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婉拒了女下属的私下邀约,最终提拔名单上却仍有她的名字

发布时间:2025-10-17 08:24  浏览量:4

01

晚上九点,市委大院一号楼的三层,大部分办公室早已漆黑一片,只有走廊尽头那间办公室的窗户,依旧透出稳定而柔和的灯光。

周海涛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将目光从桌上那厚厚一摞干部调整初步方案上移开,端起手边的保温杯,啜了一口早已温吞的浓茶。茶是妻子赵雅特意给他准备的安神茶,里面放了枸杞和菊花,但他喝了大半杯,神经依旧紧绷着。

四十五岁的周海涛,在这个中部地级市担任组织部长已经三年。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的他,没有任何背景倚仗,能从厂办秘书一路走到今天这个位置,靠的是谨慎勤勉、步步为营。他深知组织部这个位置敏感,手握干部考核提拔的重权,不知多少双眼睛在暗中盯着,一步行差踏错,就可能万劫不复。妻子赵雅在市中心医院做主治医师,性格沉静,儿子刚上高一,家庭和睦简单,这是他最珍惜,也最不敢辜负的港湾。

“咚咚咚”,清脆的敲门声打破了走廊的寂静。

周海涛微微皱眉,这个时间点,谁会来?他沉声应了句:“请进。”

门被轻轻推开,进来的是组织部干部二处的副处长,苏蔓。

苏蔓今年三十二岁,是部里颇受瞩目的年轻干部。她个子高挑,约有一米七,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职业套裙,颈间系着一条淡雅的丝巾,长发在脑后挽成一个利落的发髻,显得既干练又不失女性的柔美。她手里拿着一个浅蓝色的文件袋,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

“周部长,您还在忙啊?”苏蔓的声音温和悦耳。

“嗯,看看材料。小苏,你怎么也没下班?”周海涛身体微微后靠,拉开了些许距离,目光平静地看着她。他对苏蔓有印象,业务能力不错,文字功底扎实,处理干部档案信息细心周到,是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之一。只是,近来似乎有些过于“积极”了。

“我刚整理完下一批挂职干部的补充材料,看您灯还亮着,想起有份报告需要您签阅,就顺便送过来。”苏蔓说着,将文件袋放在办公桌一角,并没有立刻递上文件,反而从文件袋旁拿出一个包装精致的深色小罐,“周部长,这是我一个同学从福建带来的正山小种,听说您爱喝茶,您尝尝看合不合口味?不是什么值钱东西,就是一点心意。”

周海涛的目光扫过那罐茶叶,包装上的烫金logo显示它绝非她口中“不值钱”的普通茶叶。他心头那根敏感的弦立刻被拨动了。组织部长的办公室里,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不清不楚的“心意”。

“小苏,你的心意我领了。”周海涛没有去碰那罐茶,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疏离,“工作上的事情,我们按流程办理。私下里,这些东西就免了。组织纪律,我们都要带头遵守。茶叶你拿回去,自己喝或者招待朋友都好。”

苏蔓脸上的笑容凝滞了零点几秒,随即恢复自然,只是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周部长,您别误会,真的就是一点茶叶……那我就不打扰您工作了。”她迅速将茶叶收回文件袋,拿起那份需要签字的报告,双手递了过去。

周海涛接过报告,快速浏览后签上名字,递还给她:“辛苦了,早点回去休息。”

“好的,周部长再见。”苏蔓接过报告,微微欠身,转身离开了办公室,脚步略显匆忙。

门被轻轻带上,周海涛靠在椅背上,轻轻吐了口气。苏蔓最近的表现,确实有些反常。上个月的部务会上,她发言格外踊跃,几次在他点评后立刻补充,试图引起注意。有一次下班后在电梯口“偶遇”,她更是委婉地提及自己担任副处级已满三年,希望能有机会到更重要的岗位锻炼……当时他只是打着官腔,说“组织上会综合考虑,年轻同志要沉住气”。

这次直接送茶叶,虽然被挡了回去,但这种苗头必须警惕。他拿起手机,“还在加班,晚点回,你先睡。”

赵雅很快回复:“好,书桌上有热好的牛奶,记得喝。别熬太晚。”

