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4.《史记》.五帝本纪.帝舜

发布时间:2025-10-14 15:47  浏览量:8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叫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从昌意到舜,已经传了七代了。从穷蝉一直到帝舜,这几代人都地位低微,是普通的平民。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的父亲瞽(音同古)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去世后,瞽叟续娶了个妻子生下了象,象为人桀骜不驯。瞽叟偏爱后妻的儿子,常常想杀掉舜,舜总是逃避躲开;等到犯了些小过错,就接受惩罚。舜侍奉父亲、后母和弟弟,态度日益真诚谨慎,没有丝毫的懈怠。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是冀州人。他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各种日用器具,在负夏做过生意。舜的父亲瞽叟愚昧顽固,母亲泼辣不讲理,弟弟象骄纵傲慢,他们都想杀害舜。舜却顺从父母心意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对待弟弟友善关怀。他们想杀他时,总是找不到他;而有事需要他时,他又总是会在身边。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二十岁时因孝顺而闻名。三十岁时,尧帝询问可任用的人才,四方诸侯全都推荐虞舜,说他可以。于是尧便把两个女儿嫁给舜,来观察他治家的才能;让九个儿子与他相处,来观察他处世的才干。舜居住在妫(Guī)水湾,治家更加严谨。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出身高贵而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遵守妇道。尧的九个儿子也都更加淳厚恭敬。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互相推让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互相让出居所;在黄河边制作陶器,那里生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一年后,他居住的地方成了村落,两年后成了集镇,三年后成了都城。尧于是赐给舜细葛布衣和琴,为他修建粮仓,还赐给他牛羊。瞽叟仍想杀他,让舜登高涂抹粮仓,瞽叟却在下面放火焚烧。舜用两个斗笠护住身体跳下,逃离火场,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挖井时在侧壁暗设了一个出口。舜挖到深处时,瞽叟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舜则从暗设的出口逃出,离开了。瞽叟和象很高兴,以为舜已经死了。象说:“这主意本来是我出的。”象要与父母瓜分舜的财产,于是说:“舜的妻子——尧的两个女儿,还有那把琴,我娶她们,琴归我。牛羊和粮仓给父母。”象于是住在舜的屋子里,弹奏他的琴。舜前去见他。象惊愕又不快,说:“我正在思念舜,心里很难过!”舜说:“是啊,你我的情谊真深厚啊!”舜仍然侍奉瞽叟,爱护弟弟,更加恭谨。于是尧便让舜试任司徒、推行五典,并管理百官,舜都处理得非常好。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从前,高阳氏有八位有才能的子孙,世人都得到他们的好处,称他们为“八恺(kǎi)”。高辛氏有八位有才能的子孙,世人称他们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世世代代都能继承他们先人的美德,没有丧失他们美好的名声。到了尧的时代,尧没有能举用他们。舜举用了“八恺”,让他们主管土地事务,他们总管各种事务,没有一件处理得不合时宜。舜又举用了“八元”,让他们在四方传播五种伦理教化,(使得)父亲讲道义,母亲有慈爱,哥哥重友爱,弟弟知恭敬,儿子懂孝顺,家庭内部和睦,社会上也和谐安定。
高阳氏就是指帝颛顼,高辛氏指的是帝喾。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器的后代,遮蔽仁义,包庇奸贼,喜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他为“浑沌”。少暤氏有个不成器的后代,毁弃信用,厌恶忠直,专讲邪恶的言论,天下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后代,无法加以教训,不懂得好言恶语,天下人称他为“檮杌”。这三个家族,世人都为他们感到忧虑。到了尧的时代,尧没有能除掉他们。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后代,贪恋饮食,图谋财物,天下人称他为“饕餮”。天下人都憎恶他,将他与上述三凶并列。

舜在四门迎接宾客时,乘机流放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迁徙到四方边远之地,用他们去抵御山野中的精怪鬼魅。从此以后,四门大开,大家都说没有凶恶的人了。

浑沌.穷奇.梼杌.饕餮,也就是所谓的四大凶兽。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在儒家经典《左传》中。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稺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

舜进入原始山林,即使遇到暴风雷雨也不会迷失方向,尧于是知道舜的才德足以授予天下。尧年老后,让舜代行天子的政令,出巡四方。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然后尧才让他代行政务。代行政务八年后,尧去世了。三年的丧礼完毕,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但天下人心都归向舜。当时,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这些人从尧的时代起就被举用,却没有分配专门的职务。

于是舜来到文祖庙,与四方诸侯首领商议,打开四方城门,以畅通四方的见闻。他命令十二个州的州牧讨论天子的德行,认为只要推行厚德、远离小人,那么远方的蛮夷都会归服。

舜对四方诸侯首领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光大尧的事业,可以授予官职辅佐政事呢?”大家都说:“让伯禹担任司空,可以光大尧的功业。”舜说:“啊,不错!禹,你去平定水土,一定要努力做好啊!”禹跪拜叩头,要让给后稷、契和皋陶。舜说:“好了,你还是去就职吧!”

