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其作品中究竟有没有刻意丑化“表哥”形象
发布时间:2025-10-14 21:56 浏览量:7
一
“金庸因鄙夷表哥徐志摩,在小说中刻意丑化表哥形象”的说法流传甚广。
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为什么呢?
因为从他的作品中似乎能找到有力的证据。比较典型的就有这么三位:
一是《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王语嫣的表哥。
作为燕国后裔,他背负“复兴大燕”的使命,对身边的美女表妹视而不见。尽管费尽心机奔波多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比如屈尊降贵认段延庆为义父,终究是南柯一梦,最终精神崩溃,成为一个疯子。
二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卫璧,朱九真的表哥。
他既是红梅山庄庄主朱长龄的外甥,又是武烈的弟子。他精于算计,想“鱼与熊掌兼得”,周旋于表妹朱九真与师妹武青婴——“雪岭双姝”——之间,加剧了二人的明争暗斗。后来,卫璧被“青翼蝠王”韦一笑吸干鲜血而死。
三是《连城诀》中的汪啸风,水笙的表哥。
汪啸风与表妹水笙并称“铃剑双侠”,是江湖人士眼中“神仙般的人物”。“雪山事件”后,他听信了花铁干的谣言,怀疑水笙与狄云有染,抛弃表妹。最后,与其他寻宝者一同闯入天宁寺,在争抢金银珠宝时中毒身亡。
除了以上三位,还有几个不太出名的“表哥”。比如《碧血剑》中温青青的表哥温正,《笑傲江湖》中林平之的表哥王家骏、王家驹,《雪山飞狐》中郎剑秋(胡斐母亲)的表哥杜希孟。
这些表哥角色大多心术不正、品行有亏,或贪婪权势,或沉迷美色,或轻信谗言,最终的结局也都不太好。
鉴于这些“表哥”大多与“表妹”在关系上有些暧昧,于是,在有些读者的心目中,“表哥”甚至成为“渣男”的代名词。
二
那为什么会与徐志摩扯上关系呢?
首先当然是源于金庸和徐志摩之前的关系:徐志摩是金庸母亲徐禄的堂侄,也就是金庸的表哥。
其次,与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感情纠葛有关。
徐志摩作为著名的现代诗人,一生追求浪漫自由。在英国留学期间,他爱上了林徽因。因为自己已经是有妇之夫,为了得到林徽因,不惜与妻子张幼仪离婚,这是轰动民国的大新闻。
后来,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后,他又与有夫之妇陆小曼不清不楚,导致陆小曼和王赓的婚姻破裂,最终抱得美人归。
在两人的婚礼上,作为徐志摩老师的梁启超一点面子也不讲,当场训斥了他: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有论者认为,金庸幼年时曾在嘉兴读书,因此听说过徐志摩的风流韵事,也听家族长辈议论过徐志摩对发妻冷漠、为追求浪漫情感而轻率离婚的事儿,心中肯定留有印记。
而这种印象虽然并没有直接化为笔下人物的原型,却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对“表哥”这一角色的塑造倾向。
甭说,他笔下的表哥们虽然身份各异,却几乎都具有才子风流、情义两失的特质,与徐志摩形象倒真有几分神似。
三
然而,这些所谓的证据却多为后人附会,金庸本人从未公开承认过表哥角色与徐志摩存在直接关联。
从年龄上来说,徐志摩生于1897年,而金庸出生于1924年,二人相差27岁。金庸明确表示,自己仅仅在10岁的时候参加过徐志摩的丧礼,“干系至此为止”,和自己的表哥并没有直接的恩怨。
金庸在嘉兴读书时,徐志摩早已去世多年,他是否听长辈们转述过关于表哥的轶闻,真实性难以考证。
第二个证据是关于“云中鹤”这个名字。
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有四大恶人,其中老四“穷凶极恶”的名字叫云中鹤。这人轻功出色,但却非常好色,是个淫贼,不少女子在他手下遭辱。
好巧不巧的是,徐志摩曾经用过一个叫“云中鹤”的笔名。
这一重合让许多人浮想联翩,认为金庸是借此暗讽徐志摩风流成性、践踏女性情感。
然而,徐志摩使用“云中鹤”这一笔名仅仅短暂见于早期发表的诗作,并未以此广为人知。
尤其是当徐志摩使用“云中鹤”这个笔名时,金庸还未满一岁。因此,无法证明金庸给第四工恶人起“云中鹤”这个名字是为了讽刺徐志摩。
何况,“云中鹤”这个绰号是传统文学作品中惯用的设定,多指那些轻功卓绝、行踪诡秘的形象,许多小说都有类似的反派角色。比如萧逸的《甘十九妹》中,就有一个叫云中鹤的人物。
金庸取这个名字,更可能是出于对武侠传统中绰号象征意义的沿用,并不是特指。
第三个证据来自于一副挽联。
有人指出,金庸父母曾强烈反对徐志摩停妻再娶。徐志摩遇难后,他们家族还送了一副挽联:
“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
这就是暗讽其“情债难偿”,10岁的金庸参加表哥的葬礼时,肯定受过当时氛围的感染。
其实,据考评,这副挽联并非金庸直系家族所赠,而是出自海宁查氏另一支的查猛济之手,原文取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绮怀》十六首之十四。
这副挽联也并不是查家对徐志摩情感生活的讥讽,而是另有深意:
黄景仁是乾隆年间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诗人,与35岁遇难的徐志摩境遇相似,查猛济用这两句诗为挽联,更多是借前人诗意惋惜徐志摩的早逝,而不是暗讽其“情债”。
更关键的是,查猛济与金庸虽同属海宁查氏,却分属南北两支,而且他还是徐志摩之子徐积锴的老师,以这一身份赠联更可能是出于对晚辈才子的惋惜,而绝非批判。
再补充一点:
金庸笔下的“表哥”固然大多形象不堪,可是毕竟也有正面人物,不能一概而论。
最典型的就是张无忌。他是殷离的表哥,不仅没有什么卑劣的行径,反而以宽厚仁慈著称,尽管没有与表妹终成眷属,可是对她却爱护有加。结局当然也很好,拥有绝世武功,并与赵敏双双归隐,收获幸福。并最终与心爱之人携手归隐,打破了“表哥多薄幸”的刻板印象。
一个张无忌,一股“表哥”群体中的“清流”,足以撕掉贴在“表哥”这个形象上的负面标签吧?
最后总结一下:
纵览金庸的作品,他在创作中惯于批判伪君子,这类角色遍布各身份阶层,并非表哥专属。表哥,只是在男女关系中大概率出现的一个角色而已。如果说有批判,针对的,也只是“精致利己主义者”这一形象群体而非现实个体。
将角色塑造归因于私人恩怨,既低估了金庸的创作格局,也忽视了文学与现实的边界。
那些让人侧目的表哥们,终究是江湖中的人性样本,而不是针对徐志摩的隐秘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