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周海涛心里泛起一丝暖意。赵雅从来不过问他工作上的具体事务,更不曾为谁的提拔说过话,只是默默支持着他。这份家庭的稳定和纯粹,是他敢于在复杂官场中坚守原则的底气之一。老父亲,一位退休的老钳工,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海涛,咱是普通人家出来的,记住,官位是暂时的,做人才是长久的。手上有权,更不能飘。”

这话,他一直当作座右铭。

02

几天后,全市召开党建工作推进会,周海涛作为组织部长主持会议。

会议中场休息,参会人员三三两两去洗手间或到走廊透气。周海涛刚走出会议室,苏蔓便从一旁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看起来像是药瓶的小盒子。

“周部长,”她声音压低了些,“刚才听您咳嗽了两声,我这儿有盒进口的润喉糖,效果特别好,您试试?”

周海涛看着那盒包装精美的润喉糖,心里有些无奈。上次送茶叶被拒,这次换成关心领导身体了,理由倒是无可指摘。

“谢谢,不用了。”周海涛摆了摆手,“老毛病了,不碍事。你自己留着用吧。”

苏蔓拿着盒子的手顿了顿,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但很快又被关切的表情覆盖:“周部长,您工作太辛苦了,还是要多注意身体。这个糖……”

“小苏,”周海涛打断她,语气比上次略显严肃,“你的工作表现,组织上是看在眼里的。干部进步,靠的是扎实的工作成绩和群众的认可,不是这些细枝末节。把精力都放在正道上,比什么都强。”

苏蔓低下头,耳根微微泛红:“是,周部长,我明白了。是我考虑不周。”

“回去准备下半场会议吧。”周海涛说完,转身走向洗手间。

下半场会议,周海涛注意到苏蔓坐在后排,低着头认真记录,没再像之前那样频繁与他进行眼神交流。

散会后,和周海涛一同回组织部的,是部里资格最老的副部长,李建国。李部长年近五十,在组织系统工作近三十年,为人正派,经验丰富。

两人并肩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李建国看了看四周,声音不高地说:“海涛部长,刚才休息时,我看见苏处长了?”

周海涛嗯了一声,没多说。

李建国叹了口气:“苏蔓这孩子,能力是有的,干活也利索,就是……最近心思似乎有点活络了。前几天她还旁敲侧击地问我,这次干部调整,部里内部有没有轮岗交流的计划。”

周海涛眉头微蹙:“她还问你了?”

“问了,我没接茬,就说一切按方案和程序来。”李建国提醒道,“您得多留个心,现在有些年轻干部,总想走捷径。您是部长,目标大,更要谨慎,免得惹来不必要的闲话。”

“我心里有数,老李,谢谢提醒。”周海涛点了点头。李建国的话,印证了他的判断。

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没多久,赵雅的电话打了过来。

“海涛,晚上能正常下班吗?妈今天送了点新鲜的荠菜过来,我包了点饺子。”

“应该没问题,争取六点半到家。”周海涛语气缓和下来。

“好,那等你吃饭。”

挂了电话,周海涛下意识地打开了电脑里的干部信息管理系统,调出了苏蔓的档案。苏蔓,重点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先是在街道办锻炼,后考入市委宣传部,三年前通过遴选调到组织部,现任干部二处副处长。档案里的历年考核结果都是“优秀”,承担的几个重点课题调研报告也获得了上级好评。上次负责的全市年轻干部数据库建设项目,确实完成得高效规范。

平心而论,单从工作履历和能力上看,苏蔓确实是这次考虑提拔为正处职的有力人选之一。

但她近期的这些行为,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扎在周海涛的心里。如果提拔了她,外界会怎么看待?会不会有人认为他们之间有什么私下交易?会不会影响这次干部调整的公信力?

他揉了揉眉心,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组织工作,识人用人是关键,但有时候,避嫌和公正之间,度的把握极其艰难。

晚上回到家,热腾腾的饺子已经端上桌。儿子小磊在房间写作业,赵雅正在拌醋碟。

“今天回来挺准时的嘛。”赵雅笑着看他换鞋。

“嗯,没什么特别的事就赶紧回来了。”周海涛洗了手坐下,“还是家里的饭吃着舒服。”

吃饭时,赵雅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你们单位那个苏处长,是不是挺年轻的?”

