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浊世清流,一代廉吏的为民传奇

发布时间:2025-10-11 20:16  浏览量:6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深秋的某个深夜,开封府衙后堂的油灯在寒风中摇曳。刚赴任河南按察使的张伯行伏案疾书,面前堆积着各州县送来的卷宗。当他翻到兰考县一起"赈灾银两案"时,突然停住笔:账册显示三千两赈灾银凭空消失,知县却以"河道溃堤"为由搪塞。这个细节让曾在黄河岸边生活多年的他警觉起来——此时正值枯水期,何来溃堤之说?这位新到任的官员当即起身更衣,带着两名书吏连夜策马直奔兰考。

1651年,张伯行出生于河南仪封一户耕读世家。父亲张克嶷虽是秀才,却因家贫只能靠在私塾教书维持生计。童年的张伯行常在学堂窗外听课,用树枝在沙地上临摹字帖。十二岁那年,黄河决堤冲毁家园,全家挤在草棚里度日。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烙下深刻印记,日后他在《治河议》中写道:"水患之痛,痛在百姓骨血之间"。

1681年,三十岁的张伯行中举,却在会试中三次落第。这期间他目睹了科举考场的重重黑幕:富家子弟用银钱开路,寒门才子名落孙山。某次放榜后,他亲眼看见一位老儒生因屡试不第投河自尽,此事促使他写下"宁为清白鬼,不作龌龊官"的誓言。直到1685年,三十四岁的他终于考中进士,但拒绝向主考官"递门生帖",这在当时官场被视为异类。

1699年,张伯行调任山东济宁道。当时的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治河官员多以修堤为名中饱私囊。他发明"标竿验土法":在堤坝关键位置埋入刻有工匠姓名的石桩,日后决堤即可追责。此法推行后,当年修筑的八十里河堤竟无一处渗漏。

在治理微山湖淤塞时,张伯行与河道总督张鹏翮产生激烈冲突。后者主张征发十万民工开挖新河道,他则力主疏通旧河道:"旧河床形如弯弓,水流自然;新开河道直如利剑,易生险工"。最终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新河道启用次年即出现多处管涌。此事让康熙帝注意到这个"善治水的犟县令",特赐《治河方略》手稿以示嘉奖。

马蹄声撕破兰考县夜的寂静时,知县王士铭正在宅中宴饮。当浑身霜露的张伯行突然闯入,这位肥头大耳的知县顿时僵在原地——按察使衙门距此八十里,他万没想到新任长官会星夜突袭。

知县王士铭正在宅中宴饮。当浑身霜露的张伯行突然闯入

「王县令,烦请即刻带本官查看溃堤现场。」张伯行抖落披风上的寒露,目光扫过满桌珍馐。王士铭支吾着推说堤坝危险,却被他一句「本官幼时在溃口捡过命,最知何处危险」堵了回去。

天色微明时,众人站在了所谓的「溃堤处」。张伯行俯身抓起一把泥土,指尖搓捻间冷笑出声:「黄河泥沙该是姜黄色,这黑土分明是菜园土!」随行河工查验后更发现:堤坝断面整齐如削,决口处竟无半点洪水冲刷痕迹。

天色微明时,张伯行俯身抓起一把泥土,指尖搓捻间冷笑出声:「黄河泥沙该是姜黄色,这黑土分明是菜园土!」

王士铭扑通跪地时,衙役已从县衙地窖起出二千八百两官银。原来这知县勾结河工,在离黄河三里外的荒地伪造溃堤现场,克扣的赈银除了宴饮挥霍,还预备给京中靠山送礼。更惊人的是,赈灾册上三百「受灾户」,竟有二百七十户是虚报的幽灵名额。

此案震动中原,康熙帝阅卷后朱批:「能吏当如是」。而真正让张伯行名扬天下的,是结案文书中那句自省:「若非少时亲历黄泛,几被奸吏蒙蔽。为官者当知民间疾苦,方不负头上顶戴。」这句话后来被刻成木匾,悬挂在开封府二堂,成为历任官员的醒世钟。

任福建巡抚期间,张伯行遭遇"米价案"考验。当时台湾米商勾结官员哄抬粮价,他果断开放官仓平抑米价,却遭闽浙总督噶礼弹劾"擅动国储"。面对质询,他抬出贴满封条的米袋上殿——米袋里装满了福州百姓的联名血书。康熙帝抚摸着浸透血迹的布帛长叹:"此真父母官也"。

江苏巡抚任上,他坚持"三不"原则:不受地方官馈赠、不赴商贾宴请、不置产业。有盐商送来千斤海参,他原封退回并附诗:"海味虽美非吾求,清风两袖任去留"。其居所仅有三间瓦房,厨房梁上悬挂着腊肉都要记账,曾因夫人多买半斤香油而自责三日。

1711年的江南乡试,因考官与两江总督噶礼勾结,大肆收受贿赂,导致榜上有名者多是权贵子弟,而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学子大多落榜。发榜之日,群情激愤,数百名考生抬着财神像闯入孔庙,讽刺考官“唯财是举”,场面一度失控。

作为江苏巡抚的张伯行得知此事后,立即上奏朝廷,弹劾两江总督噶礼受贿舞弊。这一举动在官场引起了巨大震动。噶礼不仅是封疆大吏,更是满族贵族,深得康熙信任,其势力遍布朝野。张伯行以一汉族巡抚身份挑战如此权贵,在许多人看来无异于以卵击石。

江苏巡抚张伯行、两江总督噶礼互参

果然,噶礼迅速反击,罗织罪名反劾张伯行。此案审理过程一波三折,主审官员多畏惧噶礼权势,欲息事宁人。在关键时刻,张伯行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文字:“朝廷设官分职,皆以为民。臣忝任巡抚,遇此欺君坏法之事,敢不据实奏闻?若徇情不言,是辜负圣恩,愧对百姓,臣罪大矣!”

在张伯行被解职期间,苏州、扬州百姓罢市抗议,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仅收下一把青菜,受审结束路过扬州时,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

在张伯行被解职期间,苏州、扬州百姓罢市抗议,用水果蔬菜相送

案件最终惊动了康熙皇帝。经过深入调查,康熙明辨是非,充分肯定了张伯行的清廉与正直,罢黜噶礼,嘉奖张伯行。消息传出,江苏官民额手相庆。康熙曾感慨道:“张伯行居官清廉,朕所深知。其才具虽有限,然其操守,天下第一。”江南科场案不仅成为张伯行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也使他作为清官的形象深入人心。

1725年,七十四岁的张伯行在礼部尚书任上逝世。整理遗物时,官员们震惊地发现:这位二品大员的全部家当竟不足百两白银。京城百姓自发罢市三日,苏州百姓在胥门外建"清风亭"纪念,福建士子将其画像供于书院"先贤祠"。

清风亭

三百年后的今天,开封府遗址出土的"巡抚仪仗"文物中,张伯行的青布轿帘与同僚的锦绣轿帷形成鲜明对比。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奏折上,康熙朱批"天下清官第一"六个字依然清晰可见。在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内,讲解员总会提及这位本地先贤——两位跨越时空的治沙者、治水者,用相似的方式诠释着"为民"的真谛。

张伯行墓碑上镌刻着自撰铭文:"来时寒素,去时清苦,留得正气,滋养后土"。这位封建时代的官员,用一生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廉洁不是道德标榜,而是化作春雨的仁心;为民请命不在一时壮举,而在经年累月的躬身实践。当我们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回望历史,张伯行的故事恰似一面铜镜,照见权力该有的温度与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