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词亡国一个写诗卷死所有人李煜和乾隆的帝王笔杆子大战
发布时间:2025-10-16 19:27 浏览量:8
在中国五千年帝王史上,当皇帝的人数以百计,但真正靠文采封神的,屈指可数。而在这极少数人中,有两位堪称“诗词界的顶流”——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是清朝乾隆帝弘历。
他们身份相同:都是九五之尊;
命运迥异:一个亡国被俘、泪洒词章,一个寿终正寝、坐拥天下;
但共同点惊人:都爱写诗填词,且产量或质量,直接刷新历史纪录!
今天,作为一位深耕古代野史秘闻的专业博主,我就带你走进这场跨越四百年的“帝王文学对决”——
一个是“用眼泪写诗的悲情才子”,一个是“日更三首的卷王皇帝”。
他们到底谁更牛?谁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谁又只是自我感动的“水文狂魔”?
咱们一一道来。
一、李煜:从风流太子到“皇帝词人”,用血泪写尽人间愁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他本不该当皇帝——前面有六个哥哥,他是老七,按常理轮不上。但他偏偏生在乱世末年,前面几位兄长早逝,他这个“文艺青年”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登上了皇位。
问题是,他根本不想当皇帝。
史书记载,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擅诗文”,尤其擅长填词。当太子时就天天躲在宫里吟风弄月,写些“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的香艳小调,活脱脱一个宫廷版李清照+周杰伦合体。
可等他真成了皇帝,南唐已是风雨飘摇。北方的赵宋虎视眈眈,内部财政枯竭,军备废弛。别人忙着练兵筹款,他还在搞“御前诗词沙龙”,每遇节日、宴饮、赏花,必赋新词一首,还亲自谱曲演唱。
结果呢?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往汴京,封了个羞辱性的爵位“违命侯”,从此沦为阶下囚。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他的词风彻底变了。
从前是“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的旖旎情事,
如今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锥心之痛;
从前是“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享乐,
如今是“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尽哀愁。
尤其是那首千古绝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后一句“一江春水向东流”,被后人誉为“五代词之巅峰”,情感之深、意境之远、语言之简,堪称中国词史上的“天花板”。
据说宋太宗读完此词大怒:“你还念念不忘故国?”于是赐毒酒一杯,结束了这位“词帝”的生命。
可笑的是,李煜一生所作词作不过五十首左右,流传至今仅三十多首,却几乎篇篇精品,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他是真正的“少而精”代表——不靠数量堆,全凭真情打动人。
二、乾隆:不是诗人,是“诗词永动机”!
如果说李煜是“慢工出细活”的艺术家,那乾隆就是“量产型文字机器”。
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25岁登基,在位60年,实际掌权63年半,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享年88岁)。而他的另一个头衔,可能更吓人:
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载,乾隆御制诗共分四集,总计33,940首。
而郑鹤声、郑鹤春在《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更是指出:乾隆一生所作诗歌超过10万首!
你没看错——十万首!
做个数学题:如果他从8岁开始写诗(史料记载他幼年即能吟咏),到88岁去世,整整80年,平均每天要写3.4首诗!
就算只算正式收录的3.3万多首,也意味着他每天至少完成一首半,全年无休,风雨无阻。
这什么概念?
李白一生存诗约900首,杜甫1400首,白居易近3000首……
乾隆一个人,干翻了整个唐代诗人群体!
而且他写诗不分场合:
吃顿饭能写一首,《食火鍋作》来了;
打个猎能写十首,《木兰行围二十韵》安排;
连看场雨、赏朵花、遛个狗,都能即兴赋诗三首。
更离谱的是,他还不止自己写,还要让大臣们陪他“赛诗会”,搞得朝堂像诗社,奏折里夹着打油诗。
三、艺术成就PK:一个是天花板,一个是“水文王”
那么问题来了:
写得多=写得好吗?
显然不是。
我们来对比一下:
维度 李煜 乾隆
存世作品数 约50首 超10万首
名篇率 极高(《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皆经典) 极低(几乎无传世名篇)
情感深度刻骨铭心,亡国之痛直击灵魂 多为应景应酬,空洞乏味
后世评价 “词中之帝”“千古一人”“诗坛劳模”“帝王水王”
举个例子,乾隆南巡时看到西湖美景,立马赋诗一首:
“长堤苏小墓,柳色绿依依。
何处春风至,莺声入翠微。”
看着挺顺口,但跟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比,立马显得平淡无奇,毫无记忆点。
而李煜哪怕一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也能让人瞬间破防。
所以结论很明显:
李煜是“质”的巅峰,乾隆是“量”的奇迹。
一个用生命写作,一个用KPI写作。
四、背后的真相:为什么他们如此痴迷写诗?
别以为这只是个人爱好,背后其实藏着深刻的政治与心理动因。
李煜:逃避现实的温柔抵抗
李煜本质上是个“错位的天才”。他生在一个该尚武的时代,却有一颗文艺的心。面对强敌压境,他无力回天,只能躲进诗词世界,用文字构建精神避难所。
他的词,其实是一种无声的控诉,是对命运的哀叹,对故国的追忆。正因为真实、痛彻心扉,才能穿越千年,依然动人。
乾隆:文化统治的心理操控而乾隆写诗,则更像一场“文化表演”。
他深知满清入主中原,必须赢得汉族士大夫的心。所以他拼命标榜自己“汉化程度高”,精通儒学、酷爱书画诗词,以此证明:“我不是蛮夷,我是中华正统继承者!”
写诗,是他巩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每写一首,就等于向天下宣告一次:“看,朕多有文化!”
再加上他有专门的“御诗整理团队”——翰林院学者帮他润色、抄录、编纂,甚至代笔也不稀奇。所谓“日更三首”,更像是皇家宣传工程的一部分。
五、历史回响:谁的名字更值得被记住?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
今天,小学生课本里还在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乾隆的十万首诗,除了图书馆古籍部,几乎无人问津。
李煜虽然亡国,却被尊为“千古词帝”;
乾隆虽创下“诗歌吉尼斯纪录”,却被戏称为“古代第一水王”。
但话说回来,乾隆也不是全无贡献。他的诗虽艺术价值不高,却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外交、民俗的宝贵史料。比如他写的《冰嬉赋》,就详细记录了清朝宫廷滑冰运动,成了体育史的重要资料。
结语:诗人or 写手?帝王的另一面人生
李煜和乾隆,两个极端的样本告诉我们:
真正的文学,不在于写了多少,而在于是否打动人心。
一个用半生苦难换来几句绝唱,却永垂青史;
一个用八十年光阴写下十万文字,却鲜有人记得。
或许,这才是历史最残酷也最温柔的地方。
下次当你熬夜赶稿、焦虑“日更压力”时,想想乾隆——
人家一天写三首都不带停的。
但更要记住李煜——
有时候,一生只写一首好诗,就够了。
文末互动:
你觉得写诗是为了表达内心,还是为了刷存在感?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像李煜一样沉醉艺术,还是像乾隆一样疯狂输出?评论区聊聊!
#李煜 #乾隆皇帝 #皇帝诗人#南唐后主 #古代野史 #诗词巅峰#爆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