周海涛夹饺子的手停了一下:“你怎么突然问起她?”

“哦,没什么,就前几天我们医院有个公益活动,需要和市委一个部门对接,好像就是她负责联系的。她来医院沟通的时候,正好碰到我,还特意跟我打了招呼,问了问你的胃最近好点没。”赵雅语气平常,“我当时还挺意外,她怎么知道你胃不好。”

周海涛心里“咯噔”一下。他胃不好是老毛病,但只在部里几位领导范围内略微提过,苏蔓竟然连这个都打听到了,还特意在赵雅面前提及。

“她……最近工作上接触多了点。”周海涛含糊地应道,把苏蔓两次送东西被拒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

赵雅放下筷子,看着他,眼神里是信任,也有一丝忧虑:“海涛,我肯定相信你。但你坐在这个位置上,多少人看着。有时候,不是你没事就真没事,人言可畏。该保持的距离,一定要保持住。”

“我知道。”周海涛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雅雅,你放心,原则问题,我绝不会犯。这个家,比什么都重要。”

赵雅笑了笑,反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你。快吃吧,饺子凉了。”

夜里,周海涛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久久无法入睡。苏蔓的事,像一团迷雾萦绕在他心头。是否应该因为她的这些“小动作”,就彻底否定她的工作能力和过往成绩?但如果因为避嫌,将一个可能符合条件的干部排除在外,是否也是一种不公?提拔了她,万一后续真有风言风语,又该如何应对?各种念头在他脑海中反复拉扯。

03

机会很快来了。省里下发通知,要求对各市县区的创新型人才引进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周海涛担任本市督查组组长。他特意将苏蔓列入了督查组成员名单,他想借这次实地工作的机会,更客观地观察她的真实能力和行事风格,同时也想找个合适的时机,再次明确敲打她,让她彻底打消那些不该有的念头。

督查的第一站是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管委会主任热情接待了他们,但在汇报工作时,却明显透着焦虑。

“周部长,各位领导,不瞒您说,我们开发区这几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是上去了,但留下来的比例不太理想啊。”主任苦着脸,“尤其是几家重点扶持的科创企业,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就是配套保障,特别是高端人才公寓紧缺,以及子女入学难。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家干不了几年就想着往更大的平台走,我们前期投入的引进成本就大打折扣了。”

周海涛认真记录着,不时提问。这时,坐在他斜对面的苏蔓举了举手:“主任,关于人才公寓和子女入学问题,之前管委会有没有做过详细的摸底调研?比如现有存量、未来需求预测,以及具体卡在哪个审批环节?”

主任叹了口气:“调研做过,但可能不够细致。主要是协调难度大,规划、住建、教育,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规章流程,我们管委会级别有限,推动起来力不从心啊。”

苏蔓一边快速记录,一边接着说:“能不能把目前掌握的数据,以及遇到的具体政策瓶颈,整理一份更详细的材料给我们督查组?或许我们可以从市级层面,帮助协调推动一下。”

周海涛看了苏蔓一眼,她眼神专注,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态度不卑不亢。这与他之前印象中那个带着私心“接近”领导的她,似乎有些不同。

中午在开发区食堂简单用餐后,督查组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周海涛看到苏蔓没有休息,而是拿着笔记本,又找到了管委会负责具体事务的副主任,两人在会议室的角落继续低声交谈着,她还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

下午的督查行程结束后,返回市区的车上,周海涛和苏蔓恰好坐在同一排。

“小苏,今天上午你提到的那个思路不错。”周海涛主动开口。

“周部长,我只是觉得,督查不能光听汇报、看材料,还是要试着帮基层解决点实际问题。”苏蔓转过头,语气认真,“其实我之前关注过其他省市在人才服务保障方面的一些创新做法,比如成立跨部门的工作专班,或者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效果好像都不错。”她说着,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材料,“这是我利用业余时间整理的一些资料和初步建议,可能还不成熟,请您批评指正。”

周海涛有些意外地接过材料,翻开一看,里面不仅列举了外地经验,还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分析了可行性,提出了几条具体的工作建议,逻辑清晰,思考深入。

