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鸿儒:张九龄的“争议状元”之路与盛唐治世

发布时间:2025-10-14 11:54  浏览量:6

岭南鸿儒:张九龄的“争议状元”之路与盛唐治世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的洛阳,深秋的寒风掠过紫微城的宫墙,却吹不散贡院外士子们的焦灼。当“张九龄”的名字出现在进士科榜首时,人群中响起一阵复杂的议论——这位来自岭南韶州(今广东韶关)的青年,以“海内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才思惊艳全场,却因主考官沈佺期被举报“徇私”,成为大唐科举史上罕见的“争议状元”。然而,正是这位未被官方完全认可的状元郎,后来不仅以“开元贤相”之名载入史册,更凿通梅关古道,让岭南与中原的文脉、商脉从此贯通,成为盛唐气象中不可磨灭的“岭南脊梁”。

一、岭南神童:突破地理局限的寒门才子

张九龄的才名,早在幼年时便已传遍韶州。唐仪凤三年(678年),他出生于韶州曲江的一个寒门士族家庭,祖上虽曾为官,却因岭南地处偏远,家族早已远离政治中心。彼时的岭南,在中原人眼中仍是“蛮夷之地”,交通闭塞、文化落后,能读书识字者寥寥无几,更别提考取功名。但张九龄的父亲张弘愈却坚信“知识能破山海之隔”,不惜重金聘请先生,教儿子诵读儒家经典。

张九龄的天赋远超常人,《新唐书·张九龄传》载其“七岁能属文,十三岁写出《上广州张司马书》”,文中“夫道之将行也,必凭乎人;人之将显也,必资乎学”的句子,让时任广州司马的王方庆惊叹不已,直言“此子将来必能‘破天荒’,为岭南争光”。“破天荒”一词,也正因张九龄后来的成就,成为形容“打破地域局限、开创先河”的经典成语。

少年时的张九龄,不仅苦读经书,更常随父亲遍历岭南山水。他曾沿浈江北上,目睹梅岭(今大庾岭)的险峻——这座横亘在岭南与中原之间的山脉,只有一条狭窄陡峭的土路,商队翻越时常常“日行不过十里,人畜伤亡时有发生”。他站在梅岭之巅,望着云雾缭绕的群山,在心中暗下决心:“若他日能得重用,必凿山开路,让岭南不再困于山海。”这一想法,为他后来开通梅关古道埋下了伏笔。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14岁的张九龄离开韶州,独自前往洛阳求学。从岭南到洛阳,他走了整整三个月,沿途的艰辛让他深刻体会到“地理之隔”对岭南发展的阻碍。在洛阳,他拜入当时的名儒周思茂门下,与后来的宰相姚崇、宋璟等人成为同窗。由于来自“偏远之地”,张九龄起初常被中原士子轻视,但他凭借“日诵千言、下笔成章”的才学,很快在洛阳文人圈站稳脚跟。他写下的《感遇》诗十二首,其中“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一句,以兰桂自喻,既显露出清高风骨,又暗含对未来的期许,被周思茂赞为“有骚客之风,兼具儒者之思”。

二、长安二年科考:一场才华与争议交织的“状元之争”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24岁的张九龄报名参加进士科考试,此时的科举制度已进入成熟期,进士科不仅考“帖经”(默写经书)、“杂文”(诗赋),更注重“策论”(对时政的见解),而主考官正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时任考功员外郎的沈佺期。

沈佺期以写“宫体诗”闻名,却也重视真才实学。考试前,他曾在洛阳的文人雅集上见过张九龄,对其《感遇》诗印象深刻。此次科考,第一场“帖经”考试,张九龄对《诗经》《礼记》的默写一字不差,沈佺期在试卷上批下“经义精熟,岭南罕见”;第二场“杂文”考试,试题为《明堂赋》,张九龄以“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天下归心之象”开篇,既紧扣武则天“建明堂、显权威”的政治需求,又融入“民为邦本”的儒家思想,辞藻华丽却不浮夸,沈佺期阅后叹道:“此赋可与司马相如《上林赋》媲美!”;第三场“策论”考试,试题为《论岭南治理疏》,张九龄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开通岭南道路、减免岭南赋税、兴办岭南学校”三大建议,尤其强调“道路不通则文脉断绝,文脉断绝则民心离散”,其见解切中要害,让沈佺期当场拍板:“此子当为榜首!”

