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状元李琚传

发布时间:2025-10-17 16:08  浏览量:5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 年),李琚生于赵州平棘县(今河北赵县),出身中古时期赫赫有名的赵郡李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赵郡李氏为陇西李氏分支,自汉魏以来便是北方士族核心,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始终保持 “崇文尚礼、仕宦相承” 的家族传统。李琚所属的 “东祖房” 一支,在唐代尤为兴盛,其祖父李孝恭曾任齐州长史,父亲李玄道官至邢州司户参军,虽非朝廷重臣,却在地方吏治中颇有声望。

赵郡李氏历来重视家学传承,家族内设 “书堂”,延请名儒教授子弟,经史子集、礼法典章均为必修内容。李琚为李玄道第三子,上有两位兄长分别任职于地方学宫与军旅,自幼便在 “兄弟竞学、父子论道” 的氛围中成长。平棘县地处华北平原,毗邻赵州古城,兼具中原文化厚重与燕赵侠义之风,这种地域特质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李琚 “刚直有节、务实重行” 的品性。

李琚成长的开元年间,正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大唐国力鼎盛之时。玄宗即位后推行文教改革,不仅扩建国子监、增设学宫,还下诏 “天下州县,每岁举明经、进士各一人”,科举制度成为士族子弟与寒门学子共同的晋升通道。赵郡李氏虽为望族,却始终以 “凭才取仕” 为家族准则,反对仅凭门第入官,这种理念深刻影响了李琚的求学选择。

七岁时,李琚入家族书堂,师从当地名儒崔景宣。崔景宣曾为太学博士,因不喜官场应酬辞官归乡,其教学注重 “经世致用”,常以《左传》中的治乱案例、《汉书》中的吏治故事为教材,引导弟子关注现实。李琚天资聪颖,《赵州府志》载其 “十岁通《五经》大义,十二岁能属文,所作《论政疏》获崔先生叹赏”。十五岁时,他离开家乡赴洛阳,入国子监四门学深造,成为当时国子监中最年轻的学子之一。

在洛阳期间,李琚与来自各地的学子切磋学问,结识了后来同为文坛名家的萧颖士、李华等人。几人常于洛阳城南的伊阙山聚会,纵论经史、品评时政,李琚提出的 “治边当以安抚为先,苛政必致民叛”“选官当重实绩,不唯出身” 等观点,已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政治见解。他还精研书法,尤擅楷书,其书作曾被国子监博士赞为 “骨力劲健,有钟繇遗风”,成为同窗效仿的典范。

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二十二岁的李琚辞别洛阳,沿大运河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此时的唐朝虽仍处 “开元盛世”,但社会隐忧已渐显现:边疆节度使权力日增,均田制因土地兼并日趋瓦解,玄宗对朝政的专注度也随年岁增长有所下降。这些时代议题,成为当年科举策问的核心方向。

从洛阳到长安,李琚沿途目睹了盛世表象下的民生百态:关中平原虽仍肥沃,但部分农户因失去土地沦为流民;长安城外的驿站中,往来官员的奢靡与平民的辛劳形成鲜明对比。他在《赴京记》中写道:“帝城繁华,冠盖如云,然巷陌之间,亦有冻馁之民。士者当以天下为念,非独为自身功名也。” 这种对民生的关注,为他后来的策文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抵达长安后,李琚寄居在赵郡李氏长安会馆。当时的长安汇聚了全国数千名考生,会馆成为士族子弟交流的重要场所。李琚在此结识了同科考生贾至、李颀等人,几人每日 “晨读经史,暮论时政”,对主考官孙逖的文风、历年策问的规律做了细致研究。孙逖时任礼部侍郎,以 “识人善任、注重实务” 著称,曾选拔张九龄、颜真卿等名臣,李琚深知,唯有紧扣时政、言之有物的策文,方能打动这位主考官。

开元二十二年(735 年)春,甲戌科科举考试在长安礼部贡院举行。此次科考共设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等六科,其中进士科报考人数达三千余人,取士仅二十七人,竞争之激烈为开元年间罕见。主考官孙逖为确保公平,不仅严格密封考生试卷姓名,还邀请太子宾客贺知章、中书舍人席豫共同评卷,形成 “三人同阅、交叉复核” 的评卷制度。

进士科考试分为 “帖经”“杂文”“策问” 三部分。帖经环节,李琚对《礼记》《左传》的背诵与解读精准无误,获考官一致认可;杂文环节,他所作的《河清颂》以 “颂扬盛世而不谀,暗劝节俭而不直” 的文风,被贺知章赞为 “有雅颂遗风”;策问环节为重中之重,孙逖所拟策题围绕 “边疆治理”“均田制改革”“吏治整顿” 三大议题展开,要求考生结合史实提出切实对策。