“花了不小功夫吧?”周海涛合上材料,语气缓和了不少。

“还好,主要是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普遍性的,值得深入研究一下。”苏蔓笑了笑,“如果能借此机会推动解决开发区的实际困难,那就最好了。”

周海涛沉吟片刻,觉得这是个把话挑明的好机会。“嗯,想法很好,可以作为我们督查报告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你在这方面多用点心。”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声音压低了些,但语气郑重,“小苏,你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我一直是认可的。但是,我希望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做好工作上,而不是其他方面。干部成长进步,组织自有考量,关键在于自身是否过硬。”

苏蔓闻言,先是一怔,随即脸上泛起红晕,她低下头,沉默了几秒钟,再抬起头时,眼神里带着些许复杂,但更多的是释然和坚定:“周部长,对不起,之前是我……是我太心急了,方式方法有问题。我向您检讨。请您相信,我以后绝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一定踏踏实实工作,用成绩证明自己。”

看她态度诚恳,周海涛心里的那块石头稍微松动了一些。“认识到就好。这份材料我先留下看看。开发区的问题,你持续跟进,需要我出面协调的,随时汇报。”

“好的,周部长!谢谢您!”苏蔓的语气明显轻快了不少。

回到部里后,苏蔓果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督查工作和开发区人才服务问题的跟进上。她牵头组织了几次小范围的协调会,联系规划、住建、教育等部门的相关处室,反复沟通磋商。周海涛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她为了准备一次协调会的材料,连续几天加班到深夜。

两周后,专项督查报告初稿完成,苏蔓负责执笔的关于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的部分,内容翔实,建议操作性强,得到了督查组的一致好评。更重要的是,在她不懈的努力和多方协调下,开发区人才公寓建设的立项审批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市教育局也原则同意对开发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开辟绿色通道。

开发区管委会专门给组织部发来了感谢信,信中特别提到了苏蔓的“积极协调和大力帮助”。

周海涛在部务会上通报了这封感谢信,并肯定了苏蔓在此次督查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他看到苏蔓坐在下面,眼神明亮,腰背挺直,那是一种凭借自身努力获得认可后散发出的自信光彩。

那天晚上,分管党群的市委副书记给周海涛打来电话。

“海涛部长,开发区那边人才服务工作有突破,我听说了,你们组织部这次督查督出了实效,不错。尤其是具体负责的那个苏蔓同志,听说很有干劲,办法也多。”

“是的,王书记。苏蔓同志在这次专项工作中,表现确实突出,展现了较强的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海涛客观地评价。

“嗯,考察组的同志之前也跟我提过,苏蔓的业务功底扎实,群众口碑也不错,是棵好苗子。”王书记话锋一转,“这次部里干部调整,正处职岗位,可以考虑给她加加担子嘛。”

周海涛心里微微一动,但还是说出了自己的顾虑:“王书记,她的能力确实符合要求。只是……之前有些反映,说她可能有点……急功近利,我怕直接提拔,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猜测和非议。”

“哎,海涛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王书记语气沉稳,“我们选拔干部,首要标准是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只要程序合规,考察严谨,个人没有原则性问题,就要大胆使用。不能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议论,就埋没了人才,那也是一种失职。关键是我们要把好关,过程公开透明。”

“我明白了,王书记。”周海涛应道。王书记的话,像是一颗定心丸。

放下电话,周海涛沉思良久。或许,自己之前确实因为那些“暗示”而对她带上了有色眼镜,险些因噎废食。苏蔓用后续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她值得信任。提拔她,是基于她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和能力,符合组织原则,也经得起检验。

04

就在周海涛基本下定决心,准备在部务会上正式提出将苏蔓列入正处职提拔人选考察范围时,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了进来。

电话是市纪委副书记打来的,语气严肃。

“海涛部长,有个情况需要向你核实一下。我们接到一封匿名举报信,反映你部干部二处副处长苏蔓同志,在近期的高新区人才公寓项目协调过程中,可能存在接受相关企业宴请和不当交往的问题……”

周海涛的心猛地一沉。举报信?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迅速稳定心神,回答道:“书记,关于苏蔓同志在开发区的工作,我是清楚的。她负责协调推动,与相关部门和企业接触是工作需要。据我了解,她一直严格遵守廉洁纪律。我们组织部可以就她在此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接触情况提供详细说明。”

