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抗倭护国 却惨遭朝廷抛弃 儿子死 妻子跑 最终因没钱抓药活活病死

发布时间:2025-10-14 18:51  浏览量:6

1588年冬,山东蓬莱的一间破屋里,61岁的戚继光躺在床上,咳嗽声震得床板发颤。

他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手里紧紧攥着那本《纪效新书》——这本书里藏着他练兵抗倭的心血,藏着他“但愿海波平”的执念,可如今,他却连治肺病的药钱都凑不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几天后,这位曾南征北战、平定倭寇、击退蒙古的一代名将,在饥寒与病痛中离世。没人能想到,那个19岁七步成诗、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少年英雄,那个让倭寇闻风丧胆、让蒙古骑兵不敢南下的“军神”,最终会落得“无钱抓药、妻离子散”的下场。

戚继光的晚年,到底遭遇了什么?为何护国有功的他,会被朝廷抛弃、被亲人背叛?自己落得个没钱治病活活被病死的结局?

戚继光的一生,从一开始就刻着“报国”二字。

19岁那年,他秉烛夜读,有感于东南倭寇作乱、百姓流离失所,七步之内挥笔写下《韬钤深处》,一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戚继光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后数十年,他用行动践行誓言:在东南沿海,他招募“戚家军”,创“鸳鸯阵”,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把横行多年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让“海波”真的归于平静;在北方边境,他镇守蓟州十六年,加固长城、整肃军纪,蒙古骑兵几次来犯都被打得大败而归,再也不敢轻易南下。

他不仅会打仗,还懂谋略、善著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成为后世兵家经典,《止止堂集》里的诗文尽显儒将风采,连书法都有极高造诣。曾国藩曾评价他:“戚继光用兵,古今罕有其匹。”

可戚继光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张居正。作为万历朝的“一代名相”,张居正深知戚继光的才能,力排众议举荐他,给了他练兵、打仗的自主权,甚至为了让他安心治军,特意调走与他不和的官员。在张居正的庇护下,戚继光才能毫无顾忌地施展抱负,成为大明的“双料军神”(抗倭、御蒙皆胜)。

张居正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1582年7月,张居正突然病逝,享年58岁。这成了戚继光命运的转折点。起初,万历皇帝还念及张居正的辅政之功,给予他“文忠”谥号,可没过多久,风向骤变——万历先扳倒张居正的亲信冯保,接着,陕西道御史杨四知上奏,罗列张居正“贪滥僭窃、招权树党”等十四大罪状。

万历皇帝当即表态,斥责张居正“怙宠行私,殊负恩眷”,虽念及旧功不予深究,却默许官员们全面攻击张居正。一夜之间,“一代名相”竟变成了“大奸臣”,而作为张居正举荐的“核心干将”,戚继光自然被贴上了“奸党余孽”的标签。

这年冬天,吏科给事中张鼎思上奏,说“戚继光抗倭擅长水战,不适合镇守北方”,实则是借故打压。万历皇帝顺水推舟,把戚继光从蓟州总兵(正二品)贬为广东总兵(从二品),连降数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离开蓟州那天,天寒地冻,戚继光骑着马,看着自己镇守多年的长城,忍不住吟起诗来,满是郁闷与不甘。他本以为,去广东至少还能领兵,还能为国家做事,却没想到,这只是他落魄的开始。

可抵达广东后,戚继光才发现自己错了,这里的军队早已是“老弱病残”,2000多名士兵毫无战斗力,装备更是破旧不堪。

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放弃——就像当年在东南抗倭、在北方御蒙一样,他重新整肃军纪,教士兵练兵、布阵,还亲自巡视惠州、潮州等地,防范海盗作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只要自己好好做事,朝廷总会看到他的功劳,总会洗刷他“奸党余孽”的罪名。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巴掌。

1583年,戚继光刚在广东站稳脚跟,就收到了弟弟戚继美的消息——时任云贵总兵的戚继美,因为“张居正党羽”的身份,被皇帝一撸到底,罢官回老家。

戚继美和戚继光一样,也是战功赫赫的将领,却因为哥哥的关系、因为张居正的牵连,落得“无官一身轻”的下场。戚继光得知消息后,一夜白头,他知道,朝廷是铁了心要清算“张居正余党”,自己恐怕也难逃此劫。

更让他忧心的是,这一年,东北的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喊着“七大恨”反抗明朝,虽然此时的努尔哈赤还只是“小角色”,可戚继光凭着多年的军事敏感度,早已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威胁。

努尔哈赤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多想回到北方,领兵抵御这个未来的“大明克星”,可他只是个被贬的广东总兵,连向朝廷上书的资格都快没了。

