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原稿被发现,比赵孟頫的字还美,内容却有“错别字”?

发布时间:2025-10-17 22:19  浏览量:6

此帖是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手书真迹原稿《陋室铭》,此帖是他在84岁高龄时所写下的,此帖现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之中,而此帖也是后世公认的行书佳作。

此作书写的是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其笔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的句子,早已是我们学生时代挥着不去的必背诗句。这篇不足百字的短文,韵律如流水般自然,寓意却似山岳般厚重,正因如此,它成了历代书法家的 “心头好”—— 从宋代米芾的狂放笔意,到元代赵孟頫的温润书风,再到清代董其昌的疏朗气韵,名家手迹代代相传,而文徵明这卷晚年之作,却以独有的 “君子气” 脱颖而出。

文徵明他出身苏州望族,祖上有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但他小时候,和 “聪明” 一点不沾边:七八岁连话都说不清楚,十岁了还没进过私塾读书。对比他哥哥文徵静从小就机灵,街坊邻居都偷偷叫他 “笨小孩”。

好在他爸爸文林很有眼光,一直觉得 “这孩子性格沉稳宽厚,不是真笨,是那种大智若愚的类型”。爸爸不但不催他去考科举,还专门请了沈周、李应祯这些有名的老师来教他。

这份信任给了文徵明很大的底气。他每天坚持练书法从没断过,有时候一天能写十本《千字文》,画过的稿子都堆满了书桌。就靠着这股 “下死功夫” 的劲,他最后练出了写诗、作文、书法、画画 “四样都顶尖” 的本事。

写诗作文时,他和祝允明、唐寅(唐伯虎)、徐祯卿一起被称作 “吴中四才子”;画画时,又和沈周、唐寅、仇英一起创立了 “吴门画派”;书法更是自己闯出了一派风格,尤其是小楷写得 “温润、工整又精致”。王世懋还专门夸他:“九十岁的时候,还能写像苍蝇头那么小的字,大家都觉得他跟神仙似的。”

细观这卷行书,便能懂为何它被称作 “超凡入圣”:起笔时尖锋轻落,如兰叶初绽,没有一丝刻意;行笔间墨色随腕力流转,时而中锋沉劲如老松扎根,时而侧锋灵动似流云拂水;绞转之处藏着赵孟頫 “雪松斋” 帖的灵巧,一搨直下时又透着王羲之《圣教序》的雅正。

如今存世的文徵明行书《陋室铭》,并非只有故宫这一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更小的版本,纵 24.5 厘米、横 48 厘米,墨色偏淡,笔法更趋简静,被研究者认定为他 86 岁的作品;2019 年嘉德春拍也曾亮相过一件 27×44 厘米的款识本,字迹稍显劲挺,可能是他晚年应酬之作。这些版本各有千秋。

明末以来,学文徵明书法的人不计其数,可大多只能模仿他的笔法,却学不来那份气韵。清代书法家刘墉曾说:“文待诏书,骨里带雅,非俗手能及。”

这份 “雅”,正是《陋室铭》精神的最好诠释:刘禹锡以陋室显德馨,文徵明以笔墨藏风骨。纸本会老去,墨色会淡去,但字里行间那份 “不逐浮华,独守本心” 的君子气,却能跨越五百年,依然打动每一个读懂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