“好,我们也是按程序初步核实。既然海涛部长你这边了解情况,那就请你们组织部门先就举报信反映的问题,协助我们做一个内部情况说明。”纪委副书记说道。

“没问题,我们全力配合。”周海涛郑重表态。

挂了电话,周海涛立刻让办公室主任调取了苏蔓在负责开发区人才公寓项目协调工作期间所有的出差审批、接待记录以及相关工作报告。同时,他亲自给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打了个电话,侧面了解情况。

管委会主任在电话那头语气激动:“周部长,这绝对是诬告!苏处长为了我们的事,跑前跑后,连我们安排的工作餐都经常推辞,说要赶回单位处理事情。有一次实在晚了,就在我们食堂吃了份十块钱的盒饭!怎么可能接受企业宴请?这是谁在乱嚼舌根!”

得到这个反馈,周海涛心里有了底。他让办公室根据调取的记录和开发区方面的情况,起草了一份详尽、客观的情况说明,着重强调了苏蔓在此项工作中恪尽职守、严守纪律的表现,并附上了开发区管委会的书面证明。

材料准备好后,周海涛沉思片刻,让办公室主任通知苏蔓到他办公室来一趟。

苏蔓进来时,脸色有些苍白,眼神中带着一丝委屈和不安,显然也听到了风声。

“周部长,我……”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

周海涛抬手制止了她,语气平静:“纪委接到了关于你的举报信,反映你在开发区工作期间的问题。”

苏蔓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咬紧了嘴唇。

“组织上正在核实情况。”周海涛看着她,目光锐利,“现在,我需要你如实向我汇报,在协调开发区人才公寓项目过程中,你与相关企业所有的接触往来,包括时间、地点、事由,有无超出工作范围的交往,有无接受任何形式的吃请、礼品?一点细节都不要遗漏。”

苏蔓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开始清晰、有条理地汇报那段时间的工作行程,与哪家企业、哪个部门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何事由接触,结果如何……她甚至翻出了自己的手机日历和工作笔记作为辅助记忆。

她的汇报与周海涛掌握的情况完全吻合,没有任何隐瞒和出入。最后,她抬起头,眼眶有些发红,但眼神清澈坚定:“周部长,我以党性人格担保,我绝对没有接受任何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或礼品。我知道这个岗位敏感,一直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请组织调查核实!”

周海涛看着她,点了点头:“好,我知道了。组织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你先回去正常工作,配合组织调查,清者自清。”

“是,谢谢周部长。”苏蔓站起身,向周海涛深深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办公室,背影挺直而倔强。

周海涛将组织部的说明材料和苏蔓的汇报记录一并整理好,亲自送到了市纪委。他向纪委领导明确表示,组织部认为苏蔓同志是一位有能力、有原则的干部,匿名举报反映的问题与事实严重不符,建议核查清楚,还干部一个清白。

经过纪委严谨的调查核实,最终确认举报信内容纯属捏造,是有人因对开发区人才公寓项目政策调整不满而进行的恶意诽谤。纪委及时做出了结论,为苏蔓正了名。

风波过后,部里如期召开部务会,研究干部调整方案。

周海涛在会上,首先通报了纪委对苏蔓同志匿名信的核查结论,强调了组织对诬告陷害行为的零容忍态度。然后,他客观全面地介绍了苏蔓同志近年来的工作表现,特别是其在专项督查和推动解决开发区人才服务难题中展现出的优秀业务能力、协调能力和担当精神。

“……综上所述,虽然苏蔓同志在过去一段时间,在某些方式方法上可能存在欠考虑之处,但其本人已深刻认识并改正。其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较高,符合提拔任用条件。我认为,不能因为一些不实举报或过往的微小瑕疵,就否定一名干部的整体表现和潜力。建议将苏蔓同志列为政策研究室主任职务的拟任人选,进行后续组织考察程序。”

周海涛的提议,得到了与会其他部领导的一致同意。李建国副部长也发言表示支持,认为苏蔓同志经受住了考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好干部。