放榜之日,张九龄以进士科第一名的成绩登科,成为岭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科榜首。然而,榜单公布仅三日,便有士子向武则天举报,称沈佺期“因赏识张九龄才学,考前曾与其私下会面,有徇私之嫌”。武则天虽重视人才,却也忌惮“科场舞弊”动摇朝纲,立即命御史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沈佺期与张九龄确有过一次会面,但仅是讨论诗文,并无泄露试题之举。尽管如此,武则天为平息舆论,最终并未正式册封张九龄为“状元”,仅授予他“校书郎”一职(从九品上),负责整理国家藏书。

这场“争议”并未击垮张九龄。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吾志在报国,非为‘状元’之名。校书郎虽微,却可遍览皇家典籍,亦是幸事。”在秘书省任职期间,他通读了《贞观政要》《隋书》等文献,对唐朝的政治制度、历史教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后来的仕途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他并未放弃诗文创作,写下的《望月怀远》一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以辽阔的意境、真挚的情感,成为唐诗中咏月的经典之作,即便未得“状元”之名,他的才名已传遍长安。

三、仕途蛰伏:从地方官到“开元贤相”的积淀

长安四年(704年),张九龄因父亲病逝,辞官返回韶州守孝。守孝期间,他并未闲居,而是走遍岭南各地,实地考察山川地貌、民生疾苦。他发现,岭南的落后不仅因“道路不通”,更因“教化未开”——许多百姓因不识字,被地方豪强欺压却不知如何申诉。于是,他在韶州创办“曲江书院”,亲自授课,教百姓读书识字、知晓律法,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所官办书院,为岭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张九龄守孝期满,重返长安,被任命为左拾遗(从八品上),负责向皇帝进谏。此时的唐朝政局动荡,中宗昏庸,韦皇后专权,张九龄多次上书直言“后宫干政必乱朝纲”,却因职位低微,建议未被采纳。景龙三年(709年),他因得罪韦皇后党羽,被贬为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府判官。

在洪州任职期间,张九龄并未消沉,而是积极治理地方。他主持修复了赣江堤坝,解决了洪州常年洪涝的问题;又改革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让洪州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在赣江边立起“张公堤”石碑。同时,他仍关注岭南的发展,多次向朝廷上书,请求“重视岭南交通建设”,却始终未获批准。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李隆基平定韦皇后之乱,即位为帝,开始“开元盛世”的治理。姚崇被任命为宰相,他深知张九龄的才学,向唐玄宗举荐:“张九龄虽来自岭南,却有经天纬地之才,且为官清廉,可当重用。”唐玄宗遂召张九龄返回长安,任命他为吏部员外郎(从六品上),负责官员选拔。

在吏部任职期间,张九龄坚持“以才选人、以德取士”,拒绝权贵的请托。当时,宰相宋璟的侄子想通过关系获得官职,张九龄直言拒绝:“若有才,可凭科考登科;若无才,即便宰相亲侄,亦不可用。”宋璟不仅不恼,反而赞道:“张九龄真乃‘铁面选官’,有此人为吏部官员,大唐吏治可期!”

开元十年(722年),张九龄因政绩突出,升任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成为皇帝的近臣。他多次在朝堂上提出独到的政治见解——针对边疆将领“好大喜功、滥用兵力”的问题,他上书《论边事疏》,主张“以防御为主,避免盲目开战”;针对关中粮食短缺的问题,他建议“疏通漕运,将江南粮食运往关中”,这些建议均被唐玄宗采纳,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跻身唐朝权力核心。

四、开通梅关古道:一条路贯通岭南与中原

成为宰相后,张九龄始终未忘少年时的心愿——开通梅岭道路。他向唐玄宗上书,详细陈述开通梅岭古道的必要性:“岭南物产丰饶,却因梅岭险峻,货物无法运往中原;中原文化昌盛,却因道路阻隔,无法传入岭南。若凿通梅岭,不仅可促进南北贸易,更可让岭南百姓归附朝廷,实乃‘一举两得’之举。”

唐玄宗起初顾虑“工程浩大、耗费钱财”,张九龄主动请缨:“臣愿亲自前往梅岭勘察,制定施工方案,且所需经费可从岭南赋税中挪用,不增加朝廷负担。”唐玄宗被他的诚意打动,批准了这一工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亲自率领工匠前往梅岭,开始勘察与施工。梅岭山脉岩石坚硬,当时的工具仅有铁锤、钢钎,施工难度极大。张九龄与工匠们同吃同住,亲自设计路线——他放弃了原有的陡峭土路,选择“沿山开凿石阶,依山势修建栈道”,既降低了坡度,又减少了山体崩塌的风险。为解决水源问题,他还在沿途修建了多处水井、驿站,方便日后行人休憩。