李琚在策文中针对边疆问题提出 “以守为攻,抚绥蕃部” 的主张,认为玄宗近年频繁对吐蕃、突厥用兵,导致 “军费耗竭,民力疲弊”,建议 “选派良将镇边,与蕃部定立盟约,互市通商以结其心”;针对均田制瓦解,他提出 “核查隐田,轻徭薄赋”,主张 “按户授田,禁止豪强兼并,凡逃户归乡者免三年赋税”;针对吏治问题,他建议 “完善考绩制度,以政绩定升降,罢黜贪腐庸碌之官”。其策文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孙逖在评卷时批注:“文辞典雅,议论切中时弊,有经世之才,当为第一。”

放榜之日,李琚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甲戌科状元,同榜进士中,萧颖士、贾至、李颀等人后来均成为唐代文坛或政坛名家,此科也被后世称为 “开元龙虎榜”。及第后,李琚按惯例参加了 “曲江宴”“雁塔题名” 等科举庆典,玄宗特召其入宫对策,对其见解颇为赞赏,赐 “绯衣银鱼袋”,破格授予从八品下的左拾遗一职,使其直接进入中央官署任职。

左拾遗隶属门下省,职责为 “供奉讽谏,扈从乘舆”,虽官阶不高,却可直接向皇帝进言。李琚任职期间,始终秉持 “直言敢谏” 的原则,针对玄宗后期渐露的弊政多次上书。开元二十三年(736 年),玄宗欲扩建兴庆宫,征用长安城南民宅,李琚上书反对,称 “宫室已足用,若再扩建,必致民失其所,恐伤陛下仁政之名”,建议 “将扩建之资用于修缮关中水利,惠及百姓”,玄宗虽未完全采纳,却也暂缓了工程。

当时,宰相张九龄与李林甫因政见不同矛盾日益尖锐,张九龄主张 “任人唯贤,革新弊政”,李林甫则 “专权固位,排斥异己”。李琚虽为新晋官员,却坚定支持张九龄的改革主张,曾在朝堂上直言 “宰相当以天下为己任,若只谋私利,恐误国误民”,此举虽得罪李林甫,却赢得了张九龄的赏识。张九龄曾对人言:“李琚虽年轻,却有公心,日后必为栋梁之材。”

除时政谏言外,李琚还注重文化建设,建议玄宗 “广征天下遗书,校勘经史,以传后世”。玄宗采纳其建议,命集贤院学士整理内府藏书,李琚参与其中,协助校勘《礼记》《尚书》等经典,订正了多处流传已久的谬误。他还撰写《经史要略》十卷,摘要收录经史中的治国理政案例,供官员学习参考,此书后来成为唐代地方学宫的教材。

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李琚因谏言有功,升任正八品下的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隶属御史台,职责为 “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拥有弹劾官员、督查地方的权力。此时的唐朝,地方吏治已出现腐败迹象,部分节度使、刺史 “贪赃枉法,盘剥百姓”,玄宗遂命监察御史分道巡查,李琚被派往河东道(今山西、河北一带)。

抵达河东道后,李琚并未急于查办官员,而是先深入民间调研,“每至一县,必访乡老、查户籍、看仓廪”。在并州(今山西太原),他发现当地刺史张某借修建城垣之机,向百姓额外征收 “筑城钱”,中饱私囊,导致民怨沸腾。李琚收集到确凿证据后,立即上书弹劾张某,玄宗下令将其革职查办,并将 “筑城钱” 退还百姓。此事在河东道引起震动,各地官员纷纷收敛行为。

在汾州(今山西汾阳),李琚发现当地司法混乱,多起案件因 “证据不足、拖延不决” 导致犯人长期关押。他制定 “三日勘察、十日审结” 的办案时限,要求司法官员 “明察秋毫,不冤良善”,并亲自复核积案,释放了五名被冤枉的百姓。他还在河东道推行 “吏治公示制”,将地方官员的政绩、俸禄、弹劾记录公之于众,接受百姓监督,这一举措后来被御史台推广至全国。