最终的提拔名单公示时,苏蔓的名字赫然在列。

公示期结束后的一个下午,苏蔓来到周海涛办公室,进行任职前的例行谈话。

她穿着比以往更显沉稳的深色西装,神情庄重。

“周部长,谢谢您。”她深深鞠躬,声音有些哽咽,“谢谢您在关键时刻对我的信任和保护,谢谢您公正无私地评价我的工作。这次经历,对我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育和洗礼。我绝不会辜负组织和您的期望,一定在新的岗位上全力以赴,严格要求自己,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

周海涛看着她,目光温和而严肃:“苏蔓同志,组织提拔你,是基于你的能力和贡献。到了新的岗位,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希望你始终牢记今天的承诺,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原则底线,清正廉洁,务实担当,把政策研究室的工作抓好,为市委决策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是!部长,我保证做到!”苏蔓挺直腰板,眼神坚定有力。

望着苏蔓离开的背影,周海涛轻轻舒了口气。这次的人事抉择,充满了波折和考验,但最终,公正和实绩占据了上风,保护了一位能干事的干部,也捍卫了组织工作的严肃性和公信力。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家里的号码。

“雅雅,今晚我准时下班。我们带小磊出去吃吧,他想吃的那家烤鱼,我们一起去。”

电话那头传来赵雅带着笑意的声音:“好啊,今天怎么这么有兴致?”

“没什么,”周海涛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语气轻松而坚定,“就是觉得,心里踏实。”

05

苏蔓正式上任政策研究室主任,成为部里最年轻的正处职干部之一。公示期间风平浪静,匿名举报的风波似乎已然远去,但周海涛心里清楚,这件事在部里内部,多少还是留下了一些涟漪。有人佩服苏蔓的能力和运气,自然也少不了少数人私下议论,认为她终究还是“攀上了高枝”,否则怎能在被举报后依然顺利晋升。

周海涛对此心知肚明,但并未过多解释。组织程序已经走完,结论清晰,过多的关注反而显得欲盖弥彰。他只是在一次部务会上,再次强调了组织纪律,要求全体干部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把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

苏蔓到新岗位后,果然如她所言,全身心投入了工作。政策研究室主要负责全市党建、组织工作重大政策的调研、拟定和解读,工作性质更偏重理论和文字,与之前干部二处的事务性工作有所不同。她几乎把自己埋进了文件和书籍里,频繁带队下基层调研,虚心向老同事请教,很快就摸清了门道。

两个月后,省委组织部下发了一份关于鼓励地方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市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试点方案。

周海涛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政策研究室。

苏蔓领受任务后,没有急于闭门造车。她带领研究室骨干,跑遍了全市各个区县,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村庄,与基层干部、网格员、普通党员和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周海涛偶尔能看到她调研回来时风尘仆仆的样子,但眼神里总是闪烁着发现问题的兴奋和思考对策的专注。

一次,周海涛到一個老旧小区调研,恰好碰到苏蔓也在那里,正和几位社区老党员、物业公司负责人围坐在石桌旁开“板凳会”。她认真地听着一位老大爷抱怨楼道照明灯坏了很久没人修,又仔细询问物业公司在人员配备和经费上的实际困难。

周海涛没有打扰,站在不远处观察。他看到苏蔓不仅记录,还不时引导大家讨论:“如果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一个由党员、物业、热心居民组成的‘楼栋管家’小组,定期巡查、报修,会不会比现在效率高一些?”“党员能不能在小区里亮明身份,认领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岗位?”

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基层的同志们都觉得这个思路新颖又实在。

调研结束后,苏蔓才看到周海涛,连忙走过来:“周部长,您也来了。”

“嗯,来看看。你这个‘板凳会’开得不错,很接地气。”周海涛赞许地点点头,“了解到不少真实情况吧?”