施工期间,有工匠因劳累过度病倒,张九龄亲自为其熬药;有当地百姓担心“开山会破坏风水”,他耐心解释“道路通,则福气来”,并承诺“工程结束后,会在梅岭种植树木,恢复生态”。在他的带领下,工匠与百姓齐心协力,原本预计三年完成的工程,仅用一年半便竣工。

新开通的梅关古道,全长约20公里,宽3米,全部由青石板铺就,北起江西大余,南至广东南雄,沿途设有驿站、茶亭、关楼(即“梅关”)。古道开通后,岭南的荔枝、丝绸、瓷器可通过马队运往中原,中原的书籍、铁器、茶叶也能顺利传入岭南,商队通行时间从原来的三个月缩短至十天。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从此变得便捷——中原的文人学子开始前往岭南讲学,岭南的读书人也能更方便地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岭南无状元”的历史,后来被张九龄的同乡莫宣卿打破(唐宣宗大中五年状元),而这一切,都始于梅关古道的开通。

唐玄宗得知古道竣工后,亲自题写“梅关”二字,刻于关楼之上,并下旨褒奖张九龄:“卿凿山开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岭南与中原从此一体,卿之功不可没!”梅关古道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张九龄古道”,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直至明清时期,仍是中原与岭南的主要交通干线。

五、贤相风骨:直言敢谏与“开元盛世”的余晖

张九龄担任宰相期间,不仅政绩卓著,更以“直言敢谏”著称,被誉为“开元贤相”。当时,唐玄宗已逐渐沉迷享乐,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张九龄多次上书劝谏:“陛下若沉迷声色,远离贤臣,则‘开元盛世’恐难持久。”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因战功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张九龄见安禄山“面有反相,言辞傲慢”,便向唐玄宗进言:“安禄山狼子野心,若不早除,必为后患。”唐玄宗却认为张九龄“多虑”,未采纳其建议。后来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至蜀地时,曾痛哭道:“朕若当初听张九龄之言,何至于此!”

李林甫为争夺宰相之位,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诋毁张九龄,称其“过于刚直,不懂得变通”。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以“荐人失当”为由,将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从五品上)。离开长安时,张九龄并未抱怨,仅留下一封《归燕诗》:“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诗中以海燕自喻,既表达了对朝廷的眷恋,也显露出不与奸臣争斗的清高。

在荆州任职期间,张九龄仍心系国家,写下《荆州作二首》,其中“楚国有良田,荆州有崇山。寒署岁交替,阴阳自相还”一句,既描绘了荆州的风光,也暗含对“世事循环、盛衰有常”的感慨。他还整理了自己的诗文与奏疏,编成《曲江集》,其中的奏疏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成为研究“开元盛世”的重要史料;诗文则兼具风骨与意境,被后世誉为“岭南文学的开端”。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九龄因重病缠身,请求辞官返回韶州。唐玄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赐其“荆州大都督”的荣誉官衔。同年五月,张九龄病逝于韶州曲江,享年62岁。他临终前,仍叮嘱家人:“梅关古道需常修缮,不可让其荒废。”

六、历史回响:从“争议状元”到“岭南脊梁”

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唐肃宗即位后,因感念张九龄的忠诚,将其画像挂入“凌烟阁”,与房玄龄、杜如晦等开国功臣并列。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张九龄:“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九龄在其间,亦不多让。”

从“争议状元”到“开元贤相”,张九龄的一生,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身份的偏见,用才学与实干证明了“英雄不问出处”。他开通的梅关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成为中原与岭南文化、经济交融的纽带,直至今日,仍是广东与江西之间的重要文化遗产;他写下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跨越千年,仍是中国人中秋赏月时最常吟诵的诗句;他创办的曲江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著名的学府,培养出无数人才,推动了岭南文化的崛起。

在岭南地区,张九龄的影响更为深远。韶州百姓为他修建了“张文献公祠”,历代文人路过韶州,都会前往祭拜,苏轼曾写下《张九龄祠》一诗:“公生岭南,为唐宰辅。言直事核,国之龟组。”如今,韶关市仍保留着“曲江路”“九龄路”等以他命名的街道,梅关古道上的“张九龄石像”,仍在见证着南北的往来与交融。

这位来自岭南的“争议状元”,或许从未得到过官方正式的“状元”册封,却以一生的功绩与才名,成为大唐历史上最特殊的“无冕状元”。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读书人的奋斗史,更是盛唐包容气象的缩影——正是因为有了张九龄这样突破局限、心怀天下的人才,“开元盛世”才得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他的精神,也如同梅关古道上的青石板,历经千年风雨,仍熠熠生辉。