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丹莉家的小九妹火了!唱越剧自带灵气,这才是真正的江南小戏骨
发布时间:2025-10-18 08:55 浏览量:6
提起越剧,多数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婉转的唱腔绕着江南的水巷,台上的才子佳人衣袂飘飘,一个眼神、一个水袖都藏着说不尽的柔情。尤其是越剧中的花旦,或温婉如黛玉,或灵动如祝英台,总能用细腻的表演勾住观众的心。可在越剧名家裘丹莉家里,却有个特别的“小戏迷”——被她称作“小九妹”的孩子,不仅爱听越剧,唱起戏来更是有模有样,那股子灵气,连专业演员看了都忍不住称赞。
先说说越剧花旦的“柔情底色”,这才是刻在骨子里的江南美
要懂“小九妹”唱越剧的妙,得先聊聊越剧花旦的独特魅力。这种美,不是外放的惊艳,而是像江南的烟雨一样,慢慢浸润人心。就像在《戏码头》的舞台上,那些经典的花旦戏总能让观众看得入迷:单仰萍演绎的《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句“花谢花飞飞满天”,唱腔里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水袖一甩,连眉眼间都是黛玉的敏感与脆弱;陈飞的《天女散花》则完全不同,作为“傅派”花旦,她把天女的轻盈与仙气演到了极致,花瓣纷飞中,唱腔清亮又柔美,仿佛真的有位仙女从云端走来。
还有王志萍的《春香传·爱歌》,把少女春香对爱情的憧憬唱得甜而不腻,眼神里的娇羞藏都藏不住;陶琪的《西厢记·琴心》更绝,作为“袁派”传人,她用低沉婉转的唱腔,把崔莺莺的含蓄与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哪怕只是一个低头的动作,都满是戏味。这些花旦戏,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抓住了越剧的“魂”——用最细腻的表演,讲最动人的情感,让观众在唱腔里品出江南的灵秀,在身段里看到东方的柔美。
也难怪很多人说,越剧花旦是“用眼神说话,用唱腔传情”。她们不用夸张的动作,不用高亢的嗓门,只要轻轻开口,轻轻抬眼,就能把人物的喜怒哀乐送到观众心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美,也成了很多人爱上越剧的理由,包括裘丹莉家的“小九妹”。
裘丹莉家的“惊喜”:“小九妹”一开口,满是越剧灵气
作为上海越剧院的“傅派”传人,裘丹莉自己就是越剧界的名家,家里自然少不了越剧的氛围——可能是妈妈练声时的唱腔,可能是家里播放的经典剧目,也可能是裘丹莉偶尔教孩子唱的几句小调。没想到,这些耳濡目染的熏陶,竟让“小九妹”悄悄爱上了越剧。
第一次发现孩子有这天赋时,裘丹莉还挺意外。那天她在家练《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小九妹”选段,刚唱完“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敬佩”,旁边的孩子就跟着哼了起来。虽然音准还不太稳,吐字也带着孩子气,但那股子认真的劲儿,还有模仿唱腔时的小模样,让裘丹莉又惊又喜。她试着教孩子唱几句简单的,没想到“小九妹”学得特别快,不仅能记住歌词,还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小手比划着简单的动作,眼神里满是专注。
后来裘丹莉干脆找了小戏服给孩子穿上,没想到“小九妹”更兴奋了。穿上水袖衫,她会学着台上的花旦,轻轻甩动水袖;唱起《穆桂英挂帅》里的选段,虽然年纪小,却能把穆桂英的飒爽劲儿学出几分,小腰一挺,眼神一亮,活脱脱一个“小穆桂英”。有次裘丹莉把孩子唱戏的视频发到朋友圈,连圈里的越剧名家都忍不住评论:“这孩子有灵气,嗓子亮,身段也顺,是块唱越剧的好料!”
