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毒和冷香丸看出 薛宝钗的性格有多拧巴

发布时间:2025-10-18 03:25  浏览量:5

薛宝钗的热毒是什么病?她专属的冷香丸又代表了什么?

薛宝钗刚出场不久,就明确了她自小就有热毒的体质。可却没说这热毒究竟是什么?通过反复阅读,和“百思”,我终于得到了“琪姐”,原来,这所谓的“热毒”和与之相对的“冷香丸”,都隐藏了曹公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性格密码,您且听我一一道来。

咱们先来看看冷香丸,一会再来说热毒。

冷香丸,其实代表的,是世俗规矩的概念,代表了多方调和的规矩原则!您看冷香丸的配方: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12两;夏天开的百合花蕊12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12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12两……一年四季的四种最能代表季节性的花,还得要白色的,代表了要纯粹,不能夹带别的颜色的,最起码看起来要纯洁纯粹。还都要12两,暗合了一天有12个时辰、一年有12个月的天时规则……

接下来是工艺,要在第二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冷香丸的复杂配方与制作工艺,均匀调和,正代表了这世间的处事规则,也就是要纯粹,最起码看起来要足够洁白,还要懂得均匀调和……

而薛宝钗打娘胎里带出来的那一股子“热毒”,其实是她抑制不住的,喜欢自我表现的火辣欲望。是她无时无刻不在找机会对别人进行“规矩式”的说教,以表现自己比别人更加多知多懂!

自己过生日听戏,贾母让她点。她明知道大家都更喜欢才子佳人的文戏,她却非要点一出“醉打山门”的武戏。有朋友说,这其实是为了迎合贾母,因为贾母说了句“这出戏好!”其实您细一想就会知道,贾母既然让她先点了,那无论她点哪出戏,贾母都会说好。当宝玉质疑她为什么点了出热闹武戏时,你随便说个理由,就比如说“过生日本就该图个热闹”之类的,也足以搪塞过去了,可她呢?这是一支《点绛唇》,里面有一支《寄生草》,词填的极妙……好像就她懂戏、知道戏曲的旋律和填词似的……黛玉反是借着讽刺宝玉,将宝钗的这层“热毒”给揭开了“静些看戏吧!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黛玉的话里话是:这出戏我也懂,知道每一幕的内容,你就别显摆啦!

听完了戏了,宝玉随手写个偈子,就当是戏曲观后感了。黛玉发现了,简单加上两句,用来嘲讽宝玉开玩笑,可宝钗呢,把六祖慧能都请了出来,讲了整段佛祖悟道的典故,来凸显自己知道的多。

元妃省亲,大家作诗,宝玉一时紧张,写不出来了。再看宝黛二人的不同反应:一个是直接代笔一首《杏帘在望》,并直接夺得诗魁;宝钗则是指点宝玉改一个字,透着她有多懂娘娘的心意,多还得补上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的典故……

到了大观园里,大家起海棠诗社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钗黛云三人是次次都在争第一。黛玉湘云争第一,明显就只是显露才华文笔的炫技;而宝钗表现出的,则是随处随地都要自我表现足够出彩的野心流露。

宝钗的“热毒”是时时刻刻自我表现的火辣欲望、按捺不住,是随时随地告诉别人“我是个懂规矩的人”。而最具反讽色彩的是,曹公笔之犀利,恰恰用宝钗说“懂规矩”却“不守规矩”的桥段来呈现。那就是这段宝钗细说冷香丸的剧情……

谁都知道,越是名贵难得的药方,越需要严格保密,这是规矩!《大宅门》里,白老爷、二奶奶、白老七……三代当家人,不惜性命也要守护秘方,这就是医药行的规矩。可宝钗呢?因为抑制不住自我表现欲的这股子“热毒”,将冷香丸的配方,轻易就讲给了周瑞家的,一位管家婆……用不守规矩的表现来说自己很懂规矩……用句《红楼梦》式的台词来形容曹公这笔力:亏他怎么想的!

这,就是不才我,经过百思之后得到的“琪姐”,偷偷告诉您,“琪姐”很不错,希望您也能有您的“琪姐”,把您的“琪姐”发评论区来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