巡查期间,李琚还关注边疆防务,河东道毗邻突厥,当时部分边将为邀功请赏,故意挑起与突厥的冲突。李琚上书建议 “与突厥重申盟约,加强边境互市,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玄宗采纳其建议后,河东道边境局势逐渐稳定。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李琚任满回京,御史台在考绩中评价其 “巡按河东,革弊除奸,恤民安边,政绩卓著”,将其列为 “上考”。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李琚升任从六品上的吏部员外郎,负责官员的考核、任免事务。当时的吏部选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部分官员凭借门第、关系获得晋升,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学子难以得到重用;考核标准模糊,“重资历、轻实绩” 的现象普遍存在。李琚上任后,立即着手改革。

他首先完善考核制度,制定 “四善二十七最” 的考核标准:“四善” 为 “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 则针对不同官职制定具体的政绩指标,如地方官以 “户口增、赋税足、盗贼息” 为最,京官以 “文案清、决策明、效率高” 为最。考核时,李琚要求吏部官员 “逐一核查实绩,不凭口说,不徇私情”,对考核为 “下等” 的官员,坚决予以降职或罢黜。

在选官方面,李琚主张 “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大力提拔寒门学子。当时,山东士族子弟凭借家族背景,常绕过正常选官程序直接任职,李琚上书反对,称 “选官当以才德为凭,若只看门第,恐致贤才埋没”,建议 “凡入仕者,无论出身,均需通过吏部考试,合格者方可任职”。玄宗采纳其建议后,寒门学子的入仕渠道得以拓宽,当年通过考试入仕的寒门子弟较往年增加三成。

李琚的改革触动了部分士族官员的利益,有人向李林甫告状,称其 “改革过急,破坏旧制”。李林甫本就因李琚早年支持张九龄而心怀不满,遂借机向玄宗进谗言,称李琚 “专权任性,不遵礼法”。好在玄宗对李琚的政绩较为认可,仅对其 “稍加告诫”,未予处分,李琚的改革得以继续推进。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吏部选官效率较往年提升一倍,官员的整体素质也明显提高,时人评价 “李员外郎选官,公道若秤,无人不服”。

天宝元年(742 年),李林甫升任中书令,独揽朝政,开始大规模打压异己。张九龄已被罢相,其支持者多遭排挤,李琚因与张九龄的旧交,也被李林甫视为 “异己分子”。李林甫曾派人暗示李琚 “若愿依附,可任要职”,李琚断然拒绝,称 “为官当守正道,若依附权贵,与贪官污吏何异”。

此后,李林甫多次借机打压李琚。天宝二年(743 年),李琚负责考核京官,将李林甫的亲信、户部郎中王某评为 “下等”,理由是 “贪赃枉法,政绩平庸”。王某向李林甫哭诉,李林甫遂以 “考核不公” 为由,将李琚贬为从六品下的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司马。陈留郡虽为中原大郡,但司马为地方副职,无实权,这是李琚仕途上的首次被贬。

赴陈留任职后,李琚并未消沉,而是积极协助陈留太守处理政务。陈留郡地处汴河沿岸,是南北交通要道,商旅云集,但也存在 “盗贼横行、税收混乱” 的问题。李琚建议太守 “加强汴河巡逻,打击盗贼;规范税收制度,禁止官吏额外盘剥”,并亲自制定《汴河治安条例》《商旅税收细则》。在其治理下,陈留郡的治安明显好转,商旅数量较往年增加四成,太守在向朝廷的奏报中称李琚 “虽被贬,仍尽心履职,实为良吏”。

天宝四年(745 年),玄宗因陈留郡的政绩,将李琚召回长安,任命为从五品上的礼部郎中,负责礼仪、科举事务。此次召回,虽有玄宗对李琚才能的认可,也与李林甫暂时放松打压有关 —— 当时李林甫正专注于对付太子李亨,无暇顾及李琚。重回中央后,李琚更加谨慎,虽仍坚持原则,却尽量避免直接与李林甫发生冲突,这种 “隐忍坚守” 的态度,使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保全。

任礼部郎中期间,李琚在文化领域多有建树。天宝五年(746 年),他主持修订《大唐开元礼》,补充了祭祀、朝会、婚丧等方面的礼仪细节,使唐代礼仪制度更加完善。他还参与科举改革,建议 “在进士科中增设‘经义策问’,考察考生对经史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这一建议被采纳后,推动了唐代科举从 “重诗赋” 向 “诗赋与经义并重” 的转变。

天宝六年(747 年),李琚升任正五品下的国子司业,负责国子监的教学管理。当时的国子监是唐代最高学府,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学员多为贵族子弟,部分学员 “无心向学,终日游乐”。李琚上任后,制定严格的校规:“学员每日需晨读一小时、暮写一篇策论,无故缺席者罚;每月进行一次考试,不及格者留级。” 他还亲自授课,讲解《左传》《汉书》中的治国故事,其授课 “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国子监的学风逐渐浓厚。

