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绘“阮水环潮图”!高明阮埇村以“双脉”激活振兴新篇 | 佛山乡村观察

发布时间:2025-10-16 19:12  浏览量:5

清晨的阳光漫过高明区荷城街道阮埇村的镬耳屋顶,村民区先生踩着亲水栈道的木板,听脚下流水潺潺。“之前环村河涌又黑又臭,路过都要捂着鼻子。现在阮水复通,河畅水清岸绿,映衬得古村更美了!”老人指尖划过栏杆,目光里满是对古村新貌的欢喜。

这座三面环水的古村,自宋嘉泰二年(1202 年)进士区朝揖携族人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至此,已走过800余年岁月。护村河“阮水”外接秀丽河、沧江河,村内水涌交织如网,孕育出“高明第一望族”的荣光——自宋至清,该村共培育了6名殿试进士、17名举人、73名监生(国学生)、43名贡生(贡士)等。区大相、区大伦兄弟便是其中翘楚,区大相曾任万历皇帝户部尚书,擅诗文的区大伦为万历皇帝起草诏令文书,有“岭南才子”的美称。

借着“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和环两江先行区建设的双重机遇,近两年来阮埇村以“文脉”为魂、“水脉”为韵,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系统性整治提升,让消失多年的“阮水环潮”盛景重现,以水美带动村美,赋能文旅发展、产业振兴、文化传承,走出一条“以水引人、以文留人、水文富民”的振兴之路。

双脉共生的望族密码:水孕文脉,文润水乡

水,是阮埇村的“生命之根”。

823年前,官至刺史的区朝揖为何选择在此定居开村?答案就藏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中:古时的阮埇村三面环水,被护村河“阮水”拱卫其中;四面环山,古耶山、凌云山、南蓬山、梅瓣山依次环绕。山水相依间,孕育了“阮埇八景”:蓬山耸翠、东社榕荫、莲塘夜月、西园红荔、双桥晚眺、珠庙观澜、阮水环潮、疆滘渔舟。

“河涌交织如月琴,活水环绕似荷叶”的水土抚慰了仕途不顺的区朝揖,也让阮埇村“文脉”勃发。

书房与田垄相邻,墨香伴稻香飘散。阮埇区氏秉承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人文鼎盛、英才辈出,流传了“父子进士”“兄弟同榜”等科举佳话,创造了“高明第一望族”的历史荣光。最为突出的是区大相家族,出现了“两朝三进士,一榜四文魁”(“三进士”为区大相、区大伦、区拔熙,“四文魁”为区怀瑞、区怀素、区尚恕、区尚恂)。

“春满前溪花水香,三峰历历对茅堂。”“云溪一道绕村流,密树疏篁夹岸幽。傍分沟洫膏农亩,曲引江潮鉴画楼。溪上衣冠数百家,家家园圃种桃花。因风忽散千丛锦,映水时窥一片霞。”……作为明代万历十七年的进士,区大相曾创作大量诗句赞美家乡的秀丽风光。

如今漫步在阮埇村中,这份“文脉”依然触手可及。“阮北八大家”古民居群呈棋盘式布局,青砖墙、镬耳顶、龙船脊尽显岭南建筑精髓;阮西古民居群的红粉石墙更显古朴,御马房、春坊祖祠、进士门楼、大夫区公祠、象珠庙……近百栋明清建筑静静伫立,不仅是望族精神的鲜活载体,更是阮埇村作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佛山十大醉美古村”的硬核底气。

重绘“阮水环潮”图景:治水兴水,唤醒沉寂“水脉”

时光为阮埇村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曾让“水脉”逐渐失去活力。

“环村河涌沿岸有不少违法建筑,多个池塘堆积淤泥和垃圾。”“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走近鱼塘就能闻到臭味。”提起过去村里的水环境状况,村民们满是无奈。

数十年来,由于环境管理缺位、人为占塘建房、生活垃圾堆积,连贯的环村河涌被分割成十余个鱼塘,加上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导致河涌淤塞、水体发臭,“阮水环潮”的水乡风貌渐渐消失。

