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中进士后写下一首诗,短短4句狂傲无比,但却让人无话可说

发布时间:2025-10-17 08:08  浏览量:5

杜牧在26岁进士及第后写下的《及第后寄长安故人》,堪称晚唐科举史上最“狂”的四句诗。这首七言绝句仅二十八字,却将青年才子的自信张扬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因实力支撑而让世人无法反驳。

诗作原文与背景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这首诗创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彼时杜牧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以第五名的成绩金榜题名。唐代进士科录取率极低,当年全国仅录取33人,堪比今日顶尖高校的“万里挑一”。按惯例,及第者需骑马游街彰显荣耀,随后还要赴长安参加吏部“关试”,通过后方能正式授官。杜牧在前往长安的途中,写下这首诗寄给长安友人,既是报喜,更藏着少年得志的豪情。

四句诗中的“狂傲”密码

杜牧的狂傲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藏在字里行间的双重自信,既关乎才华,更关乎未来。

1. 欲扬先抑的铺垫:以“冷景”衬“豪情”

首句“东都放榜未花开”看似平淡,实则暗藏巧思。唐代进士放榜在二月,洛阳的牡丹(当时的“国花”)尚未绽放,天地间仍有寒意。杜牧特意提及“未花开”,与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狂喜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刻意压抑情绪,为后两句的爆发蓄力,尽显“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底气。

次句“三十三人走马回”则是对身份的精准定位:他并非普通及第者,而是33位精英中的一员。“走马回”三字既写实(骑马赴长安),又暗合“春风得意”的科举传统,低调中透着不容忽视的荣耀。

2. 一语双关的狂妄:未考先定“必过”

后两句“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是全诗的“狂傲核心”,短短十四字藏两层双关:

“关”的双关:既指洛阳通往长安的必经之地“潼关”,也指决定仕途的“关试”。杜牧尚未抵达长安,便已将“关试”视作囊中之物;

“春色”的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日景致(关试结束时恰是暮春),也喻指“通过关试的喜讯”。唐代诗人韩仪曾以“春色”代指科举捷报,杜牧化用此典,直白宣告“我必能带着喜讯入关”。

这种“未考先庆”的自信,在旁人看来是狂妄,但对杜牧而言却是实力使然。此前他23岁写下的《阿房宫赋》已在长安传遍,太学博士吴武陵甚至为他向主考官崔郾“求名次”,直言“此人之才,不当屈居第五”。

让人“无话可说”的底气

杜牧的狂傲之所以令人信服,根源在于他用实力兑现了诗中的承诺。

关试轻松过关:抵达长安后,杜牧顺利通过关试,不久后又在“贤良方正科”考试中以第四等登科,两个月内“两榜连中”,名震京城;

家世与才华加持:杜牧出身名门“京兆杜氏”,祖上出过八位宰相,民间有“城南韦杜,去天五尺”的俗语。加之他博通经史、诗文绝伦,这种“家世+才华”的双重资本,让“狂傲”成为理所当然。

正如后世评注所言:“牧之此诗,狂而不骄,傲而有据——未入关而敢言‘春色’,盖知自身之才,足以胜关试耳。” 这种建立在绝对实力上的自信,恰恰是最让人无法反驳的“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