舜说:“弃(即后稷),现在黎民百姓正在挨饿,你去做主管农业的后稷,适时播种各种谷物。”

舜说:“契,百姓之间不和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五伦关系不协调,你去做司徒,谨慎恭敬地推行五伦的教化,要以宽厚为本。”

舜说:“皋陶,蛮夷侵扰华夏,抢劫杀人,内外为乱。你去做司法官士,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分别在三处地方执行;五种流放之刑各有准则,根据远近分为三等:只有明察案情,才能使人信服。”

舜说:“谁能担任掌管百工的官职?”大家都说垂可以。于是任命垂为共工。

舜说:“谁能担任掌管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官职?”大家都说益可以。于是任命益为虞官(主管山泽)。益跪拜叩头,要让给大臣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同他们一起合作。”就让朱虎、熊罴做益的助手。

舜说:“啊!四方诸侯首领,有谁能为我主持天、地、人三礼?”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啊!伯夷,任命你为秩宗,从早到晚都要恭敬正直,内心清净洁白。”伯夷要让给夔和龙。舜说:“好吧。任命夔为典乐官,教导年轻人,要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谨,刚正而不暴虐,简率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是拉长音调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声相配合,音律要使乐声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能够协调一致,不互相干扰伦次,这样神与人听了都会和谐。”夔说:“啊!我敲击石磬,百兽都会随之起舞。”

舜说:“龙,我厌恶谗言和伪善的行为,它们会惊扰我的民众。任命你为纳言官,早晚传达我的命令,转达下情,一定要真实可信。”

舜说:“啊!你们这二十二个人,要恭敬谨慎啊,要时刻辅助上天交付我的事业。”此后,每三年考核一次政绩,经过三次考核,决定降职或升迁,于是无论远近各项事业都兴盛起来。同时,舜又分解安置了三苗部族。


到了舜这里记载就比之前的四帝,尤其是前三帝要详细多了,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官职。

司徒,司空这些,后世也在延用。只是没想到共工并不是管理水相关事务的,反而类似于后世的工部主官,是管理工匠的官职。虞官应该是管理养殖业相关的事物,秩宗应该是后世的礼部。

被称为龙的人被封为纳言官,有点类似后世的御史台之类的。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这二十二位大臣都成就了他们的功业:

皋陶担任掌管刑狱的大理,办案公正,民众都心悦诚服地认同判决结果;伯夷主管礼仪,上上下下都能互相谦让;主管百工,各种工匠都能做出成绩;主管山泽,山林水泽都得到了开发;主管农业,各种谷物都按时令茂盛生长;主管教化,百姓都和睦相亲;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部族都来归附朝见;十二牧巡行各地,九州之内没有人敢违抗法令。

其中,尤其以 的功劳最为伟大,他治理了九座山脉,疏通了九个湖泽,疏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的疆界,各州都按照相应的等级前来进贡,没有不合规定的。天子的疆域方圆五千里,一直延伸到最荒远的边陲。

在南方,安抚了交趾、北发;在西方,安抚了戎、析枝、渠廋、氐、羌等部族;在北方,安抚了山戎、发、息慎等部族;在东方,安抚了长夷、鸟夷等部族。

四海之内,都感念称颂帝舜的功勋。于是,禹创制了《九招》乐曲,招来了远方的奇珍异宝,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可说是从虞舜帝的时代开始的。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舜二十岁时因孝顺而闻名,三十岁时被尧提拔,五十岁时代行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去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上帝位。

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后,他到南方巡视,在苍梧的郊野去世。安葬在长江以南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

舜登上帝位后,乘着有天子的旌旗,去拜见他的父亲瞽叟,态度恭敬而谨慎,完全遵循做儿子的孝道。他把弟弟象分封为诸侯。

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器,舜就预先将禹推荐给上天(作为继承人)。十七年后舜去世。三年丧礼完毕,禹也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如同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一样。但诸侯都归附禹,然后禹才登上了天子之位。

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都拥有自己的封地,用来供奉他们祖先的祭祀。他们仍然穿自己家族的服饰,礼乐制度也照旧。他们以宾客的身份朝见天子,天子不把他们当作臣下看待,以表示不敢专享天下。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从黄帝到舜、禹,他们都同属一个姓氏家族,却建立了不同的国号,为的是彰明各自光大的德业。所以,黄帝的国号是有熊,帝颛顼的国号是高阳,帝喾的国号是高辛,帝尧的国号是陶唐,帝舜的国号是有虞。帝禹的国号是夏后,并且另立了氏,姓姒氏。契是商朝的始祖,姓子氏。弃是周朝的始祖,姓姬氏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说:学者们常常谈及五帝,但那已经太久远了。然而《尚书》只记载了尧以后的历史;而诸子百家虽然谈论黄帝,但他们的文章不够典雅、可信,所以士大夫们也很难引以为据。孔子所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儒家中有些人并不传授学习。我曾经西到过空桐山,北经过涿鹿,东到达海边,南浮游于长江、淮河,所到之处,年长的老人们都在指认当年黄帝、尧、舜活动过的地方,那些地方的风俗教化确实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与古文典籍记载相吻合的说法,比较接近真实。

我阅读《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和《帝系姓》的阐发是很明白的,只不过过去没有深入考察,但它们的记载都不是虚妄的。《尚书》的记载残缺已有很长时间了,但它散佚的内容常常在其他著作中看到。如果不是喜好学习、深入思考,真正领会其中意旨的人,本来就很难对那些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清楚。我将这些材料一并编排、论述,选择了其中那些最为典雅可信的记载,写成这篇《五帝本纪》,作为本书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