除文化事务外,李琚始终关注民生。天宝七年(748 年),关中地区发生旱灾,粮食歉收,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李琚上书玄宗,建议 “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减免关中地区当年赋税;组织灾民开垦荒地,以工代赈”。玄宗采纳其建议,命京兆府执行,缓解了灾情。李琚还亲自前往关中灾区,督查赈粮发放情况,确保粮食真正惠及百姓,避免官吏克扣。

天宝十年(751 年),李琚升任从四品下的秘书少监,负责国家藏书的整理与保管。当时的秘书省藏书达五万余卷,但部分书籍因年久失修,出现虫蛀、霉变现象。李琚组织学士对藏书进行全面整理,“逐卷检查,修补破损,抄写副本”,并编制《秘书省藏书目录》,详细记录每本书的作者、内容、版本,为后世研究唐代文化留下了珍贵资料。

天宝十四载(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 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迅速占领幽州、蓟州,一路南下,年底便攻陷东都洛阳。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官员纷纷设法自保,部分官员甚至投降叛军。

当时李琚正任秘书少监,负责秘书省藏书的保护。叛军逼近长安时,玄宗决定逃往蜀地,许多官员争相随行,李琚却选择留下,称 “秘书省藏书为国家文脉所系,若弃之,恐遭焚毁,后世无考”。他组织秘书省官员、学士将重要典籍装箱,计划运往南方安全地区。然而,叛军进展迅速,天宝十五载(756 年)六月,长安失陷,李琚被迫携带部分典籍逃往长安以南的盩厔县(今陕西周至)。

在盩厔县,李琚遇到了前往蜀地的太子李亨的随行官员,得知李亨欲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号召天下兵马平叛。李琚虽无兵权,却主动向李亨的官员进言,建议 “联合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集中兵力先收复长安、洛阳;安抚河北百姓,瓦解叛军的群众基础”,这些建议后来被李亨采纳。

同年七月,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琚得知消息后,决定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历经艰险,多次遭遇叛军巡逻队,典籍损失大半,最终于十月抵达灵武。肃宗对李琚的到来颇为高兴,任命其为从四品上的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朝政决策。

任中书舍人期间,李琚积极参与平叛决策,多次向肃宗建言。至德二载(757 年),唐军准备收复长安,肃宗召集大臣商议战术,多数大臣主张 “集中兵力强攻长安”,李琚却提出 “声东击西” 之计,建议 “派少量兵力佯攻长安,吸引叛军注意力;主力部队绕道长安以西,切断叛军的粮道,待叛军缺粮混乱后,再一举收复长安”。肃宗采纳其建议,同年九月,唐军顺利收复长安。

收复长安后,李琚又建议肃宗 “安抚百姓,整顿吏治”,称 “长安沦陷期间,部分官员投降叛军,若不加以甄别,恐影响民心;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需减免赋税,发放救济粮”。肃宗遂命李琚与御史大夫崔光远共同负责长安的战后重建:一方面清查投降叛军的官员,对罪大恶极者予以惩处,对被迫投降者从轻处理;另一方面开仓放粮,减免长安地区三年赋税,百姓生活逐渐恢复。

乾元元年(758 年),李琚升任正四品下的刑部侍郎,负责司法事务。当时的唐朝,因战乱导致司法制度混乱,各地 “私刑泛滥,冤案频发”。李琚上任后,首先整顿刑部官员,罢黜贪赃枉法者十余人;其次修订《唐律疏议》的实施细则,明确司法程序,要求 “凡审判案件,需有证人、证据,不得刑讯逼供”;最后派遣御史分道巡查,复核各地冤案,仅乾元元年一年,便平反冤案百余起。

乾元二年(759 年),叛军首领史思明在范阳称帝,再次攻陷洛阳,唐军平叛形势严峻。李琚向肃宗建言 “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避免宦官干预军事”,当时肃宗宠信宦官鱼朝恩,鱼朝恩曾多次干预军事,导致唐军失利。李琚的建言触怒了鱼朝恩,鱼朝恩向肃宗进谗言,称李琚 “轻视宦官,动摇军心”,肃宗虽未处分李琚,却逐渐疏远了他。

上元元年(760 年),李琚因与鱼朝恩的矛盾,加之对肃宗后期宦官专权的失望,主动上书请求辞去刑部侍郎之职,获准后前往江南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润州地处长江南岸,战乱影响较小,且风景秀丽,李琚在此购置了一处宅院,过上了 “读书著述、教子传业” 的生活。

