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不倒的世家特例!从三国顾恺之到明末顾炎武,这个家族凭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16 20:00 浏览量:7
历史上那些跟政治绑太紧的大家族,基本都逃不过“起来快、倒得也快”的命。
但有个家族是特例,吴郡顾氏,从汉末三国一直活到明清,还总能在关键时候站稳脚跟。
今天就聊聊这家人到底靠啥,能打破千年兴衰的魔咒。
先从顾雍说起,他算是把顾家带进豪门圈的关键人物。
其实,顾氏最早其实分两支,“北顾”是夏朝一个叫顾国的遗民,后来顾国帮夏朝打商朝被灭了,子孙就以国为姓;“南顾”更厉害,是越王勾践的后代。
越国被楚国灭了之后,勾践的后人在浙南建了东瓯国,直到汉武帝时才被汉朝收了,其中一个王子被封了顾余侯,这一支就改姓顾了。
本来想这两支应该差不多,后来发现“南顾”因为有王室留下的土地和人脉,发展比“北顾”顺多了,到东汉末年,在吴郡已经是有头有脸的家族了。
顾雍生于公元168年,家里祖上也就曾祖父当过颍川太守,其他没啥亮点。
他这辈子最大的转折点,就是跟着蔡邕学琴和书法。
蔡邕可不是普通人,是当时顶尖的文化人,还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法字体。
能跟着蔡邕学习,相当于现在进了顶尖名校的特训班,顾雍不光学了本事,还攒下了不少人脉,这为他后来做官打下了基础。
公元188年左右,顾雍通过举荐当了合肥县长,之后又去娄县、曲阿、上虞当地方官。
不管到哪,老百姓和同事都夸他干得好。
巧的是,他任职的这些地方,正好是孙策打江东的路线。
你说这是巧合?我觉得未必,大概率那时候他就已经在帮孙氏做事了,不然孙策、孙权也不会后来这么信任他。
孙策遇刺后,曹操想削弱孙权,就封孙权当会稽太守,明摆着让孙权离开自己的地盘。
孙权不傻,没去会稽,而是让顾雍当会稽郡丞,替自己管会稽。
这一步棋,让顾家成了江东士族里最早跟孙氏合作的家族。
后来孙权也没亏待他,一路提拔,最后封他当醴陵县侯,还让他当孙吴的丞相。
《三国志》说顾雍因为“不喝酒、话少、做事得体”才受信任,其实这只是表面。
真正让他站稳的,是他能帮孙权平衡集团内部的派系,还能维护孙权的面子。
孙权说“顾君不言,言必有中”,就是夸他每次说话都能说到点子上,这种本事在官场上太重要了。
顾雍76岁去世的时候,顾家已经是孙吴顶级豪门了,和陆、朱、张三家并称“吴郡四姓”。
但家族要长久,光靠一代人不行,到了西晋的“八王之乱”,顾家又面临大考验,这时候顾荣站了出来。
顾荣是顾雍的孙子,公元292年,他跟陆机、陆云一起去洛阳做官。
这三人在江东是出了名的才子,可到了洛阳,晋朝的权贵根本瞧不上他们。
陆机性格太刚,跟权贵硬刚;顾荣不一样,选择主动融入。
本来有人觉得他没骨气,后来看“八王之乱”的发展,才知道他这是聪明。
陆机后来依附成都王司马颖,还当了大军统帅,可他没爷爷陆逊的军事才能,最后兵败被杀。
顾荣就不一样,他在赵王司马伦手下当长史时,还利用自己的关系救了不少人;
后来跟齐王司马冏做事,发现齐王不靠谱,就故意天天喝酒装糊涂,避开祸事,直到公元304年才逃回江东。
回到江东也不太平,有个叫陈敏的人,打退流民后想割据江东,还重点拉拢顾荣。
顾荣一开始也犹豫过,觉得或许能跟着陈敏做点事,可接触下来发现,陈敏就是个没本事的寒门小吏,跟着他肯定栽。
无奈之下,顾荣就联合征东大将军刘准,还劝说甘卓背叛陈敏,最后陈敏的手下散了,自己也被抓住杀了。
顾荣这波操作,被琅琊王司马睿看在眼里。
司马睿到建康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顾荣,给足了面子。
顾荣也懂事,在上巳节那天,带着一群江东名士在路边跪拜司马睿,表忠心。