“是的,部长。”苏蔓脸上带着收获的喜悦,“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但核心还是‘人’的问题。如何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是关键。我们之前的很多政策,可能有点‘空中楼阁’,不够解渴。”

“认识到问题就好。拿出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才是下一步的重点。”周海涛叮嘱道。

“我明白,我们正在抓紧梳理。”

一个多月后,苏蔓拿着厚厚一叠方案初稿走进了周海涛办公室。

“周部长,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关于在全市探索推行‘红色网格·邻里管家’基层治理模式的试点方案》,请您审阅。”

周海涛接过方案,仔细翻阅。方案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不仅分析了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借鉴了外地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了具体的“红色网格”划分标准、“邻里管家”队伍组建方式、党员作用发挥路径、以及相应的激励保障和运行机制。方案后面还附了几个拟选试点社区(村)的详细情况和预期目标。

尤其让周海涛注意的是,方案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区域(如老旧小区、新建商品房小区、城乡结合部)的差异性,提出了分类指导意见,而不是“一刀切”。

“花了很大心思啊。”周海涛放下方案,看着眼前这个比几个月前略显清瘦,但眼神更加锐利自信的下属,“思路很清晰,措施也比较具体,尤其是这个分类指导的想法,很好,避免了形式主义。”

得到肯定,苏蔓松了口气,露出一丝笑容:“谢谢部长。我们调研时发现,不同社区情况千差万别,用一个模子去套肯定不行。关键是找到核心抓手,也就是把党的组织体系嵌入到基层治理网络中去,让党员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嗯,理念是对的。”周海涛沉吟道,“这个方案,先在部务会上讨论一下,如果通过,我会向市委主要领导汇报。你们研究室要做好准备,随时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是,部长!”苏蔓信心满满地应道。

部务会上,政策研究室提交的“红色网格·邻里管家”试点方案,虽然在一些细节上引发了讨论,但整体思路和框架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认可。李建国副部长也表示,这个方案“摸准了脉,开对了方”,体现了研究室扎实的调研功底和创新能力。

周海涛将方案呈报给市委王书记后,王书记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批示要求“精心组织,抓好试点,务求实效”。

试点工作迅速在选定的几个社区和村庄推开。周海涛偶尔会关注试点进展情况,从反馈来看,初期效果不错,尤其是在动员党员参与、解决群众身边小事方面,显现出了优势。苏蔓作为方案的主要策划者和推动者,频繁奔波于各个试点之间,指导协调,总结经验。

周海涛在一次全市组织工作月度例会后,特意留下苏蔓,问起试点情况。

苏蔓汇报了几个试点的进展和遇到的共性问题,然后有些感慨地说:“周部长,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政策和深入基层摸出来的办法,效果真的不一样。只有真正贴近群众,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们的工作该往哪里发力。”

周海涛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彩,那是找到事业方向和价值实现的笃定。他欣慰地点点头:“你能有这个感悟,说明这个主任岗位你没有白当。组织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离开了基层,离开了群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续保持这种状态。”

“我会的,部长。”苏蔓郑重承诺。

06

就在“红色网格”试点稳步推进时,周海涛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省直机关和重要岗位任职。市委需要推荐几名符合条件的人选。

消息一出,立刻在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中引起了不小震动。这无疑是一条快速成长的通道,意味着更广阔的平台和更重要的锻炼机会。

周海涛按照省委要求,紧锣密鼓地组织开展本市人选的推荐报名和初步筛选工作。让他有些意外的是,苏蔓符合这次选拔的几乎所有条件(年龄、职级、任职年限、学历),但她却没有像其他一些符合条件的干部那样积极打听消息,或者到他这里来“汇报思想”,仿佛这件事与她无关。

直到报名截止前一天,苏蔓才按照正常程序,向部里提交了报名材料。

周海涛翻看着她的材料,履历漂亮,成绩突出,尤其是在政策研究室期间的工作,有亮点,有创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是极具竞争力的候选人。

在部务会研究确定最终推荐人选时,周海涛客观介绍了苏蔓的情况,强调了她在政策研究和工作创新方面的能力。

李建国副部长发言表示同意,但也委婉地提出了一个顾虑:“苏蔓同志能力确实突出,这次选拔机会也很难得。不过,她刚提拔到政策研究室主任岗位不到半年,‘红色网格’试点也正在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她离开,对研究室的工作,尤其是试点推进,会不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这个问题很现实,也代表了部分领导的想法。培养输送干部是组织部门的责任,但确保本单位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同样重要。