其实“小九妹”的可爱,不止在于唱得像,更在于她对越剧的“真喜欢”。不像有些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学才艺,“小九妹”常常主动拉着裘丹莉教她唱戏,有时候看电视里的越剧表演,她会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眼睛盯着屏幕,跟着里面的演员一起唱、一起做动作。裘丹莉说:“有时候我忙,没顾上教她,她就自己拿着小玩具当‘马鞭’,在客厅里模仿穆桂英骑马的样子,嘴里还哼着‘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那模样特别逗。”
越剧不止有“柔情”,《穆桂英挂帅》里藏着不一样的“刚”
提到“小九妹”喜欢的越剧,就不得不说说那出让她着迷的《穆桂英挂帅》。很多人以为越剧只有“才子佳人”的柔情,可这出“吕派”代表作,却打破了大家的固有印象——它是一出文武兼备的旦角戏,把越剧的“刚”展现得淋漓尽致。
穆桂英这个角色,和传统的越剧花旦完全不同。她不是娇滴滴的大家闺秀,也不是多愁善感的少女,而是能带兵打仗、冲锋陷阵的女将军。在戏里,她要穿铠甲、执马鞭,既要唱出女将的威严,又要通过身段展现骑马打仗的飒爽。比如“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那段,唱腔高亢有力,没有一丝柔情,满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还有上阵杀敌的戏份,演员的动作干脆利落,水袖甩得有力量,眼神里满是坚定,让观众看到,越剧不仅能演“情”,还能演“志”。
也难怪“小九妹”会喜欢这个角色。小孩子总是向往英雄,而穆桂英身上的勇敢、果断,正好戳中了孩子的小心思。裘丹莉说,孩子最喜欢唱“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每次唱到这句,都会把小胸脯挺得高高的,特别有气势。有时候裘丹莉会跟孩子讲穆桂英的故事,告诉她穆桂英不怕困难、敢担责任,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再唱的时候,眼神里又多了几分认真。
其实《穆桂英挂帅》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拓宽了越剧的边界。它证明越剧不只是“风花雪月”,也能演绎家国情怀;花旦不只是“柔情似水”,也能展现英雄气概。而“小九妹”对这出戏的喜欢,也让更多人看到:越剧的美,是多元的,是能吸引不同年龄层的。
从“小九妹”看越剧传承:最好的传承,是藏在生活里的热爱
很多人担心越剧这样的传统艺术会慢慢被遗忘,可看到裘丹莉家的“小九妹”,却让人多了几分安心。因为传承从来不是生硬的“教”,而是像这样,藏在日常生活里的耳濡目染,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
裘丹莉从来没有强迫“小九妹”学越剧,只是把越剧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做饭时放一段经典唱段,休息时和孩子一起玩“唱戏”的游戏,偶尔教孩子几句简单的唱腔。可正是这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越剧。就像“小九妹”会把越剧里的角色画成画,会把唱词编成小游戏,在她眼里,越剧不是“要学的才艺”,而是“好玩的东西”。
其实这才是传统艺术最好的传承方式:不是让孩子觉得“这是老祖宗的东西,必须学”,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艺术本身的美,让他们因为喜欢而主动靠近。就像“小九妹”,她可能还不懂什么是“傅派”“吕派”,不懂什么是唱腔技巧,但她知道,唱越剧很开心,扮演穆桂英很威风,这种纯粹的热爱,就是传承最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小九妹”,已经能完整地唱好几段越剧了,有时候裘丹莉演出,还会带孩子去后台看看。看着台上的演员穿着漂亮的戏服,听着台下的掌声,孩子会拉着裘丹莉的手说:“妈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在台上唱越剧。”每当这时,裘丹莉都会笑着点头——她知道,越剧的种子,已经在孩子心里悄悄发芽了。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在越剧舞台上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曾经跟着妈妈学唱“小九妹”的孩子,已经长成了能独当一面的越剧演员。而到那时,大家或许会想起:原来最好的传承,就是这样,从一个家庭的热爱开始,慢慢蔓延,让传统艺术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