环村河涌旧貌。

阮埇村的“根”在于水。想要乡村振兴,就要让阮水先“活”过来。

荷城街道将阮埇村水环境整治纳入“一镇街一实事”专项监督清单,一场“多级联动、全民参与”的治水行动就此展开:街道组建由住建水务办、农业农村办、综合执法办等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村党总支牵头成立整治筹委会,吸纳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乡贤、热心村民等力量,构建起“党总支牵头、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

环村河涌旧貌

治水的第一步是啃下“违建拆除”的硬骨头。

环村河涌周边的违法建筑侵占时间大部分超过10年,最长接近40年,利益纠葛复杂。

党员干部带头入户宣传引导,街道纪检监察干部加入驻村团队,为村民讲政策、明道理、释疑惑、算生态账;街道综合执法办等职能部门“一碗水端平”,依法依规推进整治工作,打消村民顾虑。在广大村民和乡贤的大力支持下,阮埇村累计拆除违法建筑物131处,拆除面积超1.2万平方米,为水系疏通、水环境提升腾出了空间。

环村河涌整治前后对比图

打通水流堵点,引入源头活水是让“死水”变“活水”的关键。

阮埇村大力动员社会力量,累计清理700余个卫生黑点,清除淤泥8.38万立方米,清运垃圾超1214吨;实施源头截污工程,铺设污水管网,杜绝生活污水直排;建成引水泵站,将秀丽河的活水引入环村水系,串联贯通14口池塘,让阮水重新循环流动;沿河道修建600多米亲水栈道,搭建4座观景凉亭,加装复古水车,让昔日“垃圾塘”变成村民散步、游客打卡的“景观河”。

今年6月,消失数十年的“阮水环潮”惊艳重现:1.5公里阮水复通,如同“翡翠玉带”再度绕村而行,岸边柳树、竹树成荫,青石板巷道与青砖古屋倒映水中,区大相笔下“云溪一道绕村流”“映水时窥一片霞”等景致成为现实。

双脉共振的启示:岭南古村振兴的“阮埇答案”

如今走进阮埇村,穿行在百年古榕、青砖古屋、石板巷道、亲水栈桥间,既能感受到“水脉”灵动,又能品味到厚重的“文脉”气息。

“双脉共振”正是阮埇村振兴的核心逻辑:“水脉”为“文脉”搭建了“展示舞台”,若没有清澈的阮水,“阮水环潮”的八景传说便失去了依托;“文脉”为“水脉”注入了“精神灵魂”,正是区大相等历史名人颂诗赞美,以及“望族耕读传家”的精神代代相传,让阮水具备了独特韵味,也让这条古村有了一把文旅发展的“金钥匙”。

这份共振,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当前,阮埇村正依托水乡风貌重塑,撬动“治水-活水-富民”的生态价值转化链,盘活水岸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引入非遗手作工坊、水乡主题精品民宿等业态,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将碧波荡漾的“水脉”变成乡村振兴的“金腰带”。

阮埇村党总支书记区海锋介绍,作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第三批典型村,阮埇村坚持文化赋能,多方联动延续古村文脉。包括深挖以区大相为代表的阮埇文化底蕴,有机串联历史建筑、跨水栈道、沿岸绿景等资源,形成水系环境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文旅生态;积极对接社会力量,争取乡贤捐赠物资50余万元,用于危房改造、古建筑修缮,举办“龙抬头”濑粉宴等民俗活动,有效提升阮埇村知名度、美誉度;多措并举激活文化传承,推动修缮区大相故居、进士门楼,筹建村史馆,推动延续八百年古村文脉。

夕阳西下,阮埇村的环村河泛着金光。这座“高明第一望族”古村,正以“水脉”为弦、“文脉”为韵,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它的实践证明,古村的振兴,不必舍本逐末追逐“网红标签”,只需守住自己的“根”与“魂”——让水脉常清,让文脉永续,便能让古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谈飞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