周海涛沉思片刻,说道:“老李的顾虑有道理。不过,我认为,首先我们要站在为全省事业输送人才的大局考虑,不能因为一时的工作需要,就挡住优秀干部成长进步的通道。其次,对苏蔓个人而言,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至于研究室的工作,‘红色网格’试点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框架和推进机制,苏蔓同志离开后,我们可以及时安排其他同志接任,确保工作不断线。我相信,以苏蔓同志的能力,到了更高平台,也能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工作做出贡献。”

他顿了顿,环视了一下与会的各位副部长:“我们选拔推荐干部,还是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出于公心。我认为,苏蔓同志应该作为我们重点推荐的人选之一。”

周海涛的意见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市委经过综合比选,最终将苏蔓列入了推荐上报省委的人选名单。

名单确定后,周海涛找苏蔓进行了一次正式谈话。

“推荐你参加省委的选拔,是组织对你能力的肯定,也是希望你能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锻炼成长。”周海涛语气平和而郑重,“不要有思想包袱,全力以赴去准备接下来的考试和考察。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苏蔓显得很平静,她看着周海涛,眼神清澈而真诚:“周部长,谢谢您和组织的信任。说实话,刚开始我有些犹豫,主要是担心手头的工作,尤其是试点正在节骨眼上。但后来我想,如果组织认为我可以去尝试,那我就应该努力去争取,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至于工作,请您放心,在离开之前,我一定会站好最后一班岗,把所有资料和进展情况清清楚楚地交接好。”

“你有这个态度很好。”周海涛点点头,“安心准备吧。记住,保持平常心。”

一个多月后,省委组织部的考察组来到了市里,对推荐的几名候选人进行深入考察。考察谈话范围很广,包括单位领导、同事、下属以及服务对象。

周海涛作为组织部长,自然也接受了考察组的谈话。他客观全面地介绍了苏蔓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主要业绩和优缺点,重点强调了她在政策研究和工作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以及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受住考验的党性原则。他没有刻意夸大,也没有回避她曾经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过的小问题,但指出其认识深刻,改正彻底。

考察组离开后,又过了段时间,省委公布了公开选拔的最终结果。苏蔓凭借出色的笔试、面试成绩和扎实的考察评价,成功入选,被任命为省委政策研究室党建研究处的副处长(正处级)。

消息传来,组织部里有人羡慕,有人祝贺,也难免还有些其他的议论,但总体上,大家还是认可苏蔓的实力。

苏蔓离任前,仔细细致地办理了工作交接,还专门就“红色网格”试点的后续推进,写了一份详尽的建议报告,留给了接任的同志。

临走那天,她到周海涛办公室道别。

“周部长,谢谢您。”千言万语,似乎都凝聚在这三个字里。她的眼圈有些泛红,但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感激,“没有您当初的严格要求,没有您的信任和保护,没有您给我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我不可能有今天。在部里工作的这些年,特别是最后这段时间,是我成长最快、收获最多的时期。您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担当,什么是组织工作的原则和温度。”

周海涛看着她,心中也有些感慨。这个曾经让他有些头疼和顾虑的年轻干部,用自己的努力和蜕变,赢得了尊重和更好的未来。

“到了新岗位,是新的开始,也是更大的责任。”周海涛语重心长地说,“省委平台高,要求也更高。继续发扬你的优点,保持钻研精神和务实作风,同时要更加注重宏观思维的培养和战略眼光的提升。记住,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坚守初心,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您的教诲,我永远铭记在心。”苏蔓向周海涛深深鞠了一躬,“周部长,保重!”

“再见,祝你一切顺利。”

看着苏蔓离开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周海涛站在窗边,久久未动。窗外,城市依旧车水马龙,充满活力。他想到了苏蔓的成长,想到了“红色网格”试点,想到了这次有惊无险的选拔,也想到了组织工作永恒的主题——识人、用人、育人。

他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妻子赵雅的号码。

“雅雅,晚上想吃什么?我下班路过市场买点菜,今天我来下厨。”

电话那头的赵雅似乎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们周大部长居然要亲自下厨?”

“没什么,”周海涛也笑了,语气轻松而坦然,“就是觉得,心里挺敞亮的。”

他知道,组织工作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各种各样的考验和选择。但只要秉持公心,坚守原则,实事求是,就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问心无愧地走下去,为党的事业选准人、用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