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更加讽刺,知道的人却不多

发布时间:2025-10-17 01:24  浏览量:5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而清朝诗人黄景仁,则是左左右右。

他被称为“乾隆六十年间第一人”,笔下的诗,“千百中不得十一”,时人评价极高,

可纵观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只能用两个字形容:荒唐。

他是黄庭坚的后裔,常州府武进县人,家境清贫,五岁丧父,因此对母亲十分孝顺。有诗《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寒门出孝子,这话不假,而且穷人家的孩子大多上进,比如黄景仁,十五岁就已经有了诗名。

十六岁时,黄景仁参加童子试,位列榜首,得知府潘恂、知县王祖肃赏识。

两年后,黄景仁结识挚友洪吉亮,同为“毗陵七子”,但是他们之间的故事,可谓一言难尽。

时翰林院庶吉士邵齐焘在常州讲学,黄景仁和洪吉亮一同拜入门下,但是没过多久,两个人就绝交了。

洪吉亮性格稳重,极为理性,而黄景仁则是“人来疯”,狂放不羁。

吵了一架后,黄景仁离开书院,独自踏上了漫游之路。

当时有个叫武亿的同窗,听闻黄、洪断交后痛哭,以伯牙失子期而悲,言:无他,远念古人,近伤洪亮吉、黄景仁不偶耳。

二十二岁时,黄景仁回到常州,得知邵齐焘病逝,认为世间再无知己,于是又离家出走,当时黄景仁已经娶妻。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乾隆帝东巡,开恩科,二十八岁的黄景仁应试,高中,得赐二匹缎,武英殿书签,循例授主簿一职。

随后,黄景仁决定将家人都迁到北京居住,遂给洪吉亮写了一封信,得意洋洋地说:人谓长安居不易,误矣!

洪吉亮劝他,京师不比常州,你刚刚才有俸禄,要不再等等看。

黄景仁不听,无奈之下,洪吉亮只好垫资,将黄景仁的家眷都送到了北京。此时,两人已复交,本来也就是性格不合,在诗词文学方面,两人都有才华,彼此欣赏。

两年后,黄景仁穷困潦倒,主簿一职本就俸禄微薄。不得已,只好再修书给洪吉亮,让他帮自己将家人送回故里。

时洪吉亮在陕西巡抚毕沅幕供职,因怜惜黄景仁怀才不遇,屡次举荐。为此,毕沅赠五百金与黄景仁,希望他能安心做学问,不受世俗所扰。

然而当黄景仁拿到这笔钱后,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他想卖了主簿一职,再买一个大一点的官做。

说干就干,很快黄景仁就买到了官。

可是按照清律规定,官员在捐官之前,得除现职,所以黄景仁新官没得做,主簿也停了职。

这笔神操作,完全吃了不懂法的亏。

接下来,黄景仁的日子过得十分凄惨,一度流落街头,和戏班混饭吃。于是,北京城经常能看到这样一景,一个打扮得粉墨淋漓的才子,常常站在那里又歌又哭,谑浪笑傲,旁若无人。

这应该是最早的行为艺术了。

时人皆谓,他是狂生,鹤立鸡群,怀百年之才,浪荡人间。因此,还有不少高官主动与其结交,但此时的黄景仁却不屑于权贵,依旧沉浸在疯狂的行为艺术里。

公元1783年,黄景仁为债主所迫,不得不逃离京城,尚未归乡,便卒于路上,年仅三十五岁。

洪吉亮听闻噩耗后,痛哭流涕,亲自为其服丧。

因黄景仁生前有言: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旨趣矣。

所以洪吉亮又出资,为黄景仁整理了诗稿,辑成《两当轩集》印刷出版。

高才不志,性格孤傲,造就了黄景仁的乖张,正如他在《杂感》诗中所写: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成仙修佛之路,十分渺茫,自知无法实现,只能在深夜独吟,以诗抒怀。漂泊不定的生活,磨人心志,无奈悲歌放浪,却因此得了颓败之名;

世俗之中,十个人有九个都可以用白眼相向,天下最没用的就是书生。我不担心写愁苦之诗会变成谶言,连春天的鸟和秋天的虫,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这首诗中就能看出,黄景仁确实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奈何运交华盖,漏船载酒,始终不能展怀。

也许在京城,随戏班在街头放歌放舞,尽情悲欢的黄景仁,才是最真实的。

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他在《绮怀十六首》中写: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又在《感旧四首》中写: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曾几何时,他也有过温情,当朋友病逝后,他觉得世间再无知音。这就是天才的无奈,总是要承受更多孤独。

所以当个疯子挺好,肆意洒脱,完全不用在乎别人都怎样看待自己,我就是我,世间最美的烟火。

哪怕他只活了三十五岁,但这三十五年是真实的,痛并快乐着。

他捐官,何尝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只是,他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简单了。虽然人们都说,交友当为洪吉亮,可黄景仁若同洪吉亮一般懂得变通,权衡世故,会不会是另一种悲哀呢?

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