这一下,江东的百姓和士族都服了司马睿,为东晋建立打下了基础。
顾荣这辈子最聪明的,就是始终保持超然的态度,既给司马睿推荐人才,又夸王导的功劳,让司马氏和江东士族都信任他。
王夫之后来评价他“率江东而定八王已乱之天下”,这话一点不夸张。
顾家不光出政治家,还出艺术家,顾恺之就是代表。
他有“才绝、画绝、痴绝”三个称号,据《无锡顾氏宗谱》记载,他是顾荣的曾孙,爷爷和爸爸都当过官。
顾恺之小时候妈妈就去世了,他为了记住妈妈的样子,就开始学画画,没想到越画越好。
顾恺之的画画本事不是凭空来的,他是三国吴国有名画师曹不兴的再传弟子。
曹不兴有个“落墨为蝇”的故事,说他给孙权画屏风时,不小心滴了一滴墨,就顺势画成苍蝇,孙权还以为是真的,想伸手赶走。
曹不兴的弟子卫协是西晋“画圣”,擅长细如蛛网的白描,还不敢给画中人物点睛,怕人物“活”过来。
这些本事,顾恺之都学来了,他的《洛神赋图》现在还是故宫的宝贝,谢安甚至说“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没见过这么好的画”。
顾恺之的性格有点爱开玩笑,这在官场上不算优点,所以他仕途一直不算顺。
他年轻时就说“我的赋跟嵇康的琴曲一样,不懂的人会觉得我晚出不如前人,懂的人会觉得我高明”。
后来在桓温手下做事,桓温挺欣赏他,桓温去世后,他去墓地祭拜,还当场赋诗“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可见他也是个重感情的人。
到了桓玄手下,顾恺之虽然还爱开玩笑,但懂得把握分寸,桓玄也信任他,最后让他当了散骑常侍。
顾家能活千年,绝不是靠运气,而是有自己的传承密码。
首先是家风教育,六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子弟要想做官,名声很重要。
顾家长辈就经常夸晚辈,比如顾荣说顾和“这是我们家的麒麟,以后能让家族兴旺的就是他”,顾协的外祖父也说“顾氏要靠这孩子兴旺”。
这种夸赞不是瞎吹,是为了提升家族声望,方便晚辈做官,在当时的制度下,这招太有用了。
顾家还很重视“机会教育”,比如遇到具体的事,长辈就会趁机教导子弟;长辈临终前的遗言,也会用来教育后代。
这种教育方式不生硬,能让子弟真正记住家族的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顾家不是光想着自己做官,还懂得承担社会责任。
顾氏子弟写的文章,大多是关心国家政务和百姓生活的,有的提政治建议,有的说政策好坏,有的谈礼乐制度。
到了明朝,顾宪成重建东林书院,写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鼓励读书人胸怀天下;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写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是关心国家和百姓的大事。
这种担当,让顾家在百姓和士族中都有好名声,就算改朝换代,也能被新政权接纳。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能像吴郡顾氏这样跨越千年的家族太少了。
他们不是靠抱权力的大腿,而是每次在关键节点都能选对路,还能把家风、责任一代代传下去。
顾雍的稳重、顾荣的应变、顾恺之的才华、顾宪成和顾炎武的担当,这些特质加起来,才让顾家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如此看来,一个家族要长久,光有财富和权力不够,还得有智慧和担当,这或许就是吴郡顾氏给我们最实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