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有“天下未乱蜀先乱”的说法?

发布时间:2025-10-16 20:26  浏览量:5

相信很多喜欢中国古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其实,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属于对四川古代史的总结。当然这个乱,其实指的是四川因为地理因素的特殊,所以利于割据。

1、巴蜀与中原

依据现在考古学的分析,以及对三星堆青铜器的同位素测定等科学理论的支持,当代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最起码商朝那会儿,中原势力就和古代巴蜀的势力有一定的联系和互动。不过,因为蜀地和外界有着重峦叠嶂的阻隔,导致巴蜀和外界的来往相对不多。比如春秋列国争雄那会儿,巴蜀地区基本上处于看热闹的状态。不过,这一切直到战国时代发生变故。


在秦惠文王担任秦王期间,秦出兵进入巴蜀,消灭当地的割据势力,将其纳入秦的版图。之后秦的地方官也积极致力于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当然,那个年代的经济开发主要还是农耕方面的。比如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战国时期秦的地方官修建的。

其实,巴蜀在战国时代和周边势力产生较高互动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红利:因为战国时代农业生产比照春秋存在飞跃式进步,这位秦开发巴蜀提供了可能性。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一度被分封在巴蜀地区。汉朝对巴蜀的建设也很多。甚至汉朝时期巴蜀还出现了司马相如这样的才子。

2、四川历史上的割据势力

不过,因为四川盆地的特殊性,导致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中原到巴蜀的交通处于非常麻烦的状态。这也导致,中原王朝如果处于强盛状态,巴蜀固然会臣服于朝廷。但一旦朝廷暗弱,巴蜀大概率会形成割据势力。

比如新莽朝廷崩盘以后,公孙述割据巴蜀,自立为君主。刘秀称帝以后,在消灭甘肃的势力以后,才消灭公孙述。于是有了成语“得陇望蜀”。


东汉在黄巾起义冲击下,对地方统治失控。汉灵帝被迫推行州牧制度,刘焉作为益州牧,率先开始了割据。当然,后来刘焉的继承人刘璋被刘备推翻,刘备在巴蜀的基础上建立了蜀汉王朝。后世提到巴蜀的割据势力,往往以公孙述来代指失败版本,以刘备代指成功版本——其实刘备也就传了两代。

之后的朝代剧本也是这样,一旦乱世,巴蜀就会自立:

比如西晋惠帝在位时期,巴蜀就爆发流民起义,并且在永嘉之乱期间,巴蜀流民建立成汉朝廷,和晋朝对抗;

东晋权臣桓温灭亡成汉以后,巴蜀被东晋统治,但是在东晋后期,巴蜀再度出现割据势力“谯蜀”。谯蜀被刘裕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巴蜀也先后出现王氏蜀国(十国前蜀)和孟氏蜀国(十国后蜀)两个割据势力。甚至孟氏蜀国灭亡没多久,巴蜀就爆发李顺起义,反抗北宋统治。

南宋后期,巴蜀也一度爆发勾结金国的叛乱。


元朝后期,巴蜀出现明玉珍的割据势力。

3、结语

当然,“天下未乱蜀先乱”的后面还有一句:天下已平蜀未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随着中原出现了能够一统天下的势力以后,这些势力往往需要先整合中原,然后解决江东和巴蜀。比如前文提到刘秀消灭公孙述,其实就是在天下大体稳定以后才实现的。

当然,造成这个现象的,一方面是历史上不乏野心家,喜欢利用乱世实现野心。另一方面就是古代的交通技术有限,影响了四川的交通,最终为野心家实现野心提供了便利——毕竟,大平原不适合割据,但是盆地具备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