隐居期间,李琚整理平生所学,撰写《治国策要》二十卷,收录了自己多年来的谏言、策文,总结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经验教训,书中提出 “君明臣贤、轻徭薄赋、重视文教、严明法治” 的治国理念,对后世有重要参考价值。他还注重子女教育,其子李存、李浑在他的教导下,后来均考取进士,任职于地方。

宝应元年(762 年),肃宗病逝,代宗即位,郭子仪等将领最终平定安史之乱。代宗得知李琚隐居润州,派人前往征召,欲任命其为从三品的户部尚书。此时的李琚已身患重病,无法赴任,他在给代宗的回信中写道:“臣年老多病,恐难担重任,愿陛下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则臣虽死无憾。”

同年十月,李琚病逝于润州寓所,享年五十三岁。代宗得知消息后,追赠其为正三品的礼部尚书,赐谥号 “文贞”,以表彰其 “文才卓著、忠贞不渝” 的一生。李琚的灵柩后来被运回赵州平棘县,安葬于赵郡李氏家族墓地,当地百姓自发为其送葬,润州、长安等地的官员也纷纷致祭。

李琚虽未入《旧唐书》《新唐书》的正式列传,但在唐代文人笔记、地方史志、家族谱牒中均有详细记载。唐代诗人杜甫与李琚有过交往,在《赠李秘书琚》一诗中写道:“正色临朝者,忠心报主臣。策文传后世,政绩在斯民。” 高度赞扬了李琚的忠诚与政绩。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多次提及李琚,称其 “在玄宗后期、肃宗时期,始终坚守正道,直言敢谏,虽遭排挤而不悔,实为唐代良吏之典范”。元代《唐才子传》将李琚列为 “开元名士”,评价其 “文才与治才兼备,诗文典雅,政绩卓著,非徒有状元之名者”。

明代赵州知府李戴在《重修赵郡李氏宗祠记》中写道:“李琚公以状元入仕,历仕玄宗、肃宗两朝,直言敢谏,恤民安边,虽经战乱而忠贞不改,其德其行,为赵郡李氏之骄傲,亦为天下士人之所宗。” 清代《赵州府志》将李琚列入 “名宦传”,详细记载其生平事迹,称其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隐居之后仍心系天下,可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在政治方面,李琚的谏言与改革对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在左拾遗任上的谏言,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玄宗后期的奢靡之风;任吏部员外郎时的选官改革,拓宽了寒门学子的入仕渠道,改善了唐代的官僚队伍结构;肃宗时期的平叛建言,为唐军收复长安、洛阳提供了重要参考。他提出的 “以守为攻” 的边疆政策、“轻徭薄赋” 的民生政策、“严明法治” 的司法理念,对唐代中后期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文化方面,李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典籍整理、礼仪修订、科举改革三个方面。他参与整理的秘书省藏书、修订的《大唐开元礼》,为唐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推动的科举增设 “经义策问” 的改革,促进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对后世科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撰写的《经史要略》《治国策要》等著作,成为唐代及后世官员、学子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治国策要》在宋代被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流传至今。

此外,李琚的为官之道也影响了唐代的官场风气。他 “直言敢谏、不依附权贵、体恤百姓” 的品性,成为唐代官员的榜样,许多官员以他为标杆,坚守正道,抵制腐败。安史之乱后,唐代官场一度出现 “向李琚学习” 的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宦官专权、士族垄断官场的趋势。

作为赵郡李氏在唐代的杰出代表,李琚极大地提升了赵郡李氏的声望。自李琚之后,赵郡李氏更加重视科举与家学传承,唐代中后期至宋代,赵郡李氏共涌现出进士五十余人,其中状元三人,成为唐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士族之一。李琚的故事也被编入赵郡李氏的家训,用以教育后代 “崇文尚礼、忠贞爱国、廉洁奉公”。

在后世,李琚的事迹被改编为多种文学作品、地方戏曲。元代有杂剧《李琚谏玄宗》,讲述李琚在玄宗后期直言谏言的故事;明代有传奇《状元李琚》,演绎其科举夺魁、仕途履职的生平;清代赵州一带的地方戏《李琚平叛》,则描绘了他在安史之乱中协助唐军平叛的事迹。这些作品使李琚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民间传颂的 “状元良吏” 典范。

从当代视角看,李琚的一生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精神、“直言敢谏” 的勇气、“体恤百姓” 的情怀、“坚守正道” 的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官员的为官之道、文人的治学之风均有借鉴价值。如今,赵州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仍保留有李琚故居、李琚祠等遗迹,成为当地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秀品德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