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首辅儿子考状元,拼爹还是拼自己?杨慎和张懋修告诉你答案
发布时间:2025-10-14 18:22 浏览量:6
“学而优则仕”。
是刻在每个读书人骨子里的梦想。而实现这个梦想最正统、最荣耀的路,就是科举。这条路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秀才、举人,再中个进士,已经是万里挑一的人中俊杰。
而这条路的顶点,那个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夺得的第一名——状元,便成为了所有读书人梦想的终极符号。
不过你可别以为状元遍地都是。
科举从隋朝开始,一路传到清朝,直到1905年被废除,磕磕绊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下来,留名青史的状元也就五六百个,只比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总数多出一两百。说他们和皇帝一样是人中龙凤,也不为过。
但在这么多状元里,除了那几位连中三元的,明朝有两位特别引人注意——因为他俩的爹,都是当时的首辅,是朝廷里说一不二的头号人物。
他们一个是正德年间的杨慎,他爹是杨廷和;另一个是万历年间的张懋修,他爹是张居正。
虽然都是“首辅的儿子中状元”,听起来背景一样,但这两个状元的成色,却完全不一样。
简单来说,杨慎的状元基本没有猫腻,是硬考出来的;而张懋修的状元,则是暗箱操作运作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用张居正儿子的例子一对比,就特别清楚了。
万历皇帝接班的时候年纪小,他母亲李太后干脆把朝政全权托付给了张居正。所以在万历朝的前二十年,真正掌权的不是皇帝,而是这位张首辅。
按理说,状元、榜眼这类名次,都得由皇帝“钦点”。可张居正权力太大,连皇帝也得让他三分,这个“钦点”也就走了样。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操作:
万历五年(1577年),次子张嗣修参加殿试,主考官原本定他为二甲第一名(全国第四)。张居正不满意,一运作,儿子就成了一甲第二名(榜眼)。
万历八年(1580年),三子张懋修更离谱,在老爸的直接干预和万历的表面认可下,竟被钦点为状元。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全天下的读书人,尤其是寒窗苦读的学子,都恨透了张家。当时就流传开一首讽刺诗:“状元榜眼姓俱张,未必文星照楚邦。”意思是:状元榜眼都姓张,难道文曲星专门往你们老家跑?
这诗一传开,等于公开告诉大家:这场科举舞弊,朝野上下心知肚明。
其实,以张居正的权势,他儿子就算只中个普通进士,将来也前途无量。可他偏要让儿子进前三,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携,更像是一种赤裸裸的政治炫权——明目张胆地挑战规则,向所有人展示他的权力。
张居正是个政治高手,当然明白这么做等于把全家放在火上烤,会招来天下人的嫉恨。但他还是刹不住车。
而从皇帝的角度看,这种“殊荣”未尝不是一种隐形的“捧杀”。你张居正不是要风光吗?我就给你极致的风光,让所有人都盯着你、恨着你——这无疑是为日后的清算,早早埋下了伏笔。
张居正家的孩子,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你相信:你除了膜拜,一点辙儿都没有。可把上面这个逻辑套到杨慎身上,你会发现完全对不上号。因为,杨慎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天赋比你高,自制力比你强,还比你努力。
所以,杨慎能考上状元,是实力太硬。这是最关键的原因。
杨慎是个什么样的天才?
杨慎自幼便有“神童”之名,博览群书。他随父进京途中创作的诗文就曾轰动京城,甚至得到时任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赏识,收为学生。
可以说,在考状元之前,他的才华早就被京城文化圈公认了。
所以后来他真中了状元,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一点不意外。谁也不会不服气,更没人说闲话——毕竟,杨慎不当状元,还有谁配当?
不过话说回来,光有名气也不行。
比杨慎早十几年的唐伯虎就是个例子。唐伯虎名气更大,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1498年考中应天府解元,次年进京考试,名列第一。结果莫名其妙卷进了作弊案,不但功名被取消,还被终身禁考,仕途彻底断送。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张居正之前,科举考试非常严格,名气再大,一旦出问题,说翻船就翻船。想靠作弊蒙混过关?太难了。
再看杨慎中状元时的背景:正德六年(1511年),他父亲杨廷和刚入阁不久,还不是后来那个权倾朝野的首辅。皇帝明武宗虽然爱玩,但也没到需要用“点状元”来设局捧杀一个大臣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杨慎的考试成绩过硬:会试考了全国第二,殿试文章《创业以武 守成以文》写得文采飞扬、见解深刻,连考官都一致叹服。连考官都一致叹服,直接送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看了也挑不出毛病——当然,这话得说回来,那个正德皇帝除了豹房业务很专业,对文章学问压根不怎么上心,就算想挑刺,估计也挑不出来。
所以,杨慎这样的实力,谁也没话说。
如果这三个人放在一起,张居正的儿子像是被硬捧上位的;唐伯虎是有真才实学却意外翻车的;而杨慎,就像是那个从小到大都是学霸,竞赛奖杯拿到手软,最后凭实力考上清华的学神,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
后来杨慎成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留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的千古名篇,也反过来证明:他这个状元,是真材实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