决了一大难题。然而,任何事皆有利弊。

后来的主考官们在不知不觉中沿袭了前任的做法,既然前任以快为美,那么自己如此行事也无可厚非。天下读书人亦摩拳擦掌,训练如何快速成文,将文章质量的好坏置于一旁。

北宋淳化三年,全国的举子们纷纷云集于繁华的汴京。在众多才子中,孙何与李庶几二人的名声最为响亮。

他们皆为文坛翘楚,以敏捷的才思和出色的文笔著称,人称“快枪手”。抵达京城后,两人身边各自聚集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在粉丝们的热切建议下,两位才子决定进行一场比试,以较量谁的文章写得更快更好。

在众人的期待与怂恿中,孙何与李庶几相约在一家大饼店进行这场文墨对决(此事详见《续资治通鉴长编·淳化三年》)。

两人皆信心满满,带领各自的粉丝团队前来应战。主持人现场公布了比试的题目,并明确规则:以一个大饼蒸熟的时间为限,在此时间内完成文章即为合格,而最早交卷者将荣获头名。

在场四五十位举子闻令而动,开始凝神构思,提笔作文。当众人还在苦思冥想之时,孙何与李庶几已然挥毫泼墨,奋笔疾书。在围观者的赞叹声中,李庶几率先完成,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孙何紧随其后,仅慢了几分钟。

而其他人则未能在大饼蒸熟的时间内完卷。

结果不言而喻,李庶几以其出色的表现,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本年科考的状元。

在正式的科考之日,李庶几依然是第一个自信满满地交卷。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素有“快枪手”之称的孙何,却在规定时间内压轴交卷。

众人纷纷揣测,李庶几必是状元无疑,而孙何或许是身体抱恙,致使水准大不如前,只能寄希望于来年再战了。

然而,当榜单赫然公布于众时,所有人都震惊不已。最后一个交卷的孙何竟名列榜首,高中状元;而第一个交卷,号称又快又好的李庶几竟然名落孙山,连个进士也未捞到。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真相是,在阅卷官员最初拟定的名单中,李庶几确实是状元,孙何位居榜眼。但因一位大臣的进言,宋太宗亲自对进士的名次进行了修改,以第二名孙何为状元,将原定的状元李庶几废黜。

这位大臣便是陈靖,乃宋代大儒,著有多部学术专著,名声显赫。

在科考结果呈交给宋太宗之前,陈靖入宫,向皇帝汇报了一件事。正是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李庶几和孙何的命运轨迹。

陈靖向宋太宗禀报,最近听闻在举子间流传着一则笑话:众多举子齐聚大饼店,以一个大饼蒸熟的时间为限进行作文。

宋太宗起初并未觉得此事有何不妥,然而陈靖却指出,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一些考生行事轻浮,不注重思想内涵,一味追求速度,倘若这种风气蔓延开来,必将影响科举的质量,选出的官员也势必是华而不实的无能之辈,最终受害的将是广大百姓,其危害将无穷无尽。宋太宗听后深感有理,越想越觉事态严重,遂命陈靖彻底调查此事,并将领头者的名单上报。

不久后,陈靖告知宋太宗,李庶几乃是此事的主谋。在主考官呈上进士名单时,宋太宗询问有关情况。主考官回答说,此次科考人才辈出,尤其是李庶几与孙何二人最为出色。

李庶几第一个交卷,而孙何则是最后一个交卷,但两人都是难得一遇的人才。宋太宗听后,拿起笔将李庶几的名字重重划去,并指定最后一个交卷的孙何为状元。

宋太宗意在告诫天下的举子,一味求快的文风必须改变。果不其然,经过此事,天下的读书人纷纷揣摩宋太宗的心意,作文的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再追求速度,而是力求稳重。

以陈靖为首的官员们纷纷向太宗祝贺,认为宋太宗一举扭转了大宋科考的不正之风,实乃造福万民的圣君之举。

然而,宋太宗未能预见,真正的获益者其实是孙何。

回溯至多年前,陈靖尚在家乡为父守丧之际,便已与当地才子孙何结为莫逆之交。

推测在大饼店比赛落败后,正是孙何向陈靖透露了比赛的内幕,促使陈靖向太宗揭发此事。从陈靖仅将李庶几列入黑名单,却只字不提孙何,便可窥见端倪。

科举考试时,孙何故意压轴交卷,更是其韬光养晦、出奇制胜的策略。

李庶几则不幸沦为替罪羊,因太宗的厌恶,在其有生之年皆不得参与科考,直至太宗驾崩后才勉强中得进士,一生碌碌无为。

毕竟,曾被皇帝嫌弃之人,又有谁敢委以重任?反观孙何,以状元之姿在朝中平步青云,最终荣升至知制诰、转运使,成为宋真宗时期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