在广东的日子里,戚继光过得格外压抑。一次,他途经杭州,江南才子王世贞、汪道昆特意来为他接风,本想陪他喝喝酒、解解闷,可酒过三巡,汪道昆的弟弟汪道贯却因文坛琐事发难,胡应麟更是借着酒劲,当众骂戚继光“大老粗,懂个屁文坛事”。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戚继光的心里。他不是“大老粗”——19岁七步成诗,有诗集传世,懂策论、著兵书,书法更是自成一派,可在这些文人眼里,他终究只是个“武将”,即便立了再大的功,也入不了他们的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满心委屈的戚继光,没等宴席结束就起身离去。那一刻,他不仅感到失意,更感到孤独——朝堂不容他,文人轻视他,连唯一的希望都在慢慢破灭。

1584年,朝廷的清算终于落到了戚继光头上。给事中张希皋等人联名弹劾他,说他“是张居正的死党,自称门下走狗”,还编造出“派弟弟给张居正送美女、春药、银子”的谣言。

《明史》甚至跟着附和,说

“继光与俞大猷皆名将,操行则戚不如俞”。

可没人知道,戚继光对张居正的“卑微”,只是为了能保住兵权、能为国做事——他不贪不占,所有给张居正的“礼物”,都是从自己的俸禄里省出来的,他只是想换一个“能安心治军”的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万历皇帝根本不听解释,一道圣旨下来,把戚继光一撸到底,彻底罢官,让他回老家养老。

回到山东蓬莱的戚继光,本想和弟弟戚继美团聚,却迎来了更沉重的打击:戚继美早已抑郁而终,弟媳也随之病逝,更过分的是,弟弟的小妾卷走了所有家产,早已不知所踪。

看着空荡荡的弟弟家,60岁的戚继光老泪纵横。他擦干眼泪,暗下决心: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妻妾、孩子,还有弟弟留下的孤儿,让他们能过上安稳日子。

可他没想到,更大的背叛还在后面。戚继光一生清廉,除了俸禄在无别的收入,罢官后,朝廷还以“赎罪”为由,不给发放任何退休金(即“夺俸”)。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不仅要养活自己的几房小妾和孩子,还要照顾侄子,日子渐渐捉襟见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戚继光的夫人王氏,本就脾气暴躁,以前看戚继光有权有势,还能忍一忍;如今戚继光落魄了,她再也忍不住了——她看不惯戚继光的小妾,也厌烦家里的孩子(这些孩子多是小妾所生,王夫人无子嗣),三天两头找事吵架。

一次,戚继光忍不住说了她两句,王夫人竟直接提出“休夫”,然后卷走了家里仅有的金银细软,头也不回地跑了。

妻子的背叛,成了压垮戚继光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本就年迈体弱,加上事业失意、亲人离世,很快就病倒了,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句话成了戚继光晚年的真实写照。他要养活一家老小,只能把有限的钱都用来买粮食,根本没钱抓药。看着咳嗽越来越严重,身体越来越虚弱,他却只能躺在床上,看着孩子们挨饿,却无能为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1588年1月5日,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戚继光在咳嗽声中停止了呼吸。他到死都没能看到“海波永平”,没能看到大明抵御外敌,更没能看到自己的孩子们过上安稳日子。

而就在这一年九月,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五部,势力越来越大,一步步朝着推翻明朝的目标迈进——那个曾被戚继光视为“威胁”的年轻人,最终成了大明的“掘墓人”。

如果戚继光还在,如果朝廷没有抛弃他,或许,大明的命运会是另一番模样。

他一生为国,平定倭寇、抵御蒙古,守住了大明的东南和北方,可朝廷却因为“党争”,把他当成“奸党余孽”清算;他清廉一生,不贪不占,可朝廷却连退休金都不给,让他落得“无钱抓药”的下场;他想守护家人,可亲人离世、妻子背叛,让他孤苦无依。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人说,戚继光的悲剧,源于他“依附张居正”,可如果没有张居正的支持,他的军事才能根本无法施展,东南的倭寇、北方的蒙古,或许早就给大明带来更大的灾难。他的“依附”,从来不是为了个人权势,而是为了能更好地报国。

更讽刺的是,戚继光死后,朝廷不仅没有追封他,甚至连一句褒奖都没有。直到多年后,明朝面临内忧外患,才想起了这位“抗倭名将”,追赠他“谥号”,可这一切,对死去的戚继光来说,早已毫无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再读戚继光的《韬钤深处》,再看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誓言,依然会让人泪目。他是大明的“脊梁”,却被大明弃之如敝履;他护国安邦,却没能护住自己的晚年。

注:本文内容根据《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年谱》《止止堂集》及明代军事史、政治史研究文献整理,聚焦“戚继光的一生与晚年悲剧”,客观探讨历史人物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联,不涉及敏感导向。若对历史细节解读存在差异,欢迎基于客观史料理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